王書云
摘 要:所謂的“單元導讀課”實際上就是每一組課文學習之前的 “鋪墊課”。在課前,老師以引領的方式帶領孩子到本單元大致瀏覽一下本單元的所有內容,明確其單元的重點與難點,培養學生建立單元整組的學習意識。
關鍵詞:單元導讀;興趣培養;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091-01
所謂的“單元導讀課”實際上就是每一組課文學習之前的 “鋪墊課”。帶著這種意識學習,對于學生更好的把握本單元大有好處,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本單元的學習資料,在老師的引導下引發閱讀期待,為課文學習做好準備。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課到底具體怎么實施,環節如何設置,教材處理到什么地步,都是單元導讀課所要關注的問題。在學校這學期的賽課中,我們組的老師決定推選我去上五年級第七組單元導讀課,這個單元以“勿忘國恥”為專題,展現的是在中國現代史上,中華民族受盡屈辱、中華兒女奮力抗爭的一幕。《圓明園的毀滅》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文情并茂,惋惜、贊嘆、仇恨……種種復雜的情感相互交織,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狼牙山五壯士》飽含著五壯士高昂的斗志和對人民的深切的愛,壯士們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令人動容;《難忘的一課》以“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自然地貫串全文,織進了“我”和臺灣師生強烈的民族精神,織進了深厚的愛國情思,使人終身難忘;《最后一分鐘》整首詩語言凝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熱烈。詩中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懷抱最后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回歸祖國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這四篇文章字里行間都飽含著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現將自己在講課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和感受做如下總結。
首先,雖然單元導讀課是比較新型的語文課型,但是從和同片區的聯片教研及平時在學校的教研活動中,我們組老師對這種課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備課時,我們以“激趣、質疑”為目標,設計了圖片導入;讀導言;初讀課文,解決字詞;再讀課文,走近文本;質疑;推薦書目這六個環節。
一、圖片導入:激發對本單元學習的興趣,形成閱讀期待。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新學一個單元之前,孩子們常常會迫不及待地去自主閱讀新的課文,不過這時的閱讀往往只局限于對文字的閱讀,本組課文的主題是“勿忘國恥 振興中華”,由于年齡和年代的原因,學生很難真正的走進文本。因此,我在課前設計配樂播放以“南京大屠殺”為主的圖片,讓孩子們快速進入到本組課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讀導言
導言在每組的課文中除了有激發學習興趣、點明學習專題的作用外,還有提示語文學習重點、明確讀寫訓練點的作用,方便學生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去關注課文。在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從中找出學習本組課文的方法,并帶著這些來學習本組課文。
三、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這個環節屬于檢查學生預習生字新詞的重點,因為多數孩子們在家里認真預習好了,因此在初讀后我就選擇直接聽寫并讓學生互批,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學習的收獲。字詞解決了,學生的自信也提高了。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為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
四、再讀課文,走近文本
這一環節,完全以學生為主。他們愛怎么讀,就怎么讀。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閱讀體驗,理解學生的閱讀喜好,在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之后,我們一起交流:印象最深的片段或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樣,全體學生對本組課文的大致內容就有了初步的把握。
五、質疑
所謂質疑,就是通過學生思考,從熟視無睹的語言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會自主學習的一種方法,它能培養學生積極、細心的學習態度,創造性思維和勇敢的個性。會質疑的學生才是會學習的學生,會質疑的學生才是真正走進文本的學生,讓他們自由質疑并對其所提的有價值的問題予以肯定,鼓勵他們學會自主學習。
六、推薦作品
單元導讀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激趣,在這個環節我推薦了三部關于學生同齡人的影視作品:《小兵張嘎》《雞毛信》《撒尿小男孩》,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生學習課文做了鋪墊。
講完課,覺得自己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再次體現了自身的一些不足:
1、在教學中還有較明顯的怯場現象,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出現缺少必要的連貫性,教態的拘束更是影響了學生。特別是在上課初,在播放完圖片后,雖然自己是按照教學思路走,可是自己的語氣不但激勵學生,反而使他們覺得自己和平時不同,在開頭就讓學生處于拘束狀態,影響整體教學。
2、另外,教學課堂師生的互動性也缺少一定的體現,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突出亮點,教學的一些過程缺少課堂的體現,如:在學生匯報時,我只挑選了表現較好的幾組,而其他同學也因為老師在課堂上的“忽視”而逐漸沉默,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3、對單元導讀課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在設計上有些環節流于形式,比方說,我推薦的作品有《小兵張嘎》《雞毛信》《撒尿小男孩》,我只注重到三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和學生年齡相仿,卻沒有將作品和這個單元的主題緊密結合起來,而且課后也沒有去檢測學生到底看了沒有,當然就沒有起到這個環節應有的作用。
4、在質疑的環節只是浮光掠影,并沒有及時評價,甚至上課時自己只是為了這個教學環節而設計,并沒有起到質疑的作用。
5、自己的知識面不夠寬廣,在孩子提到一些問題時,沒有做進一步的引導。
這節課讓我明白了備課要深入,全面。還有,要把課上得有興趣并讓學生印象深刻,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例如收集資料、準備課件、制作教具等,還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情況,以便在教學設計上不重復、不遺漏。還使我明白了單元導讀課在一個單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認真去體會其中的奧秘,提升教學的藝術,為打造精彩課堂而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