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璋
摘 要:由于高考的存在,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學習效率也受到影響。在高中這個特殊的時期,各個學科的教學都不能落下,而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過多考慮學生的因素,因而導致學生的情緒緊張,效率低下。以高中化學為例,傳統的教學方法稍顯死板,將知識固定化,這樣禁錮了學生的思維,這是一個十分不利的情況。為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采取類比教學的方法,發散學生的思維。
關鍵詞:高中化學;類比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052-01
所謂類比教學,是指在化學教學中利用類比的方式,通過比較使學生明確具體的概念的一種方式。當前的化學教學中,許多學生容易混淆化學概念,在學習中也無法明確具體的方向。而類比教學的出現是推動教學改革的一個辦法,可以極大地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除此之外,類比的方式還可以讓學生發現化學之間的內部聯系,從而更加透徹地了解這一學科的本質。下面筆者將具體分析類比教學的使用方法。
一、篩選化學信息,選擇類比方式
在高中的化學課堂上,化學知識不再是簡單的組合,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聯系。類比教學法就是尋找二者之間的聯系,通過類比的方式加強學生的理解。不同于以往的教學辦法,類比教學需要教師調動學生以往的學習知識,在這個基礎上展開對新知識的探討。它的性質決定了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制定教學方法。因此,教師要合理安排備課時間,以求教學計劃的有效性。除了教師的努力之外,學生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和教師不同,除了化學學習之外,還要學習其他知識。類比教學的理念較為特殊,學生需要有較強的適應性保證學習進度。
在化學學習中,篩選知識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首先,教師要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有一個透徹地理解,不僅是對知識有所掌握,而且還要和學生以往的學習知識有所聯系,這樣才是建立類比的前提條件。其次,類比的方式也要慎重選擇。由于學習知識的差異,教師的類比方式也不能一概而論,應當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類比的方式有聯想、對比等,它們都有各自的特點,教師應當根據教學方式的不同合理選擇。例如,在學習《金屬及其化合物》這個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對比和聯想的方式教學。金屬是生活中常見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列舉一些金屬,并描述其特性。這是喚起學生對金屬的想法的方法。在這之后教師要在這個基礎上,用類比的方式加強學生對這些金屬的了解,以求讓學生更深的知識理解。
二、通過題目之間的對比,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歸納能力
高中的化學學習,除了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之外,主要是為學生的高考服務。因此,教師也要講類比思想運用到解題過程中。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題目之所以具有一些迷惑性,是因為學生無法抓住問題的根本,因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阻礙。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利用一些較為具體的方式,加強學生的對題目的了解。利用類比思想,教師可以訓練學生對題目的歸納能力。這是一種良好的思維能力,它可以幫助學生擺脫來自題目的迷惑,從本質看待問題。化學題目同樣地可以分為多個類型,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只需根據題目的類型,按照固定的解題思路即可。
為了鍛煉學生的靈活結題思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地歸納題目類型。這樣的好處是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還讓學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沒有了教師的引導,學生也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教師應當利用自身的經驗優勢,引導學生正確思考。這種方式也可以被應用于教學中。
三、類比教學的改進之處
在類比的教學方法中,教師要注意方式的選擇。類比方式應簡單且具有代表性,這樣的選擇才可以輔助教學。在選擇方式的時候,教師可以參考以下幾點。首先,教師的教學經驗豐富,因此教師之間的交流是獲取新鮮教學方式的一個有效方法。其次,教師的思維畢竟有限,且無法準確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在這個要求下,學生的建議也是類比教學方法改進的依據之一。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類比教學雖然十分有效,但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在這種情況中,教師應當合理分配類比教學在化學課堂中的比重。用這種方法保證整個教學過程效率的最大化。
結語:類比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思想,它的出現推動了高中教學的改革。在這種大環境中,教師應當有自己的堅持,合理分析這種思想與學科之間的適應性,切忌隨波逐流。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利用化學的基本特性,采取相應的類比方式。這是類比教學的基本形態,教師應當帶領學生適應這種教學節奏。除了學生的個人學習之外,教師還要加強學生的解題類比能力。利用類比的方式,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歸納能力,提高解題思維。最后,教師在應用類比教學的時候應當合理分配它在課堂中所占的比重。此外,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學生的意見也是提高類比教學效率的一個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唐 玲,徐作英,文宗.在化學傳統紙筆考試中評價高中生創新素質的研究[J].中國素質教育研究,2009(1).
[2] 徐作英,趙廣宇.高中化學新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