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生
韓弢
用現在的話說,韓弢很酷,一表人才,干活手腳麻利,又打得一手好球。
那時,政治學習是每天晚飯后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其實就是念報紙,韓弢字正腔圓的京腔使得枯燥的內容有了色彩。
韓弢唱歌的時候喜歡在歌中加上顫音,音調變得很風趣。
一天,我和韓弢在他的歌聲中去燒窯,窯外堆得如山的麥秸就是燒窯的燃料。我們把麥秸運進來,不斷地塞進灶口,添足了燃料就可以喘口氣了,靠在軟軟的麥秸上侃大山。
忽然,聽到外面有人喊:“著火了!著火了!”我抬頭一看,原本窯口上藍藍的天空卻烏云密布,韓弢大喊一聲:“不好!”拉著我就往外跑,通道是一個大斜坡,上面落滿了麥秸,踩在上面很滑,越是著急越是爬不上去,韓弢回過身來拽了我一把,總算脫離了險境。越過濃煙滾滾的麥秸山谷,只聽身后“轟”的一聲響,大火像發了瘋似的著起來。當兩座山燒成了灰燼時,回到窯里,里面已經燒得干干凈凈,我們的水壺還在,背帶已燒成了灰,黑黑的壺身丑陋地扭曲著。如果晚出來幾分鐘我們可能就像這個水壺一樣,老張拍著我們的肩膀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在北大荒的八年里,我曾遇過三次險,這是其中之一。但是,韓弢卻沒有躲過下一個災難。那天,連里開大會點名,派班長們去叫沒有到場的人。韓弢班里逃會的人和他有過節,他身為班長不得不去,對方罵罵咧咧,動起手來,打不過便抄起了鐮刀……我們趕來的時候,只見韓弢捂著胸口靠在墻上,臉色煞白。大家架著他往醫務室走,沒幾步韓弢便癱軟下來,胸口刀傷中的鮮血如泉涌般冒了出來。在送往團部醫院的路上,韓弢的身體慢慢地僵硬了。
寶才含淚和他的師傅打了一口棺材,韓弢靜臥在里面。從北京到這里交通非常不便,韓弢的母親幾天以后才能趕到,棺材抬到了墓穴旁,知青們輪流守靈。正值夏日,為了防腐,每隔一段時間便在遺體上灑一次白酒。追悼會就設在籃球場上,那是韓弢曾經打球的地方。指導員給了我半天時間為韓弢畫像,鏡框用墨涂黑,懸在會場上方。韓弢的母親面容憔悴,默默地流著眼淚,全場一片嗚咽。韓弢的墳墓緊靠著麥田,我們去地里干活時,就會與他相伴。后來,知青們陸續返城了,只留下韓弢孤獨地躺在那片黑土地里。
2010年8月21日
孟基
胖子說,全連他最佩服的人是孟基。在知青中孟基可算是最具男子漢氣質的人物之一。孟基祖籍山東,如果回到宋代,他可能是梁山泊中的人物。孟基能干,會動腦子;敢犯上,但不凌弱;孟基坦率,最看不起虛頭巴腦的人。這些特質使他在男知青中人氣頗高。
在干部眼里,孟基決不屬于他們所喜歡的類型,但不敢輕易招惹他。有一次,有個干部在全連大會上以“某些人如何如何”找茬批評孟基,結果被孟基反詰得張口結舌,在知青的哄笑聲中,灰頭土臉地敗下陣來。
年輕人的矛盾往往靠拳頭解決,實際上決定勝負的并不完全靠體力、武功,而更在于膽量。李小龍曾說過,不怕對手功夫強,就怕不要命的。有一個瘦小的哈爾濱知青竟打敗了高他一頭半的上海知青,夠不著跳起來掄,對手并非不敵,懼也。孟基強在有膽也有識,往往不戰而屈人之兵。年輕人尚武,孟基自然成為人群中的一俠。
孟基的相貌類似于當時電影中的英雄人物,以至于長春電影制片廠來兵團招演員時,他被推薦為候選人,只是命運不濟,在過最后一關時因身高不夠,與好運擦肩而過。孟基只是把這當作逢場作戲,全然不放心上。回來后繼續扛麻袋干活,再也沒有提起過這件事。
孟基很聰明,但他做事都是自娛性的,高興了寫點東西,寫得很有文采,可他卻不肯為高考去啃書本。他在知青中很有威信,但決不利用此優勢去鉆營。他活得很瀟灑,可機會卻從他身邊一次次溜過。在我們這些知青中,后來成為高干、高知的大有人在,孟基卻在基層干到退休,他無欲無求,知足常樂。到他家里去作客,看看他的收藏、他調養的花草,能感到生活的樂趣,孟基的人生態度決定了他的幸福指數。孟基的才智沒有發揮在改變自己的命運上,但他培養了一個懂事、有出息的女兒,人的后半生幸福實際上寄托在后代身上,我很羨慕他。我倆的共同遺憾是:我的孩子也是女兒,要不我們應該是親家了。
2010年12月20日
胖子
胖子的大名叫李傳冀,其實他一點兒都不胖。大概小時候胖,小伙伴們叫慣了就成了他的小名了。胖子身板單薄,比我強不了多少,當知青們扛麻袋比賽時,我們只有被嘲笑的份兒。
后來,胖子被分配去燒鍋爐,全連所用的熱水都由他來負責。每次去打水只見他滿頭大汗地搖著轱轆,一桶一桶地往鍋爐里灌水。夏天用水量很大,需要兩個人來干,胖子靈機一
動,想試試搞點兒革新。他以節省勞力為由,向連里申請了一些材料,拿著圖紙指揮著機務排的師傅敲敲打打,一只長長的管子伸到了井里,另一頭牢牢地接在鍋爐的進水口上。試用那天,開始點火,他掄起胳膊一鍬鍬將煤塊投入爐內,火越燒越旺,突然他拎起一桶涼水站在凳子上猛地澆在鍋爐上,蒸汽立刻彌漫整個鍋爐房,遇冷后鍋爐內氣體凝聚,形成了真空,唯有進水口與外界相通,于是井水自然地通過管道吸進了鍋爐里。在煙霧中,連長露出了笑臉,后來還把這件事作為技術革新上報到營部。
胖子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有了閑暇享受,再去打水時,便能看到他悠閑地坐在椅子上,面朝鍋爐讀書看報,爐火映照得他紅光滿面,猶如坐在壁爐前的歐洲貴人。此時,我總覺得他的動機就是偷懶,不過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偷懶方式。
知青中有幾個故事大王,晚上躺在被窩里聽他們侃福爾摩斯、狄公案,大家聽得禁聲屏息。胖子講的故事都是小段子,除了從書里得到的,更多的是他見到的真人真事,通過他的演義,常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在他的小段子里,不乏針砭時弊的調侃。胖子觀察人物很細,學他們的動作、對話惟妙惟肖,和他扯閑篇兒是一樂事。
現在,胖子的小段子變成大段子了,而且是用鉛字印在書里。后來,他說有導演找他,他的大段子要改編成電視劇了。
2010年8月21日
寶才
寶才有手藝,他會木工活兒。來到連隊不久,便被分配去了木工房。有時他在工房的火爐邊當細木匠,也有時在冰天雪地里揮舞著大錛做著木爬犁。
那個時期,書很少,但愛讀書的知青都有點兒私貨,有些禁書在底下悄悄地傳看,甚至把整本書抄下來。我記得曾經借到過一本英國人寫的水彩技法書,就如獲至寶地抄了一遍。還借到過一本五線譜,看了幾天,沒看出所以然來。
有時,活兒不多,寶才便悠哉游哉地靠在案子上拿出一本書細嚼慢咽。
勞累了一天,晚上盤腿在熱炕上打牌是一種享受,枕著行李卷看書也是一種享受。寶才打牌不行,經常看到他臉上貼滿了紙條。還是點燈找點字看吧。油燈是每個知青的必備之物,從機務排灌點兒柴油,就能做個小油燈,只是油煙太大,掏掏鼻孔指頭都是黑的。寶才擤鼻涕動靜很大,滿紙黑涕。
有一天,借到一本《形式邏輯學》,我倆輪流看,覺得很有用,因為現實中能說的總是吃香,能辯的總是占上風,打文架也能成為強者。我們最感興趣的是開會挑領導的毛病,尤其是那些盛氣凌人、文化水平低的干部。他們在“這個,這個,啊——”中訓斥“某些人”時,寶才就會竊竊私語:“大前提小前提都不對,嘁,什么結論呀。”
寶才先于我們回的北京,自學成才,現在已經是律師了。他走上這條路,是不是和那本《形式邏輯學》有關系?
2010年8月20日
指導員
幾任指導員中有一位是女性,北京知青。能當干部的有兩種人,一種是靠投機鉆營爬上去的,一種是靠實干打拼出來的。胡欣欣屬于第二種。以實干而得到群眾的擁戴、上級的賞識,對于一個女知青實屬不易。
胡欣欣個子很高,矮個的男知青與她對話都需要仰視,身材雖苗條但很結實,干起活來不讓須眉,令我們這些瘦弱之人自慚形穢。
前幾天我看到一篇軍事題材的文章,其中有一句新兵營長的名言:“能吃才能干。”能干能吃是條件互換的因果關系,這一點,我早有體會。那時我身體瘦弱,體重才九十斤,飯量一直沒有長進,有時越累反而越吃不下飯。我非常羨慕那些能吃的人,所以特別留意觀察別人如何吃。一天,指導員和我們一起加班,收工時已經很晚了,我們來到灶間吃飯,我看她吃得很香,悄悄為她數數,四個饅頭,比我多一個,那種心情使我知道了什么叫自卑。
勞動強度大,熱量消耗的也大,能干的人肯定能吃。現在的干部能吃的恐怕不多。最近,因礦難不斷,國務院下令煤礦領導要輪流帶班和工人同時下井升井,如果真正做到與工人同甘共苦,那就會達到雙贏:減少礦難,干部們胃口大開,身體也會強壯起來。
那時,北大荒的干部們是不脫產的,威信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吃苦在前。干部們除了多操點心,沒有什么特權,有時甚至很吃虧。胡欣欣受過良好的教育,在連里又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但在大學招收工農兵學員時,她的干部身份卻成了障礙,只有推薦審核別人的權利。
知青們返城不久,胡欣欣參加高考被錄取了,畢業后又去國外深造。在我們這些知青中,她的學歷是最高的。前年我們聚會,她遞來的名片上,名字下方有一排小字:英國經濟學博士。
2010年8月27日
劉克
劉克和我是同窗、發小。1969年,我們一起插隊去北大荒。一個星期天,我倆結伴去另外一個連隊去看同學,離開的時候天已經黑了,第二天還要出工,只得摸黑往回趕。
這是一個月黑之夜,只有茫茫白雪使我們勉強分辨出天與地。
走不遠,隱約聽到此起彼伏的狼嚎聲,我后悔沒有聽從同學的挽留,還有十多里路,手里沒有家伙,若遇到狼怎么辦?
劉克在地上踢來踢去,不一會兒,從雪堆里踢出兩根硬邦邦的棍子,掂了掂似乎很結實,我倆各持一只,劉克拿它當作哨棒,舞動得呼呼作響。
北大荒的雪是不陷腳的,下雪幾天以后在超低溫下再加上風吹就會形成厚厚的硬殼,在上面行走和土地上差不多。一路疾行,終于看到點點燈光了,心情放松下來,腿卻覺得沉了,哨棒當成了拐杖,一步步挨到了宿舍。燈光下,我們都樂了,手中的武器其實是兩根玉米秸,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嚴寒中,玉米秸內部的水分凍結如鐵,但是用它來打狼,后果可想而知。大笑之后不免有些害怕。
劉克能干,人緣又好,后來被推薦上了大學。本來錄取他的是一個非常好的專業,但被調包了,他知道這是權勢所為,訴求無果,便也作罷。我回京的時候,他和我聊起上學的情況,說班里有些學生學習很痛苦,甚至有中途退學的,他不僅適應了這個角色,而且學得有滋有味。劉克干事有股拼命的勁頭,他一頭鉆進枯燥的書本里,短短的時間內便架起了眼鏡。
如今,劉克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教齡了,但是他的本色沒有變,在他的身上沒有絲毫的文人酸氣。每次相見,他總是把我帶回青少年時代。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