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長治 徐汝淙 胡志明 朱云
33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這立即成為在美國引起劇烈黨爭的國際因素。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認為,法國革命是一種無政府狀態,旨在反對宗教,是罪惡的化身。更重要的是,革命的法國正與英國交惡。根據漢密爾頓的新稅則,政府的財源主要來自進口稅和船貨的噸位稅,而當時美國對外貿易的絕大部分是同英國進行的,其中一半以上由英國船只運送。
34 同時,北部地區的海外貿易主要是由英國銀行家資助,兩國的貿易還使東部各州的船主大獲其利。因此,在聯邦黨人看來,對英貿易是一只“下金蛋的鵝”。
35 以杰斐遜、麥迪遜為代表的民主共和黨則支持革命的法國,主張與法國交惡的英國對抗。民主共和黨的主體,不忘在殖民地時代受到的殖民壓迫。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后,法國不僅堅決地參加了反英戰爭,還積極參加了美國爭取民主改革的斗爭。在斗爭中,民主共和黨人受到歐洲啟蒙思想的深刻影響。所以,支持法國革命,在民主共和黨看來,是天經地義的。
36 以上因素,促成了美國的政黨和政黨政治的產生和發展。無論是漢密爾頓,還是杰斐遜,本質上都未必是喜歡結黨營私的人。杰斐遜曾說:“如果我非要同一個政黨一起才能進入天堂,我寧愿永遠不去那里。”然而,國家的形勢、個人理想和信念的堅持,推動他們走上了結黨的道路。
37 漢密爾頓喜歡集中權力,杰斐遜則希望分散權力。漢密爾頓憂慮無政府狀態,珍愛秩序;杰斐遜則擔心暴政,珍愛自由。
38 漢密爾頓對人性抱有悲觀的觀點,認為人對人像狼一樣兇殘;杰斐遜則相信,人民并非永遠都是最有智慧的,但卻是最可靠和最有道德的,教育將會使他們聰慧完美。
39 漢密爾頓主張依靠制定法規來促進海運業,認為建立制造業才是美國經濟的出路;杰斐遜則主張美國仍應該是一個農民的國家。
40 杰斐遜對未來持有理想主義的看法,即認為它是一個法律寬大和社會均等的農業共和國,是被壓迫者的庇護所和自由的燈塔,它要保全其純樸和平等。而在漢密爾頓看來,這一切全都是多情善感的夢囈。
41 我們看到,政黨政治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觀念不同。聯邦黨傾向于加強集權,強調中央政府在國家生活中的作用。民主共和黨則更強調民主,主張更多地保留各州的權力,給民眾以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是經濟利益的不同。從上面所列債務、稅收、金融、外交四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區之間、利益集團之間經濟利益的巨大區別。
42 當時,這兩個政黨的爭斗除在國會展開外,集中表現在競選、組閣方面。每當選舉之年,兩黨便各自推出自己的候選人,公布并宣傳自己的政綱,爭取選票。一旦當選,他們便組成自己人的內閣,推行自己的政綱。在競選中,在平日國會討論議案的過程中,每個黨都極力攻擊對方,甚至不惜進行人身攻擊。
43 美國的兩黨經過了多次改組和演變,最后形成如今的共和黨和民主黨。一般來講,聯邦黨可以看作現今共和黨的前身,民主共和黨可以看作現今民主黨的前身。
44 南部的弗吉尼亞和紐約兩地對聯邦黨人不滿人士的聯合,是走向形成一個反對黨的非常重要的一步。紐約在政治上分成兩派:一派是反聯邦黨,以前州長喬治·克林頓、州檢察長艾倫·伯爾和利文斯頓家族為代表;另一派是聯邦黨,以德蘭西家族、范倫塞勒家族和漢密爾頓的岳父斯凱勒將軍等人為代表。
45 喬治·克林頓曾因激烈反對《聯邦憲法》而丟掉了州長的位子。自那之后,他政治上一直不遂意,急需其他州志同道合人士的支持。在別的州,也有這種情況。就是說,反聯邦黨人的一派需要全國性的聯合。杰斐遜和麥迪遜意識到了這一點。1791年夏,為此目的,杰斐遜和麥迪遜以“植物考察”的名義,沿哈得孫河北上,做了一趟“考察植物的旅行”。
46 此行,他們找到了麥迪遜的同學、詩人記者菲利薔·弗雷諾,請他從紐約來到費城主辦《國民公報》,負責“揭露”漢密爾頓的“君主制陰謀”。他們在紐約會見了喬治·克林頓、艾倫·伯爾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