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躍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065-01
只有抓好了小學閱讀教學,才能真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研究學習、探究學習的實施,閱讀主動性培養成為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把書本當“圣旨”,因而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常常處于被動地位,讀的過程是老師限定的機械程序,讀的重點是老師圈定的內容,思考的問題是老師先設定好的,回答疑難要符合老師已定好的答案,每篇課文的閱讀是千篇一律的模式。每堂閱讀課的方法是機械重復的,每次閱讀都是固定不變的流程;嚴重限制學生閱讀自主性和創造性。其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啟蒙教育者,對孩子閱讀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良好的習慣是從小培養起來的,閱讀的習慣也應從小培養。家庭的教育和熏陶至關重要,在現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對于閱讀書籍總覺得是浪費時間,分散精力。再次,現代社會中媒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相對書本而言,學生更愿意接受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等直觀感受強、內容豐富新穎的形式。比如名著《紅樓夢》,學生愿意觀看電視連續劇,而不愿意閱讀曹雪芹的原著。學生的說法是:書本太沉悶,無法調動積極性。雖然對于人物形象的刻畫、情景氛圍的營造,直觀的電視感受確實要比書本的描述更具體,更形象,但閱讀文本的作用是媒體無法取代的,因為它所蘊含的更多的文學底蘊,人文精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更不可能單憑個人的表演能淋漓盡致地發掘出來。此外,應試教育帶來的對分數的要求,迫使學生每天忙碌于題海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閱讀。更不用說有閱讀的主動性了。
一、重視小語閱讀方法與規律
針對學生不愿閱讀的心態和現實,語文教師應從自身的教學中尋求解決問題的關鍵和突破口,在培養學生閱讀主動性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首先,激發閱讀興趣,是培養閱讀主動性的基礎。興趣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表現出來的積極的個性傾向。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來源于需要。閱讀是一種獨立、自主、受主體潛意識驅使的心智活動,對中學生而言,興趣是閱讀的第一原動力。在閱讀教學中除要通過文本教學引起學生閱讀興趣外,還要通過其它方式實現這一目的。如抽調一定時間讓學生閱讀報刊,去圖書館上閱讀課,要求做名言警句摘抄、讀書筆記、讀后感之類的記錄并開展評比。培養學生閱讀主動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廣泛地閱讀。營造一個寬松的閱讀環境,讓學生走進書本,按照個人興趣愛好,自主挑選、自由閱讀。我們創設了班級圖書角,讓學生自由交流課外書閱讀,每周設計了綜合研究的問題,讓學生查找有關書籍、資料去解決。這樣不僅鼓勵學生閱讀,而且避免了學生閱讀的盲目性和無序性。
二、講究閱讀方法,是培養閱讀主動性的保證
閱讀,尤其是課外閱讀更多的是個人的自主行為,是合理利用閑暇時間的重要方面,教師的輔導和督促畢竟是有限的,只有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學生閱瀆的主動性才能持之以恒,導之以行,輕松感受,以讀為樂。一是在實踐中,引導學生感悟朗誦藝術的魅力,開辟了“聆聽經典”等觀賞課,從多種渠道收錄了曹燦、楊立新等朗誦名家的古詩詞、現代詩歌、散文的朗誦,以激發學生的朗誦興趣,增強對作品的感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提高審美能力。二是把閱讀積累和寫作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悟寫,以寫促讀,要求學生在閱讀積累中有意識地把所讀作品的有關寫法借鑒到寫作之中,并能注明這一方法源于什么文章。這樣創造了讀寫結合的借鑒法。三是把閱讀主體性培養和新課改所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綜合性學習及探究式學習結合起來。當學科教學中確定了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擬定出研究的問題后,帶著問題去閱讀,查找資料,使閱讀方法向課外延伸。學生的閱讀主動性得以激發和鞏固。
三、養成閱讀習慣,是培養閱讀主動性的關鍵
閱讀是一個采集零瓊碎玉的過程,需要日積月累,持之以恒。要培養主動進行課外閱讀的習慣,一是要幫助學生制訂計劃,明確要求。在教學中我們的要求是:天天看報,主動閱讀課外讀物,積極參加語文課外活動,認真上好閱讀課。一周摘抄不少于2篇,讀書筆記不少于3篇,周記不少于1篇。 二是改革語文評價機制,把閱讀習慣、閱讀量大小和閱讀摘抄筆記作為語文成績評定的重要內容和依據,把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結合起來。三是成果展示,開展競賽活動。結合閑暇教育、校園文化活動、語文知識競賽等,有意無意地把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貫穿其中,讓學生感受閱讀
的成功,品味成功的快樂。小學語文閱讀指導要重方法與規律,要培養閱讀習慣,這樣才能提高質量。在語文教學之中,我們一定要重視第二課堂教學。學校教學是第一課堂教學,無疑第一課堂教學是教學之主渠道。但往往第一課堂教學并非十全十美,存在不少的局限性。第二課堂是廣闊的學習天地,是第一課堂教學的延升與補充。在教學之中,我們一定要克服畏難情緒,將兩個課堂有機地結合起來.探索新教法,新學法,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