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082-01
小學生在初步掌握寫作文的方法后,基本能按照“三段法”寫出結構完整的作文了,寫作時能按照寫作要求,不偏離中心地去寫,寫作能力達到“入門”,但是這些作文普遍存在描寫粗枝大葉、淺嘗輒止,情節平鋪直敘、僵硬機械,用詞籠統模糊、單調重復等問題,整篇作文顯得寡淡如水、呆板無趣。為了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讓他們作文言之有物、血肉飽滿、生動形象,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一、培養學生對生活細節的觀察能力
作文的細節描寫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在我們的作文教學訓練中,教師應該教學生善于觀察。有意識地觀察并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做到,實際上生活中的每一個事物都有其獨有的特征,這個特征就是所有描寫的事物的細節之處。比如,校園里不同種類和不同年齡的樹,我們早已把它們的春生夏長、春華秋實、秋收冬藏認為是理所當然,我們身邊熟悉的一個個人的言語舉止、穿衣戴帽、喜怒哀樂,學生們也常常熟視無睹。
優秀的習作需要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寫出了對生活的觀察,才能挖掘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體驗,調動他們的寫作熱情。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要引導學生從觀察身邊的生活開始。“一草一木皆有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最熟悉的環境和人物入手,幫助學生學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培養學生抓住生活細節不放手的觀察意識,還要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觀察生活的方法。比如某一事物隨著時間在一天的變化、一個季節內的變化、一年的變化;某個物品從正面、反面、側面觀察到的不同,從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看的不同;一個人穿著的變化、語氣的變化、表情的變化、動作的變化等等。作文教學中,還要為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展示自己觀察的角度方法,學習別人觀察的角度方法,不斷豐富學生觀察生活的方法和視角,養成學生對觀察對像細微變化的敏感和熱情。
二、鼓勵學生在寫作中使用各種修辭手法
恰當使用修辭手法是解決作文語言平淡乏味、缺乏文采的好方法。在遣詞造句時運用修辭手法往往能使得文章親切自然、特點突出、氣勢磅礴、余味悠長。修辭手法對中高年級小學生來說是毫不陌生的,在課本中的詩詞鑒賞、拓展閱讀和句型轉換中都涉及有修辭知識點的考查,但是大多學生是被動辨識句型、體會用法,卻很少在自己寫作文時主動地運用自己掌握的修辭,因此,教師要在作文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地在寫作中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
比如學生在寫人物外貌時,好多學生常常寫眉毛、眼睛等“好看”,教學時我們可以鼓勵學生用眉如彎彎柳葉、眉如遠山眉如遠山含黛、眸似秋水、水晶般的眼睛等比喻句替換原句讀一讀,對比表達效果,讓學生體會到加入修辭手法后給習作帶來的變化,讓學生習作中想用、愛用修辭。學生在寫作《收獲的艱辛》一文結尾時,常會用“勞動不容易、只有勞動才能收獲”等語句,其實我們可以引用課本中學過的諺語“要想找到珊瑚和瑪瑙,就得下到大海里;要想找到寶石和碧玉,就得翻過萬水千山。”既解決了學生語言生澀、言之無物的尷尬,又通過“引用”這一修辭手法的使用使文章中心突出、余韻悠長。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只要我們在作文教學中長期堅持讓學生對比使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就一定能改善學生作文空洞平淡的不足。
三、鼓勵學生大膽表達真情實感
有些同學怯寫作文,寫作文時應付了事,瞎編亂造,隨意虛構。這種現象與有些語文教師忽視學生內心深處真正想法、情感,追求作文“高大上”,評價作文一刀切有關。《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 寫作評價”部分要求“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例如,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表達是否得體恰當。”我們應該在作文教學中鼓勵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堅持從真實的生活和自己切身地經歷出發,生活中怎么說、怎么做、怎么想,作文里就怎么寫。
學生寫生活中存在的真實的人和事,往往刻畫細致、有話可寫,能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情感。即便是學生的作文中表達出的情感可能是不團結、不向上、甚至是社會陰暗面的,但我們能阻止學生寫真實的經歷嗎?阻止學生這樣寫就一片大好了嗎?教師們應該有一顆寬容的心,理解學生在身心成長過程中看不到有些事物的本質和方向,容易受影視、網絡和周邊一些不良信息的影響。對待這些學生,我們不能聲色俱厲、橫眉冷對、高高在上,只能循循善誘、耐心引導、真情教育,教真理、育真人,而這也是我們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寫出一篇生動感人引發共鳴的作文是學生的難題,更是教師的難題,只要我們長期堅持細心觀察、不斷提升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展示屬于自己的真實感受,就一定能走出一條成功的作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