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鐵矛
摘 要:用實驗現象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實驗現象最直觀地引起學生視覺沖擊,刺激學生的感知,喚起思維。
關鍵詞:物理實驗;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099-01
用實驗現象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實驗現象最直觀地引起學生視覺沖擊,刺激學生的感知,喚起思維。其優勢在于現象明顯、排除干擾、可重復。八年級教材第一節“緒言”課中,設計多個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一些力、熱、電、光的現象,并動手操作簡單的儀器,在學生眼前揭開一個嶄新的世界。許多新奇的問題將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因勢利導,使學生的好奇心逐漸轉化為探求科學知識的持久興趣和飽滿熱情,即由直接興趣發展到間接興趣。物理實驗在給學生“震撼”視覺感的同時也引起了強烈的好奇心,產生好奇心正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出發點。因此、做好有效物理實驗教學尤為重要,現就我的幾點見解與大家予以分享:
一、注重實驗材料的有效性
一套好的材料,會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會促成一節好課。
1、探究材料應具有典型性和簡易性。典型簡易的材料可以起到“一材多用”的作用,但教師在選擇典型的材料時,也不能把一個單一的材料搞得過于復雜,致使學生無從下手,無法自主探究,因此,選擇材料時,我們必須注重實驗材料簡單易操作,便于學生建立與科學問題、探究結論的聯系,已成為不少科學教師的共識,這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獲得成功體驗的重要保證。如教《電磁鐵》一課時,如果學生隨便拿一個鐵釘做成電磁鐵,進行其性質的實驗,通電后電磁鐵能吸引大頭針,然而斷開電,有的不能吸引大頭針,有的還能繼續吸引。實驗效果不理想,甚至使實驗失敗,實驗結論與電磁鐵的性質卻不同,使學生得出了錯誤的結論,發現了不正確的規律。所以,教師在實驗前,應進行鐵釘的去磁處理,才能讓學生實驗時得以順利進行,從而能讓學生親自發現自然規律與科學知識。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能力,而且使學生有了強烈成就感、滿足感,膨脹了學生繼續深入探究的欲望和內在動力。
實驗課能否成功、效果能否達到,不僅僅取決于實驗材料是否充足,還取決于實驗材料選擇是否科學,搭配是否精當。實驗材料選擇科學、搭配精當,學生操作起來得心應手,觀察方便,現象明顯,實驗效果好。
2、探究材料應具有豐富性和層次性。材料是引起和形成學生探究發現經歷的工具,是學生實踐活動的對象。學生需要在用和改造材料的過程中完成發現,并改變自己的原有認識,材料應該是蘊涵著比較典型的科學概念,能讓學生的思維碰撞出火花。關鍵在于通過這些材料,帶給不同水平的學生不同層次的體驗和經歷。因此材料要有豐富性和層次性。如《沉與浮》一課,提供了泡沫塑料塊、木塊、石塊、瓶子、橡皮筋、鉤碼、氣球、塑料袋、等探究材料。當學生感知了上浮和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且了解了浮力的方向、物體上浮和下沉的規律后,就讓學生自選材料,想辦法使下沉的物體上浮。有的學生用泡沫塑料塊或木塊把沉在水底的鉤碼吊上來,有的倒去瓶子中的水使瓶子上浮,??這樣既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各項科學探究活動,還能為學生探究過程的創新提供條件。
3、探究材料應具有開放性
在實驗材料準備的過程中應具有開放性,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讓學生參與實驗材料的準備工作,使實驗材料更加充足。如教學《導體與絕緣體》中“哪些是導體?哪些絕緣體”時,教師除準備好一些導體與絕緣體材料外,讓學生各自準備一些材料,使實驗材料更加充足。在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探究下,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將準備好的各式各樣的材料進行實驗,從而知道這是導體還是絕緣體。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構建導體與絕緣體的概念,達到實驗目的的同時,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更培養了學生的能力與大膽嘗試的意識和精神。
二、注重實驗過程的有效性:
在教學中為了讓實驗探究過程真正達到科學探究的目的,增強實驗探究過程的有效性,科學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讓實驗探究過程避免盲目性。教學不要低估學生學習科學的潛能,但也不能高估,過高或過低估計學生實際能力,都會適得其反。在實驗課教學中,只有明確實驗過程、實驗目的,學生才能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才能達到實驗預期的效果。實驗前,要讓學生明確實驗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針對不同實驗,有時可以讓學生自學實驗方法和步驟;有時教師必須親自講清楚,必要時進行演示,使每個實驗學生都能正確地進行實驗操作。如教學《摩擦起電》一課時,要讓學生進行毛皮與膠棒、絲綢與玻棒互相摩擦,再互相接近,觀察會發生的現象。實驗前可以讓學生自學實驗的方法、步驟及觀察目的,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教師再指導學生認識,用絲綢摩擦過的玻棒和毛皮摩擦過的膠棒,當玻棒與膠棒相互接近時,有什么現象?同一種棒接近時有什么現象?兩種情況發生的現象一樣嗎?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呢?如此實驗過程和實驗目的就很明確了,學生能排除其它干擾,很快探究出正確的結論,提高實驗的效果。學生實驗操作的成功與否,教師的指導有著直接關系。又如《聲音是怎樣產生》一課,根據學生的認識基礎——聲音是物體“動”的結果,引導學生設計科學探究活動方案,并讓學生,說說實驗方法、過程,猜測物體發聲時,可能會出現什么現象。所以關鍵在于教師要真正認識學生科學學習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活動,使探究過程更有針對性,避免盲目性。
2、注重學生實驗習慣的養成。在指導學生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形成安全操作、規范操作要求的習慣。如酒精燈、夾試管、顯微鏡、滴管等使用的方法。
3、讓學生做到“動”“靜”結合。學生實驗時,可能由于某種好奇的驅使,一時忘卻了實驗的目的;或者由于一個實驗的成功體驗,而繼續注意這個實驗,不在進行下面實驗;或許他實驗現象出現后,沒有思考。這樣學生的實驗結果得不到交流、不能進行討論,很難得出科學的結論,掌握正確的規律。所以,在實驗課中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做到“動”、“靜”有序,要“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如研究《運動與摩擦力》中摩擦力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與那些因素無關,放手讓學生動手實驗時,學生研究出一種因素后,如果出現上述情況,這是教師可適當“導”、“點”、“撥”,讓其繼續深入探究,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與學習的習慣。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應努力通過開展有效實驗教學為學生展現出生動直觀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