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李洪
摘 要:針對實際教學中使用教材不暢現象進行調查和分析,嘗試通過編制、優化、使用教學案有效規避此現象,提升了學生自學能力,規避了學生分化,實現了從“教材”到“教學案”的華麗轉身。
關鍵詞:教材;不暢;教學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165-02
滬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化學教材 是課程領導、學科專家、教學名師組成的中學化學國家課程標準研制組根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修訂而成。教材力求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反映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從學生的發展需要構建化學教材體系,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科學素養水平。教材是供一線教師教學參考,學生學習的范本。正確的教材觀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筆者在使用“教材”時或者觀摩其他教師課堂時都發現了教師、學生使用“教材”時存在中不暢現象,導致的結果是很多教師在新授課時不愿學生預習,很多教師在展示課上從頭至尾沒有讓學生打開教材。
一、教材使用“不暢“現象枚舉
教材下冊第六章第一節《物質在水中分散》,教師預設教學流程:
學生實驗:食鹽、蔗糖等溶于水。→得出“物質的溶解”的初步概念。→教師演示:食鹽、蔗糖同時加入一定量水中溶解。→學生修正:一種或幾種物質均勻擴散到另一種物質中的過程。→教師:從微觀視角來認識物質的溶解過程。→學生修正:物質以分子、離子形式均勻擴散到另一種物質中的過程。
而實際施教過程卻是這樣:
學生實驗:食鹽、蔗糖溶于水。
教師:你能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物質的溶解”的概念嗎?
學生回答:一種或幾種物質以分子、離子形式均勻擴散到另一種物質中的過程。
教師:為什么物質溶解時以分子、離子形式擴散?
學生:我看書上的。
教師:額……該同學能課前認真預習,大家要向他學習。
相信教師在課堂上都經歷過如此“尷尬”,教師精心設計的流程往往被學生通過預習教材上現成的結論給破壞。預習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如果學生不動腦,照本宣科課本上有現成的結論的話,本質上還是傳統的“填鴨式教育”,不過主角從教師換成文本而已。
二、教材使用“不暢”背后原因分析
1、“方法提示”,讓學生探究時思維含金量降低
教材上冊第四章第二節《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中探究質量守恒定律時,筆者設計教學流程時,采用“設計實驗裝置”→“進行實驗”→發現實驗異常→修正實驗裝置,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實驗:石灰石與稀鹽酸敞口容器中實驗,通過稱量發現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守恒。
學生發現:由于二氧化碳從錐形瓶中逸出導致反應后物質總質量減輕。
改進實驗:用橡皮塞塞緊錐形瓶。
實驗:如果石灰石和稀鹽酸用量過大,產生的二氧化碳過多,會導致橡皮塞可能被沖出。
學生改進:用氣球將錐形瓶口密閉,氣球起緩沖作用。
實驗:精度高的天平稱量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由于充滿二氧化碳的氣球產生浮力,導致反應后物質總質量減輕。
學生改進:用帶注射器的橡皮塞密封(注射器起緩沖作用且產生浮力課忽略)或密閉錐形瓶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避免瓶內壓強過大而使橡皮塞沖出。
由于學生預先學習了教材上提供的詳實的實驗裝置,導致學生能一下提供較為科學的實驗裝置,讓自己喪失了一次極佳的思維螺旋式上升的培養過程。
2、“結論外顯”,讓學生的發現過程變得虛無
教材第五章第二節《金屬的冶煉與利用》是初中教材首次系統學習有關金屬的化學知識。在前幾章學習中,學生對物質的組成及表示方法、質量守恒定律、化學方程式等基礎知識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基礎上安排本章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運用化學用語來描述物質的性質和變化,進一步學習和運用探究學習方法,擴大化學知識、技能的學習。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一個奇特現象: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反應現象書寫用一氧化碳冶煉氧化鐵方程式。
學生:迅速完成。
教師:若老師用磁鐵礦主要成分四氧化三鐵和一氧化碳來實驗室模擬冶煉鐵,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又如何書寫呢?
學生:茫然。
教師:只要模仿一氧化碳冶煉氧化鐵方程式通過類比方法就可以完成。
學生:我的方程式是看書上的。
由于教材給定了外顯的結論,使學生通過所謂的“預習”順利完成了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學生根據反應現象通過合理推斷得出實驗結論的能力得不到培養,無法提高對化學方程式的運用能力。
3、“規定動作”,讓教師不敢創新
教材上列舉了許多“規定動作”,教師擔心對學生中考不利,創新時縮手縮腳,有所顧慮。
第五章第二節“金屬礦物 鐵的冶煉”實驗室模擬煉鐵,教材規定“玻璃管內物質冷卻后,停止通入一氧化碳。”教材如此規定是防止灼熱的鐵粉重新被進入的空氣中氧氣氧化,或者防止由于停止加熱玻璃管中壓強減小而產生石灰水倒吸現象,但筆者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只要用止水夾夾住玻璃管兩端橡皮管,然后讓玻璃管冷卻,完全可以避免以上兩種實驗異常的發生,而且可以做到停止通入一氧化碳和停止加熱同步,減少一氧化碳的用量,更能體現“環保”、“低碳”的理念。但由于擔心中考對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實驗操作順序的考核而縮手縮腳,不敢放手。
在教學中教師發揮了智慧,挖掘了基于教材基礎之上的很多創新之處,但由于沒受“官方”認可,導致教學中還不敢完全放開,最多在教材提供的思路方法上補充拓展學生的思路。
三、利用教學案,實現從“教材”到“學材”的華麗轉身
《全日制義務教育初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教材編寫建議中提出:教材在內容體系、活動方式、組織形式和考核評價等方面應留給教師較大的創造空間。而我校目前使用教學案是將教師課前設計的、有利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學案”和教師課堂教學的“教案”合二為一的教學案例,它融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案、分層評價練習為一體,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注重評價內容的優化與備選。利用教學案,可以實現從“教材”到“學材”的華麗轉身。
1、利用教學案,可以克服使用教材“不順”現象
為了切實提高教學案編寫質量,我校通過集體討論研究,最終形成了編寫教學案的基本流程——“三六三”模式,即:明確三個階段(課前、課中、課后)、把握六個環節(預習要求、教學過程、實例分析、課堂訓練、課后練習、教學小結)、心懷三條線索(明線:預習→交流→合作→思考→練習→作業→感受,暗線:導入→創設情景→點撥→評價→檢測→反饋→改進;底線:確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確定課堂主導問題情景→確定問題提綱→確定教學流程→確定檢測習題→確定作業→設計板書→教學輔助手段。
經過“三六三”編寫模式形成的教學案可以克服教材使用“不順”的現象。
2、利用教學案,可以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指在沒有教師和其它人幫助的情況下自我學習的能力,是多種智力因素的結合和多種心理機制參與的綜合性能力。 而精心編制教學案自學版塊自學提綱,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案例:常見的酸和堿--探究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異同(預習作業)
(1)常見的堿有 (俗名 )、 (俗名 )、 。
(2)氫氧化鈉、氫氧化鈣在水溶液中都能產生 ,這是堿溶液有許多共同性質的原因。例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 色,都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 色。
3、類比二氧化碳與氧氧化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請嘗試寫出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提示:反應前后各元素的化合價沒變,鈣+2,鈉+1)
教學案把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案進行了優化組合,使學生的預習成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3、利用教學案,可以有效避免學生產生分化
隨著學習材料難度的加深,學習態度的差異等逐漸產生了學習的分化,而教學案則可以根據學生學習實際實時調節,編制教學案時實行因材施教,設計多梯級、多層次的作業,選取難度不同的習題分別分成ABC等級,以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學困生”學習,可以有效解決“吃不飽”、“吃不了”等問題,滿足不同學業層次的學生的不同發展。以“物質在水中的分散”為例:學情了解性作業。某些固體物質溶于水時,溶液的溫度會發生變化。把氯化鈉、硝酸銨和氫氧化鈉三種物質溶于水,使溶液溫度明顯降低的是 ,使溶液溫度明顯升高的是 ,溶液溫度基本保持不變的是 。
指導理解性作業。小佳同學學習了“物質的溶解”后對溶液的一些認識,判斷這些認識是否正確。若有偏差請說明理由或舉例說明。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混合物一定都是溶液。自然界中的海水、河水、湖水、井水、生活中用的自來水和喝的純凈水其實都是溶液,溶液都是由物質溶于水制得的。
引導建構性作業。建構溶液的知識的概念圖。舉例說明生命現象與溶液有密切的關系。
我校通過不斷優化教學案,有效避免了教材使用“不順”之現象,提升了學生自學能力,規避了學生
分化,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同時有效減輕了師生的學業負擔,實現了從“教材”到“學材”的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