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華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和一項基本任務。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新潛力,并且這種潛力在教師的引發和培養下是完全可以挖掘和發展的。創新意識是一個人不愿墨守成規,渴求標新立異,自覺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徑,從超常規的獨特視角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態度和意愿。因此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本文所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創新;意識;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220-01
一、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創新精神
創新意識是一個人不愿墨守成規,渴求標新立異,自覺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徑,從超常規的獨特視角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態度和意愿。在創新活動中,有了創新意識,才能抓住創新時機,啟動創新思維,產生創新方法。因此,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成為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而語言文字其理解的多維性、運用的可變性、內涵外延的豐富性等特點,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天地。
激發創新精神主要的方式有:
1、創設情境
小語教材大多文質兼美,有的文筆清晰;有的課文情深意長,富有感染力;有的課文富有幻想。在教學中,這些課文可以通過朗讀、錄音、掛圖等來創設特定的情境感染學生,通過一定的情感調控,架起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橋梁,引導學生沉浸在課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圍之中,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主動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2、巧設懸念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讓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學習的思維活動中,才能使學生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迸發創新因素,獲得新的知識。為此,教師必須設疑問,以懸念來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如教學《赤壁之戰》這篇文章,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曹操擁有八十萬大軍,而劉備和孫權才有三萬聯軍,可是曹操的軍隊為什么會被打得落花流水呢?這一巧妙的提問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大大的懸念,喚起他們的好奇心,使學習的熱情高漲,興趣油然而生。
3、聯系實際
在語文教學中,應把語文教學與現實實際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師可以《我與小女孩比童年》為題,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童年進行“說話”訓練。經過這樣的思維空間實現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使學生的創新思維更符合現實。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游戲激趣、以導語激趣、活動激趣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導火線”,誘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依靠教材,創新資源,培養能力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蘊涵著豐富的創新資源,有很多適合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的資源,如果能合理利用這些資源,對于實施創新教育至關重要。
1、詞、句、段、篇之中蘊涵著創新資源
詞、句的創新主要表現在詞、句理解和詞、句運用上的創新。如《我要的是葫蘆》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句中“謝”這個詞的詞義,一般都理解為“脫落”(詞典上也是這樣注釋的),如果我們不是照搬詞典,而是啟發學生回憶生活、實地觀察,就會發現,剛長出不久的小葫蘆下面的花并未“脫落”,只是“枯萎”而已。不僅葫蘆如此,南瓜、東瓜、絲瓜、西紅柿也大都如此。
2、語言、思維、德育、美育之中蘊含著創新資源
如教學《可愛的草塘》,一位學生發問:課文中小麗說北大荒好得“哪兒也比不上”,筆者覺得不正確,咱們國家那么多名勝古跡,比北大荒好的不是有的是嗎?教師沒有正面道出答案,而是引導討論,激發學生的審美感受。一位學生說:“小麗是北大荒人,對家鄉的一草一木感情特深,當然會認為那兒最好的。俗話說,月是家鄉的圓,水是家鄉的甜。筆者認為美除了自然美外,還有情感美。”可見,學生已從課文的美育因素和審美中獲得了新的審美感受。
三、開展實踐活動,尋求創新
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親自參加實踐,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發揮個性特長。說直接一點,就是將語文教學的“面”擴出去。實踐活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辦班刊,出作文集,開朗誦會,搞辯論賽,搞課前三分鐘演講,搞每日一記、每日一摘,進行社會調查,開展課外閱讀比賽…… 例如在學了《灰雀》《奇怪的大石頭》等這種類型的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在活動課上以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的。他們根據課文的內容自己的想像,任意發揮,自由表演,對參加的,給予肯定和獎勵,對表演獨特、新穎的,進行表揚獎勵。通過此項活動,把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來,使他們積極參與其中,受到鍛煉,提高創新能力。
總之,創新已成為了當今的主旋律,小學教師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貫徹創新意識,注重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和挖掘學生的創新精神,努力使他們不但具有深厚的語言文字的交際功底,還具有積極向上的人格魅力,真正把學生作為社會的人來教育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