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玲
摘 要:在新的課程教學改革浪潮中,如何在數學課堂上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合作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中學生學習數學,出現錯誤在所難免,怎樣幫助他們認識錯誤,糾正錯誤,進而防止錯誤呢?諸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去思考。
關鍵詞:合作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學習;主體;主導;認識錯誤;糾正錯誤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222-01
在我們平常的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有的題目學生第一次做錯后,教師將正確的答案教給學生,學生聽懂了,但過不了多久,學生針對同樣的問題,又會犯同樣的錯誤,老師多次強調,多次講解、分析,學生任然犯同樣的錯誤。學生總會有這樣的煩惱:老師講解時,我能聽懂,但自己動手做時,卻無處下手,甚至出錯,而我們老師自己也感嘆:我每次都講解透徹了,我們這些學生總是不會做,常常會犯同樣的錯誤。糾正學生的錯誤,為什么這么難呢?調查情況表明,有如下諸多的原因:
1、師生很少從出錯的源頭去探究錯誤原因所在。
2、教師的糾正方法錯誤。學生做錯題目,除了自身的態度問題外,還有思路方法的問題,知識結構不系統,不完善問題,因此針對這樣的學生,教師上課時,盡管費勁心思講解得口干舌燥,但學生也只是被動接受,而并沒有擺脫頭腦中錯誤的思路和方法,沒有真正的自己去領悟。被動的接受是不牢固的,過不了多久,他的錯誤的思路和方法將取代教師教給自己那些沒有經過自己思考的思路和方法。
3、糾錯方法單一。我們不少教師認為學生總做錯,那是因為練習少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往往是布置大量的習題,反復練習,這是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
那么怎樣去幫助學生認識錯誤、糾正錯誤,進而防止錯誤呢?根據自己多年的數學教學經驗,形成一套“糾錯教學法”。下面談談自己的做法:
1、尋找錯題、分析錯因。
認識錯誤是糾正錯誤的基礎,而認識錯誤的前提又是發現錯誤。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學生新課后出現的錯誤例題,特別是那些錯誤率高的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認真分析。
2、展示錯誤例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先讓錯誤案例得到充分的展示,請出錯的學生敘說或通過投影學生出錯的思路和方法,無論哪位學生做的對還是不對,教師和其他同學先一概不做評論和干擾,僅僅記錄下不重復的結果。
3、分析原因
教師組織學生對錯誤案例進行分析,對問題較多的重點組織討論,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探究學習始終貫徹于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有必要時,教師還可以穿插創設情境,這是為“引導”學生出現錯誤,給學生打預防針,使同學們明確理解和運用公式,減少出現的錯誤。
4、循因糾錯
教師根據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一一糾正,并運用變式訓練拓展學生思維,如設計一些學生常犯錯的習題,充分讓學生自主練習,慢慢悟出一定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歸納總結
教師對消除學生思維障礙學習方法和規律進行總結和歸納,并通過小組討論,伙伴學習等方式引導學生的自主發展。
總之,“糾錯法”教學策略貫徹于課堂上,教師通過了解學情,有效地組織反饋矯正,歸納總結等環節,充分地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學習,發揮了團隊精神,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