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震
摘 要:詩化是語文課堂的生命,它遵循審美教育的規律,以生命活動為本質,以情感意志為動力,以情與景的交融互滲為表現,達到“入境”“妙悟”與“升華”的主體情態。課堂教學中,教師因循文本所蘊含的意境,再以含蓄、感性的教師詩性語言對學生的心靈進行引導、激活,使學生在體會課文的詩化語言過程中進入其意境,對隱含在文本里的歷史、文化、藝術、生命和情感等因素產生深刻的體驗。
關鍵詞:人文;詩化;詩意;濕潤精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297-01
詩化的語文課堂像美妙的音樂般撥動學生的心弦,感染學生的情緒,觸及學生心靈深處最柔軟的角落,構建情感的大廈,使學生步入語文學習的詩化境界。課堂上激蕩著師生的靈氣,彌漫著詩意的芳香。在這樣的情感體會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生命成長的過程,他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
愛思斯坦曾經說:“喚起對創造性表達和知識的樂趣是教師的最高藝術”。那喚起孩子對課堂的極大熱情,對自然,對社會的自覺性關注和主動體驗是當今教育主旋律。那么,如何在語文課上開墾、經營這樣一種充滿人文的關懷,能自然“喚起對創造性表達和知識的樂趣”的教學詩境呢?
一、挖掘教材人文資源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靈魂。離開了人文性,語文教學將褪去生命的色彩,喪失人性的魅力,枯褐生活的源泉,毀滅藝術的創造。選入小學教材的課文大都選自現當代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語言典范生動。教材的選入課文是把語文看做是一種精神的人文積淀,以語文點燃精神,以精神樹立人格。一篇篇選文,一個個內容的熏陶和漸染,不僅僅讓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更多的是一種心靈上的撫摸與觸動,人格的升華和凈化。
如:《小草和大樹》,寫人志堅和不屈,使自己脫穎而出,用汗水和心血把“小樹”澆灌成“大樹”,語言感人,我們感受到并領悟到在逆境中只有具有堅強意志和聰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擁有精彩的人生。
二、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
“課堂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的形式課堂把目光鎖定在教育過程本身。教學的重心由課前的備課轉移到對教學過程當中,體現在課堂上的現實生成、直接生成。
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是很多的,但我們老師的任務并不是把學生所有的問題都解決,實際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并不都是我們所能解決得了的。我們的任務是如何開啟學生思想上的閘門,點燃他們心中的火炬,讓他們真正地讀進去,讀出自己來。在此,我們都要在隨機而動的敏感,有深入開掘的企圖和預想。最要緊的是作為教師,并不能替代學生之間的思想與交鋒,只是在思維障礙過不去的時候,方可以輕輕點拔,起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目的。
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在豐富而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常會有許多預料不到的現象產生,面對這種現象,如何及時捕捉,讓它成為教學教育的契機,應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1、平等對話,培養動態生成
要將孩子富有個性色彩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等都調動起來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教學動態生成,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那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中能講真話,表真情,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體驗。教師以一個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的身份參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在一個輕松、愉快、活躍的環境中敞開心扉,放開思想,從而獲得心靈的勾通,享受學習的樂趣。
2、精心設計、立刻生成
我們關注生成,并不放棄設計。孫子兵法中有“不打無準備之仗”的說法。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在備課中,盡可能全面地考慮,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銳地捕捉生成的契機,冷靜地分析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才能使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成為孩子張揚的天空。
《楓橋夜泊》一詩,讓蘇州名揚天下,蘇州城外的寒山寺也成了中外游人仰慕的旅游勝地,這是張繼《楓橋夜泊》詩獨有的光榮。本詩的詩眼是“愁”,同學們經過了熱烈的討論,然而總感覺意猶未盡。猜想下,心靈深處總有一種刨根問底的沖動,想找到愁的根源。在查閱了多種資料后,發現作者的愁的確另有原因。于是肯定學生的各種猜測,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出示適當的資料,引領學生開展原文閱讀,拓展了作者愁思之源,這就是“為國事而愁”,加深了學生對全詩的理解,鼓起了課堂氣氛的第二個高潮,在詩的氣氛和意境中,學生與詩人一起“愁”。一起“愛”,學生盡情地領略了古詩之美,意味深長。
三、讓美感和詩意滋潤精神和生命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以一顆敏感的心解讀生活、解讀文本、解讀兒童,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去交流美、喚醒美、創造美,讓語文教學充滿美感和詩意。
和諧的課堂絕不是古井止水、波瀾不驚,它是有漲落、有起伏的。既有和風細雨,又有暴風驟雨;既是二月江南,又是秋風塞外;既閑庭信步,又鐵騎突出;既醍醐灌頂,又當頭棒喝。四平八穩、按部就班,不慍不火、和平氣象,只能是假冒偽劣的和諧課堂。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以“詩中有畫”為線,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引導學生想象詞中描繪的美麗畫面。學生在個性化的閱讀體驗中,仿佛看到了茅屋、翁媼、青草、大中小兒,聽到了溪水聲、“相媚好”,很自然地走進了詞中描繪的恬靜優美的鄉村,充分感受到了“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的意境之美。
美的語文課堂上無處不在,這就需要教師有發現美、挖掘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讓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讓美在語文課堂上綻放。
讓我們努力喚醒學生心中沉睡的詩情,奏響他們心中詩的琴弦,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座充滿智慧的理想王國,成為一個舒展生命的人生驛站,成為流淌詩意的棲居地。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