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麗榮
摘 要: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內在心理狀態,即情感心理狀態如何。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心靈的碰撞,能求得實現目標的一致性,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情感教育不但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促進人格的完善,使他們更具有“人情味”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愛國激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首先是人,他們對于教師的情感教育不會無動于衷,他們會在心靈深處埋下情的種子,在適當的時候,這些種子便會發芽、開花。
關鍵詞:情感;交流;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354-01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內在心理狀態,即情感心理狀態如何。在學習活動中,這種積極的情緒如果能得以保持,就會形成“情感動力”,它能推動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所以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課的情感教育就是通過反映生活各個方面文章的教學,使學生在積累知識的同時逐步建立起一種“評判”標準,從而使他們更加清楚地認識生活、認識世界,不斷完善自身。筆者認為,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有以下作用:
一、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心靈的碰撞,能求得實現目標的一致性,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正如文學作品可以說是作家情感的載體一樣,任何一堂高質量的課都是教師情感的自然體現。教師的情感越濃越真摯,其感人的力量就愈深,其教育作用、美育價值就愈高。教師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滲透了什么樣的情感,學生就能從中體會出什么樣的情感。學生對語文課的喜愛與否,基本上取決于任課教師對語文課的喜愛與否。一個熱愛本職工作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會處處洋溢著熱情,其舉手投足之間,會自然流露出對事業真摯、深厚的感情,而這些感情一旦輻射到學生身上,必會在他們心靈深處打下重重的烙印,使他們在感受老師美好情感的同時,召喚起自身對知識的向往和追求,自覺地。由此,學生情感的培養,取決于教師的情感素養,若要做一個稱職的語文教師,除具備扎實的業務基礎外,還需錘煉思想感情,對教學傾注滿腔熱情,滿腔愛心。
二、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促進人格的完善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以其進步的思想內容和完善的藝術形式的有機統一,謳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惡丑,為情感教育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從語文教材選文標準上看,一定要“思想內容好”,即“有助于學生增強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學生從事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獻身精神,有助于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世界觀。”這些文章或是抒發對祖國山川的熱愛,或是宣泄對黑暗社會的憤恨與仇視,或是表達對生命價值的執著追求,或是反映了對某些事理的所悟所感,等等。這些情感豐富而高尚的文章,成為學生人生觀塑造、心靈凈化的源泉。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點撥學生心靈的情弦,引爆他們的情感大壩,引開他們的情感閘門,促成共鳴,使學生能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憂作者之所憂,從而使學生的情感脈搏加速跳動,最終達到樹立美好理想、培養健康情趣、規范社會行為的目的。
三、情感教育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愛國激情
情感是影響青少年學生立場、世界觀的重要因素,教師理應在語文教學中努力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通過自己的愛憎憂懼等情感去感染、激發全體學生的情感,達到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受到正確的世界觀、思想觀教育,更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的目的。堅持真理,上下求索的愛國詩人屈原;念念不忘“北定中原”,關心祖國命運的愛國詩人陸游;“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寧死不屈,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思想家魯迅;面對特務的暗殺而敢于拍案而起的民主戰士聞一多;寧可餓死而不領美國“救濟糧”的愛國志士朱自清,等等,都能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和激勵,也必然會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行為的養成大有裨益。
四、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情感教育可以將“情”注入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更具有“人情味”
我們的青少年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在萬萬不能的”,“一切向錢看”等思想不可避免地會滲透到學生的心中。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就要充分利用充滿人情味的語文課,將更多的“情”注入學生的心靈。上海南洋模范中學王圣民教師一次在給學生介紹了兩篇歌頌母愛的散文后,問學生:“爸爸媽媽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嗎?向你祝賀嗎?”并要持肯定答案的學生舉手,學生紛紛舉手。王老師繼而發問:“你們中間知道爸爸媽媽生日的請舉手。”后來的情景,王老師如實寫道:“剎那間,整個教室安靜了下來。我重復了一遍,依然很安靜。又過了一會兒,才有幾個同學沉靜地舉起了手,他們感到投向他們的目光是略帶敬意的,便顯得更矜持了。‘向爸媽祝賀生日的請舉手我又發問了。寂然無聲。在安靜極了的教室中,我又用清楚的含著希望的聲調再重復了一遍。還是寂然無聲,我又和學生一起沉默著。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是在享受沉默,因為我看到不少學生臉上現出一縷歉疚、自責、不安的神情,可是我并沒有批評他們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首先是人,他們對于教師的情感教育不會無動于衷,他們會在心靈深處埋下情的種子,在適當的時候,這些種子便會發芽、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