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周 敏
?
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周敏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但互聯網金融監管是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這一觀點還沒有成為普遍共識。本文討論了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并針對目前互聯網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對策。
互聯網金融 金融監管 監管模式
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為中國投資者在投資選擇方面提供了多種選擇,大眾不再僅僅選擇銀行存款,而是將投資分散于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中。然而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同時,互聯網金融也隨之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在中國,互聯網金融主要形式有三種: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和眾籌。三種形式的互聯網金融爭相發展,但在發展同時不難發現都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關于第三方支付平臺出現的虛假、詐騙信息,P2P網絡借貸平臺出現跑路現象,以及眾籌平臺在我國發展受到抑制等。這些問題可能是技術層面上的,但大多數還是因為我國在互聯網金融上缺乏監管機制。
現階段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依舊存在較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互聯網金融的信息不對稱,由此可見,自由放任監管的理念不能很好地適用在互聯網金融方面,因此要加大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
第一,市場秩序并不能很好地對金融風險進行控制。而且,我國金融風險的各種隱性風險以及顯性擔保依舊存在。例如人們所了解的銀行存款,都是由于銀行對于顧客的兌現是一種隱性承諾,但是其依舊存在風險,而且風險定價機制也未必可以很好地實現。
第二,互聯網金融是基于發達的現代信息技術,如果互聯網金融機構一旦出現了資金鏈問題,就很難使用傳統的市場出清方式進行解決。而且很多互聯網金融機構并不都可以像支付寶一樣建立業務規模較大的安全系統。以至于近年來我國屢次出現了互聯網金融機構倒閉、破產的情況出現。
第三,雖然互聯網金融如火如荼的發展,其營銷模式存在諸多問題。目前,國內的互聯網金融如雨后春筍般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很多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客戶資金與平臺資金并未進行分隔管理,以至于近期出現了多次平臺負責人出現卷款跑路的現象,甚至有些互聯網金融機構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采取“欺詐”的方式將一些高風險理財產品推銷給老年人。
第四,互聯網金融消費中存在諸多欺詐行為。“高利息”是很多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招牌廣告”,但是這些金融產品都存在較大的風險,互聯網金融在推廣這些產品的時候,基本不會對消費者提起這些風險,以致很多消費者稀里糊涂地購買了很多互聯網金融產品,出現了很多“血本無歸”的被騙事件。
2.1相關監管機構立法滯后,監管的范圍界定困難
相對于傳統金融而言,互聯網金融的經營產品、營銷模式、機構發展等都是新的,但是目前金融監管機構不能對互聯網金融機構所有的產品進行很好的監管,而且若想建立有效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是較為困難的。因此,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雖不能對互聯網金融機構進行風險預測,只能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嚴密地關注。但是在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審查、公示的時候,由于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使用交易數據篡改的方式,給互聯網金融監管帶來了較大的麻煩。
另外,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范圍也尚未界定,主要由于互聯網金融業務數據是動態變化的,其交易方式均在互聯網線上進行傳輸、交換的。除此之外,目前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大多是由于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更新而推動、制定法律的更新。如果法律更新不能夠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相得益彰,那么就會對互聯網金融埋下“定時炸彈”,對互聯網金融造成較大的風險。
2.2傳統監管主體的監管立場不適應互聯網金融業態
對于傳統金融而言,由于其受到很多法律規章制度的限定,主要對傳統金融運行過程中的非法行為、違規操作等都做了明確的說明,才能確保傳統金融得以安全穩定地發展運行。但是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傳統金融的那套法律條文并不能夠完全適應,主要由于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更新較快、產品較多、經營模式較新,現有的傳統金融法律不能完全適應互聯網金融環境。除此之外,互聯網金融已經延伸到各行各業,比傳統金融更為復雜,因此急需提高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避免出現監管的真空地帶。
2.3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力度強弱難以把握
相對于市場機制而言,行政監管對于互聯網金融的作用要遠低于市場機制,若能夠采取法律法規的方式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有效的監管約束則更為高效。但是對于互聯網金融監管力度的拿捏方面需要進行長期地研究,如果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較為薄弱,很容易造成互聯網金融的野蠻擴張,甚至威脅到整個金融體系的健康。如果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過于強硬,則會嚴重地打壓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積極性,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作用。因此,本文認為需要對互聯網金融監管力度的掌握進行長期地研究。
3.1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內外控制制度,界定互聯網金融范圍
我國金融監管機構要對互聯網金融范圍進行界定,可以參考美國對眾籌融資的法律監管的做法,制定類似于《互聯網金融禁止業務條例》,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一些禁止涉及的業務進行明確的規定,同時也需要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納入到金融監管的范圍之內。如果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現有法律“真空”地帶,可以加入《互聯網金融交易法》等,對于那些違反法律規定的一些欺詐行為進行嚴格監控、并加大處罰力度。同時也要使用現有的《網絡信息安全法》等相關規定對互聯網金融的從業人員進行嚴格監督,避免消費者的信息泄露,以此確保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
3.2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及監管立場
2015年7月頒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已經從具體的業務品種對監管責任進行了劃分,但具體的監管實施細則尚未出臺。在此背景下,各監管主體必須積極研究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發展動向,對潛在的風險問題建立預警和防范機制,做到事前防范和事后監管的完美結合。進一步看,互聯網金融產業具有分散化、小規模的特點,單純的統一監管思路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因此,在監管主體的責任分配上可以采用雙線多頭監管:中央層面以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為主;地方層面以地方政府部門、財政、司法等機構和中央監管機構在地方的分支為主;同時,在中央和地方層面分別設立互聯網金融工作辦公室,確保互聯網金融監管擁有明確的監管主體,消除監管缺失的問題。
3.3控制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
我國可以參考歐美發達國家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模式,即采取“雙線多頭”的模式。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依舊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水平明顯高于西部地區,如果只是采取統一監管的模式就很容易出現監管的真空地帶。但是互聯網金融較為復雜,涉及很多領域,那么傳統的集中統一管理就難以完成,就需要“中央+地方”的共同監管模式。首先,根據統一監管的要求,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監管模式,這種“中央+地方”的共同監管模式工作的前提是要給互聯網金融營造一個公正、合法、安全的氛圍。其次,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監管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性和地域差異性等特點,不能因為大力監管而導致互聯網金融發展受限。最后,部分地區可以在采取先規范后開放的政策,確保區域經濟未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對互聯網金融機構采取適當的準入、退出制度。
另外,還要根據互聯網金融的動態特性,建立有效的動態監管來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穩健發展。第一,動態監管需要從現有的互聯網金融監管的責任進行分配,對于一些互聯網金融業務更新,也要實時進行補充規定、更新監管主體的分工,確保能夠囊括所有新的互聯網金融業務,保證監管的有效性。第二,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也要對互聯網金融的動態進行實時觀察,一旦出現了新的風險問題,要及時的進行風險防范和預警,例如可以對互聯網金融機構或其推出的平臺進行實時的信用評估和審查工作。第三,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若要確保信息數據的真實性,也要學習最新的互聯網技術,以此確保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交易過程進行有效的監控,確保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的合法性。第四,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也要加強與國際合作,尤其是要積極吸取發達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經驗,活學活用到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上。
[1] 張健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研究[J].浙江金融,2014 (05).
[2] 李有星,陳飛,金幼芳.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探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4).
[3] 張曉樸.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原則:探索新金融監管范式[J].金融監管研究,2014(02).
F832
A
2096-0298(2016)07(c)-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