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旅游職業學院科研開發處 谷 靜
?
以供給側改革推進江蘇旅游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①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科研開發處谷靜
作為供給方的職業教育,在經濟的供給側改革中承擔著為培養適應旅游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和管理服務人才的重任。然而在實際中發現需求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突出表現為旅游院校供給側對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調整明顯滯后,這需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矯正供需結構錯配,促進人才流動和優化專業配置,以達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實施創新的、有效的、精準的教育供給,為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供給側改革 職業教育 人才培養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改革”,即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旅游業在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就業中的作用突顯,旅游業中的供需矛盾也十分明顯。對于國家來說,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校作為供給方的作用至關重大,轉型、創新、產業發展等問題都要有人才支撐。因此,化解當前存在的教育供需矛盾,應通過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從提高教育供給質量出發,改變單一結構供給,形成豐富的、多元的、可選擇的供給結構,從而為旅游業發展提供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
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經濟升級、產業轉型的同時,我們發現我國的旅游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旅游院校供給側對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調整明顯滯后,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教育模式同質化,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專業設置、師資條件等不能適應行業和企業的實際需求,造成“供需”脫節。二是專業人才流失率偏高,職業教育缺乏特色,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滯后,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與實踐脫節等問題,這需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矯正供需結構錯配,促進人才流動和優化專業配置,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優化專業結構,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生命線,是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任務。2015年10月26日,國家旅游局、教育部印發的《加快發展現代旅游職業教育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建立適應旅游產業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有機銜接、布局結構更加合理、行業培訓更加完善的現代旅游職業教育體系。在這一目標任務的引領下,旅游職業院校結合自身優勢和區域旅游發展的特色和目標,在專業設置方面應該堅持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創業為導向,滿足區域、行業、企業和國際旅游市場對人才的需要方式和類型,科學準確定位,圍繞“互聯網+”、“旅游+”的人才培養模式,適應旅游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發展,緊貼市場、緊貼產業、緊貼職業設置專業,發展區域特色專業,構建與經濟結構發展相適應的結構合理的專業體系。優化結構辦出特色,探索建立高校專業分類體系,制定分類管理辦法,克服同質化傾向。根據辦學歷史、區域優勢和資源條件等,確定特色鮮明的辦學定位、發展規劃、人才培養規格和學科專業設置。通過打造國家級示范專業點、省示范專業點和學校特色專業點,共同推動形成適應需求、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旅游專業群,促使專業結構優化和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從而帶動旅游院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的整體提升。
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開展旅游職業創新創業教育,是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2015年5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覺學習、結合實踐、指導、文化引領融為一種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各旅游院校應該根據國家旅游局、旅游行業企業的要求修訂人才評價標準,細化創新創業素質能力,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特點,結合專業特色,利用校校、校企、校地、校所的有利資源,將創業教育融入教育教學體系中,納入教學計劃中,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將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進行“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步推進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創新創業課程將面向全體大二學生和已經畢業想要創業的畢業生,開設創新創業通識模塊、創業精英模塊、創新創業孵化空間模式,需要有一批具有創新思維、創業經驗的老師和社會精英擔任教學工作,共同有效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
辦學活力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動力支撐。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深入貫徹,“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允許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這一新的改革,推動創建了產權結構多元化、治理方式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的混合所有制高職學院辦學模式,形成多元投入、多邊合作、多方治理、多樣發展的新格局,改變原來公辦教育模式。這需要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出臺鼓勵、引導、規范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辦學的法律法規,明確旅游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分類原則和實施的程序、健全職業院校產權保護和流動機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等,適應探索發展的需要。通過選取“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改革試點,增加辦學主體,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資源,同時為辦學主體提供人才供給,辦學活力勢必得到有效激發。
實踐性教學就是將專業知識進行實踐轉化。旅游類專業實踐性教學的目的是有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培養適應旅游事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熟練的崗位操作技能和較強應變能力的技術應用性管理人才。國家在大力倡導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更多專業知識豐富、專業素質高的服務人才,而旅游類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需要學生具備很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處理突發事件的職業能力,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實現專業培養目標,這要求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例如每學期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行業對管理層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從目標體系、內容體系、條件體系、管理體系、評價體系五個方面構建旅游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同時需要加強實踐教材建設、實踐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校內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共同推進實踐教學的順利實施,以適應飛速發展的旅游業需求。
建設以產教深度融合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已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目標。《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才和技能型人才”。對于高職院校的行業性、職業化發展的特點,政府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吸引多資源向職業教育匯聚,國家和地方政府在研究和制定促進產教融合相關政策的基礎上,出臺稅費優惠的相關政策,吸引行業專家、優秀企業、職業院校的代表,建立職教中心或職教集團,本著“政府推動、行業主導、學校主體、企業參與”的原則,積極探索行業指導、明確職教中心的運行機制、治理結構、服務能力、人才培養模式和優秀資源整合等發展措施,積極開展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精準供給。
教育供給側改革質量提升是構建現代化旅游職業教育體系的核心,提高人才質量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要素。加快整合旅游教育資源,培養多層次旅游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旅游人才隊伍。大力改善旅游人才觀念,優化旅游職業教育育人環境,強化行業企業的支持和參與度,加快建立適應旅游產業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有機銜接、布局結構更加合理、行業培訓更加完善的現代旅游職業教育體系,顯著提升旅游專業學生和行業從業人員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職業教育體系,加快教育強省和教育現代化建設步伐,為建設“強富美高”的新江蘇提供更加堅實的人才和智力支撐,這正是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發展的方向。
[1] 姜朝暉.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6(1).
[2] 傅蔚岡.供給側改革旨在優化教育選擇[N].中國教育報,2016 -03-05.
[3] 狄保榮.突破與重構:中國旅游職業教育體系創新[J].旅游學刊,2015(10).
F590
A
2096-0298(2016)07(c)-093-02
①2015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基于“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谷靜(1984-),女,吉林梅河口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