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濟源市委黨校 王堰永
?
新常態下濟源市經濟轉型升級分析
中共濟源市委黨校王堰永
“新常態”最初作為描述和預測2009年“大衰退”之后的世界經濟政治狀態的名詞而出現,最早由美國學者提出。2014年5月,習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新常態”,此后,學者們開始對其進行研究,分析如何應對經濟新常態,研究結果不一而足,但共通的一點是:在新常態背景下,各地的經濟發展必須轉型升級。
新常態 經濟 轉型升級
當前,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各地經濟進入了新常態,新業態新產業尚未孕育,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十分微弱,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又難以為繼,在此情況下,社會經濟的轉型升級成為各地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1.1從經濟水平看
2014年,濟源市的經濟總量占河南省1.37%,占比較小,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406元,位居河南省第二位,說明濟源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河南省相比是比較高的。但今年以來,濟源市主要經濟指標經歷了年初的快速下滑,二季度增速穩步回升,三季度持續平穩的特征,進入四季度,全市主要經濟指標繼續穩中向好,但市場需求總體偏弱,經濟進一步回升的基礎不牢,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1.2從科技水平看
經濟強市都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或者說有可以依托的科技龍頭,就濟源市而言,在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還沒有積蓄出相對優勢。2014年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僅為1.73%,與2.5%的目標值還有差距。此外,濟源市在自主創新方面主要問題有:具有科技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較少,不少企業仍單純追求數量和速度,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意識和動力不足;工業產品中高科技、高附加值精加工產品少,產品競爭力弱;科技對外開放度不高,吸引、聚集、利用外部科技資源的能力有限。
1.3從城市水平看
2012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了《中原經濟區規劃》,規劃里把濟源市定位為大城市。從城鎮化率看,目前雖然濟源市達到了58%,但從市區人口來看,濟源周邊的晉城、運城、焦作、洛陽人口均遠多于濟源市,濟源市中心城區的人口只有40萬左右,與這些周邊城市相比差距很大。規模不大、人氣不旺,這說明濟源市中心城區的生活居住、商貿物流、產業承載、旅游休閑、文化傳播等城市功能還不完善,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2.1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較突出
2014年在三次產業比例中,第一產業占4.5%,第二產業占68.1%,第三產業占27.4%。這組數據表明,濟源市二產占比高,經濟增長長期依賴工業的局面并未根本改變;三產占比小、增速低,是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濟源市工業結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布局散,集群化程度不高,企業間的關聯程度較低,生產上缺乏協作,產品上缺乏配套;第二,結構重,以資源型、初加工型工業企業為主,主要特征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受經濟波動沖擊大、影響深、恢復慢,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第三,層次低,創新能力偏弱,產品附加值低,特別是依托鉛、鋼鐵、煤炭資源等建立的重工業,有一定生產規模,為財政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并沒有占據產業鏈的高端,技術水平、創新程度和資源有效利用率總體不高。
2.2資源環境問題開始凸顯
首先,濟源市電力、鋼鐵、有色、焦化、建材等傳統支柱產業資源能源消耗高、二氧化硫和煙塵等污染物排放強度高,由此帶來的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其次,濟源市地域面積小,生態環境容量小,污染治理任務繁重。最后,濟源市城市化和工農業發展而引起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噪聲污染、農藥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突出。
2.3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濟源市第三產業發展遠遠滯后于全市經濟及第二產業的發展。2014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為9.8%,第二產業增長速度為11.1%,第三產業增長速度為7.1%,第三產業增速分別比生產總值、第二產業低2.7個百分點和4個百分點;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看,2014年為27.4%,仍低于全面小康社會50%的目標值。
3.1關于轉型升級的目標
轉方式不僅僅是濟源市發展的重頭戲,而是河南省各地經濟發展面臨的新課題。通過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體制的變更、增長方式的轉換、經濟結構的優化、支柱型產業的更新,是一個城市經濟由量變到質變的必經過程。由于濟源市傳統經濟以能源型重工業起步,新常態對濟源市而言定會尤為突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還需要時間培育,所以只有在轉型升級上加快進程,才能使經濟邁入持續健康發展的新軌道,才能實現“穩增長、保態勢”的年度目標。其具體目標應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不是說速度不重要,因為目前局勢下我國還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如果經濟增長過慢,不僅“一個中心、兩個率先”的目標無法實現,“兩個百年” 的目標更會是空中樓閣。據測算,如果要實現率先在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按提前3年計算,經濟增長速度年均要在14%以上。
二是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經濟發展的重要考察指標是看能否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環境因素、可持續發展問題必須計算在成本內,以往的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度就要徹底摒棄,歸根到底就是要實現經濟的科學合理、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因此,就需要圍繞提高質量和效益做文章,推動濟源市經濟轉型升級。
三是發展動力要進行切換。目前,濟源市必須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內生動力和活力。同時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向結構改革和創新驅動要動力,使經濟增長以外力推動為主,轉向內在動力拉動、創新驅動為主。
3.2主要路徑
(1)繼續深化改革,推動轉方式機制創新。我國現有的經濟體制還沒有實現完全轉變,很大程度上殘留有市場機制不完善的成分,這導致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有可能會被再次復制,必須建立健全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制度體系、形成適用于轉型升級的成熟環境,才能實現經濟的健康持續和諧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很長時期內,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政府市場化改革未提上日程,是經濟結構的主要調節者,今后必須對政府配置資源、直接干預微觀經濟進行限制,如果市場能夠調節的,政府職能就要轉變,著手做好宏觀調控即可。
(2)統籌處理好“快”和“質”的關系,促使經濟轉型順利開展。雖然濟源市的常住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居河南省前列,但面對近年來經濟下滑的頹勢,濟源市的經濟增長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特別是今年來,“穩增長,保態勢”的任務異常緊迫。單就經濟增速而言,2015年上半年GDP增速仍居河南省后列,經濟低速增長的態勢仍沒有得到有效緩解。但是我們還應當注意,增長不等于發展,靠加大資源投入,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的發展方式走不通,必須通過轉方式,把發展的聚焦點轉向質量和效益,黨的五中全會就指出:“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3)推進結構優化升級,培育壯大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一是促進三次產業和諧健康發展。在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確保糧食安、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要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盡快改善投資與消費結構。要清醒認識到,擴內費需求既是穩增長的現實選擇,又是推動推進經濟轉型的內生動力;同時還要著力對收入分配進行改革,完善濟源市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濟源市的城鄉一體有經驗、有成效,結合省委對濟源市提出的要求:“要在全域城鄉一體上作出示范”,濟源市還要繼續在城鄉一體上下功夫。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將直接拉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等產生巨大的投資需求,并由此有效擴大城市消費群體,提高居民整體消費水平,產生巨大的消費需求。因此,城鄉一體的發展,對于濟源市推進結構優化升級,培育壯大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大有裨益。
[1] 王敬文.習近平“新常態”表述中的“新”和“常”[EB/ OL].中國新聞網,2014-8-10.
[2] 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新常態”[EB/OL].鳳凰資訊,2014-11-09.
[3] 齊建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語境解析[J].西部論壇,2015(1).
F127
A
2096-0298(2016)07(c)-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