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琴
重視實驗指導與改進
●張定琴
化學實驗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為提高化學實驗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需要加強實驗指導。
規范的實驗操作建立在明確的實驗目的和有序的實驗步驟之上,是得出有效實驗結果的前提。這就要求學生實驗前充分預習,明確實驗的目的和步驟。如教學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水的凈化》中的“過濾實驗”前,筆者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過濾操作會用到的儀器有哪些、操作步驟是怎樣的;接著指明如下操作規則——“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二低”(濾紙邊緣低于漏斗邊緣,濾液液面低于濾紙邊緣),“三靠”(玻璃棒緊靠濾紙三折處,濾液燒杯緊靠玻璃棒,漏斗器下端緊靠燒杯內壁);然后,讓學生動手操作。這樣引導,學生易于操作。
實驗過程的分析與引導和實驗現象的解釋與說明既是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又是增強實驗實效性的重要方法。筆者在執教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實驗時,先取少量紫色石蕊試液放在兩個試管中,再分別滴加稀醋酸和稀鹽酸。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得出,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接著,教師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紙花,向紙花上噴稀醋酸,紫色的紙花變成了紅色,再次驗證了石蕊遇酸變紅這一特點。有了這樣的實驗鋪墊后,筆者引導學生先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紙花,向上面噴水,學生發現紙花的顏色未變;再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紙花,直接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學生發現紙花的顏色還未變;最后取第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紙花,先噴上水后,再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學生發現紫色紙花變成了紅色。學生通過實驗,明白了水和二氧化碳產生化學反應后形成了酸。
補充必要的演示實驗能夠使學生獲得更加感性、直觀的認知,強化他們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掌握。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一節,教材中沒有安排具體的實驗,只是以圖片的形式介紹了煤爐上方的淡藍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燒,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更簡單,只是出現了一個方程式。教學中,筆者先制取兩瓶一氧化碳氣體,補充做了如下兩個演示實驗:一氧化碳的燃燒實驗——點燃其中的一瓶氣體,發現氣體燃燒,產生藍色火焰;接著用石灰水檢驗燃燒后的產物,得出生成物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先將銅片放在酒精燈的火焰上加熱,銅轉化成氧化銅;接著,快速地將灼熱的氧化銅伸入盛有一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觀察到黑色固體變成紅色,這種紅色物質就是被還原出來的銅;最后用一根燃著的火柴將剩余的一氧化碳氣體燒掉,避免其直接排放到空氣中污染環境。
這樣的實驗,不僅有效,而且有趣(如,學生看到一團藍色的火焰燃燒時,張大嘴巴,瞪大眼睛,發出感嘆“啊,好漂亮??!”)。置身于這樣的課堂,學生快樂而主動。
科學實驗提倡綠色環保,而對實驗裝置進行微型化改進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如探究“燃燒的條件”時,筆者對書中的實驗進行如下改進:先用三支大(粗)試管,取代教材中實驗用的銅片,將原來放在銅片上的白磷和紅磷分別放進大試管中,并用塞子塞緊試管口;然后將兩支大試管放入燒杯中的熱水中,發現裝有紅磷的試管一沒有變化,裝有白磷的試管二中涌起了幾縷白煙,但被塞子擋在了試管內;最后在燒杯中的熱水里放入一塊白磷,用試管三對準水中的白磷倒扣入水中,學生發現白磷周圍冒起了小氣泡。通過以上對比實驗,學生明白了燃燒的必備條件:一要有可燃物(紅磷或白磷),二要有助燃物(氧氣),三要有一定的溫度,能夠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此實驗對比書中的實驗有如下優點:用一支大試管收集氧氣慢慢倒扣入水中,對準白磷時比較方便,確保了實驗的成功;試管口的塞子起到了密封的作用,減小了污染;整個實驗操作簡單易行。
(作者單位:??悼h熊繹中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