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萍
文登經濟開發區金山管委財政經管服務中心
探析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黃新萍
文登經濟開發區金山管委財政經管服務中心
農業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不但關系到民眾對衣食住行等基本層面的物質與生存需求,而且其可以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提供基本的原料。本文簡述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意義,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進行了探討分析。
農業經濟;發展;意義;問題;對策;
近年來我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向,開發和引進先進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積極開展對外貿易,使農民的生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國民賴以生存的根本,在中國經濟的體系當中作用非常重要。并且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2.1農業勞動力的問題
近年來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很多青壯年進城務工,導致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并且畢業的大學生就業也基本上不會選擇去農村。并且,現代化農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高了,要求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所以出現“勞動力不足,現有勞動力素質又有欠缺”的尷尬處境。
2.2農業信息化建設滯后的問題
我國農產品市場信息滯后,信息網絡不健全,農業信息化發展基礎建設力度弱。加上經濟發展速度和開放程度的不同,區域間、城鄉間存在明顯的信息化差距 。全域共進的農業信息化發展難度加大。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投入,如電網設施、互聯網線纜等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普及率還有待提高。
2.3環境保護意識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生態農業建設模式的提出,我國的農業經濟逐漸走上正軌,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應用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提高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但是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化發展的理念還未普及。環境污染問題比較嚴重。比如農產品地膜覆蓋技術,地膜深入地下后是很難分解的,而其回收更是非常困難。
3.1提高農業勞動力素質
提高農業勞動力素質需要做到 “專業,專向,系統,全面”。(1)專業:我國高學歷、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勞動力比較缺乏,各高校相關農業研究者可以定期到當地的農業生產地對勞動者進行培訓,教他們先進的生產方法和技術。(2)專向:目前我國高校有農業專業,但是受教育者并不是全部從事農業生產,這中間包括繼續從事農業專業深層研究,轉專業等的人才流失問題,建立專向的農業生產培訓地,讓高校選擇農業專業的學生和農業生產的部門直接溝通起來,將理論更好的應用于實踐,農業的每一個分支都擁有專門研究相關的生產人員,專向型人才,效率會更高。(3)系統:現代化農業體系,從科研、生產方案和計劃,到實際生產、引進技術,再到生產加工、產品配送,再到進入市場、銷售,這一系列的步驟如果有專業的團隊,企業來進行分工合作,也許一開始的成本會大一些,但是等步入正軌之后一定會是高生產率,高效率,高效益的強大體系。全面:當“專業,專向,系統”這三個方面做好以后,全面也是自然而然的了。(4)“全面”這一點需要更多的是政府宏觀調控。
3.2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
(1)完善信息網絡。由于我國相當一部分農業分布地區還是沒有完全覆蓋網絡體系,導致部分地區信息的傳播相對落后,造成信息獲取的及時性不夠,存在農產品大量滯銷的可能性。也有農民通過網絡發布滯銷信息。但是由于網絡信息繁雜,信息量大,所以通過農民自己的小范圍影響力幾乎也不能對滯銷農產品帶來太多改善。此外如何有效利用網絡也是現代農民需要學習的方向。目前利用網絡發布銷售信息已經越來越受到農民的歡迎,在農業部信息中心主辦的中國農業信息網,其“供求一站通”注冊會員已達38萬以上,年均發布供求信息10萬條。政府,和農民自身,已經在為網絡信息作出努力,不過作為起步階段還是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改善,比如信息的針對性,時效性,可信度,網絡信息的篩選和鑒別也是需要有關網絡監督部門需要注意的問題。并且現代農民還需要提高信息的獲取意識。農業現代化背景下,信息的獲取可以通過 “3S”技術手段進行。比如GIS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建立農業信息數據庫、農業資源的動態監測、農業生產的管理與決策。通過遙感成像等技術,配合GPS系統,結合信息的人工報送和終端采集,繪制加載了包括作物品種信息、化肥施用量信息、農作物播種面積等多種信息的信息地圖,通過對比不同時間的農地信息變化,為農業空間比較研究、生態環境空間分析、病蟲害防治、農作物生長預測、水旱災害預測等提供重要背景材料,為農業綜合管理和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3.3發展生態農業經濟
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需要因地制宜,有效地將能源與資源結合在一起,充分的利用生物質能源、太陽能和水能等來有效地減少石油等化工產品的投入。并進行合理的循環,以環境的承載量為發展的基礎。經濟的發展要和環境的保護結合起來,保證可持續發展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穩定性與開放性,大力發展環保農業,嚴格農業生產的環節,多多開發綠色產品,增加生產無污染和無農藥以及無副作用的農業產品數量,對于沒有符合生態經濟與綠色經濟的產品征收稅,以此約束企業和農民來發展生態企業和綠色食品。能夠從基本上保證環境不受污染以及人類的健康不受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另外,地方政府還要加大對農村地區公共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構建農村區域 “三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體系,從而提高區域循環性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還要建立有關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優惠政策,來提高企業和農民生產綠色食品的積極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新型農民,實現農業經濟的產業化,是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的重要途徑,因此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1]馬占軍.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探討[J].財經界,2014(14)
[2]許小娥等.基于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對策[J].中國經貿,2015(01)
[3]涂洪強.區域循環性農業經濟的構想與建議[J].中國市場,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