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鳳
云南大學
關于我國商業銀行股權結構模式的探討
姚金鳳
云南大學
合理的股權結構不僅有利于提高商業銀行治理的效率,構建合理的內部績效激勵機制,降低商業銀行風險,還影響著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發展。本文通過對比闡述股權結構的各種類型對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并嘗試提出構建合理的股權結構的建議。
股權結構;經營績效;影響
1932年,Berle&Means在他們的著作中開創性地提出了股權分散和公司經理人制度所引發的委托-代理關系問題,即第一類委托-代理問題:由于公司經營控制權和所有權的分離導致的股東和經理人之間的沖突。從那以后,關于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之間的關系便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1976年,Jensen&Meckling在他們的著作中深入探討了內部人持股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并提出了股東和第二類委托-代理問題:股權高度集中的情況下,經理人和股東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可能會結成同盟實現利益輸送侵犯中小股東的利益,委托-代理問題便演化為大股東和中小股東之間的沖突。至此,人們對委托-代理問題的關注便由第一類代理問題轉為第二類代理問題。
股權結構也稱為所有權結構,也是一種產權安排,是企業各方融資博弈的結果。股權結構的安排將決定經理人的直接負責對象及利益分配方式。合理的股權結構安排一方面能有效激勵管理人員,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和公司經營業績,使代理成本最小化,有效避免第一類代理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在各大股東之間形成制衡,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有效避免第二類代理問題。
合理的股權結構安排主要考察兩個方面的適度性:股權集中度和股東類型。股權集中度即股權的集中和分散程度,也就是指股權結構中的股權比例,一般采用第一大股東占全部股份的比例來衡量。股東類型則包括國家持股、法人持股、外資持股、經理人持股和機構投資者持股等。
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與國外相比,我們國家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還存在很大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有必要借鑒國外的商業銀行股權結構模式,繼續深化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股權結構模式。
(一)內部監控型股權結構模式
德國和日本的商業銀行股權結構模式屬于內部監控型,即依靠各大股東對銀行內部經營管理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銀行內部管理人員享有經營權,大股東則享用控制權,股東對銀行內部管理人員的經營決策有很大的影響力。德國和日本都是崇尚共同主義的傳統國家,金融市場跟英國和美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尚有差距,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相對集中的股權結構模式。股東以機構投資者和法人持股為主,也鼓勵商業銀行之間相互持股,個人股東所占的股份比例比較小。這樣的股權結構模式的優點是,商業銀行的股東趨于穩定化,銀行可以專注于運營和銀行的長期發展。各銀行之間相互持股也有利于銀行之間的業務往來和相互支持,有利于銀行的長遠發展。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加之不夠發達的資本市場,使得資本市場在銀行治理中的監督作用弱化,對銀行治理機制的監督主要依賴于以股東為主體的內部治理機制。
我們國家的情況跟德國和日本的內部監控型股權結構模式比較相似。擁有崇尚共同主義的傳統價值觀文化,資本市場不夠發達,法制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因此,比較適合采取類似的股權結構模式,并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步發展來進行過渡。
(二)外部監控型股權結構模式
英國和美國的商業銀行股權結構模式屬于外部監控型,即主要依靠外部資本市場來對商業銀行的運營和公司治理進行監督。英國和美國都是崇尚自由和競爭的國家,沿用市場經濟體系的歷史悠久,有著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另外,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反壟斷傳統導致英國和美國的商業銀行股權結構高度分散,股東大多為“搭便車”和“用腳投票”的小股東。因此,外部監控型股權結構模式下的商業銀行經營權和控制權主要集中在銀行高層管理人員手中,容易造成“內部人控制”的局面。
銀行高層管理人員掌握絕對的經營控制權對銀行的運營有利有弊。銀行內部管理人員每天直接接觸與銀行運營有關的各種信息,對金融資源的了解也比股東和債權人更全面。如果內部管理人員擁有直接決策權,便能使銀行對市場經濟狀況的變化迅速做出反應,在判斷準確的情況下,對銀行治理效率和績效的提升大有裨益。另一方面,銀行內部人員有充分的經營權和控制權,在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若銀行利潤最大化與內部管理人員自身收益最大化之間契合度不足,銀行內部人極有可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造成金融資源的浪費,侵蝕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所以,在內部人控制的局面下,必須依靠發達的資本市場、經理市場和完善的法制建設對經營管理人員進行監督,才能實行有效的商業銀行治理機制。
我國采用市場經濟體制的時間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資本市場和相關法律機制也還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信息披露不足、監管力度不夠的現象還很普遍。所以,目前我國尚不適宜采用完全依靠資本市場的外部監控型股權結構模式。
(一)繼續引入外資,構建多元化股權結構
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構建多元化股權結構,是我國銀行業改革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銀行業具有長遠影響。我國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過程中,四大國有銀行率先引入了一系列戰略投資者,也為構建多元化股權結構做出了先鋒表率。但是還遠遠不夠,還有大量非國有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需要不斷完善。
(二)從股權結構的適度性來不斷進行完善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資本市場也在隨之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機制的構建也不斷推進。這是一個逐步的過程,需要不斷推進不斷改進。我國商業銀行應構建與此相適應的股權結構,不可急功近利地直接采取英國和美國式的外部監控型股權結構模式。鑒于我國國情與日本等傳統國家比較相似,可以學習模仿他們的股權結構模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1]吳棟 周建平.基于SFA的中國商業銀行股權結構選擇的實證研究.金融研究[J].2007(07).
[2]宋敏 張俊喜 李春濤.股權結構的陷阱.南開管理評論[J].2004(07).
[3]李艷虹.股權結構與商業銀行績效:國際比較與我國實證.金融研究[J].2008(11).
[4]馬連福.股權結構的適度性與公司治理效率.南開管理評論[J].2000(04).
[5]王奇波 宋常.國外關于最優股權結構與股權制衡的文獻綜述.會計研究[J].2006(01).
姚金鳳(1991-),女,漢族,籍貫:四川省岳池縣,云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專業: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