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景
交流輪崗貴在保障有力
彭佳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可見,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既是國家層面對教育綜合改革發展的統一要求,也是地方層面破解擇校難題、促進教育公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本刊本期推出的通訊《筑牢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石——常德市武陵區教師隊伍建設紀實》,全面介紹了常德市武陵區在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在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
我們知道,為了搞好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教育部等三部委于2014年出臺了《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提出在同一所學校連續任教達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規定年限的專任教師均應交流輪崗,以達到師資的均衡配置。我省于今年1月出臺了《關于推進縣(市、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力爭用3至5年時間實現縣(市、區)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制度化、常態化,推進縣(市、區)域內優質校長教師資源共享,逐步縮小校長教師配備的城鄉差距、校際差距。武陵區早在2011年就出臺了《關于開展城郊學校結對交流工作的實施方案(2011~2015年)》,明確要求14所城區小學與19所郊區小學“一對一”結成幫扶對子,全方位、多層面進行城鄉結對交流。在國家、省里的相關政策出臺后又進一步落實、落細,建立了交流輪崗的長效機制,創造性地提出了交流輪崗的四個“必輪”:新進教師必輪;正副校長晉升前必輪;在同一所學校工作滿10年的教師必輪;城區教師沒有農村學校工作經歷,在晉升中、高級職稱前必輪。為了讓交流輪崗工作不走過場、不打折扣,鼓勵城區名優校長、骨干教師主動流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武陵區在編制管理、職務晉升、職稱評聘、評優評先、待遇落實等方面建立了合理的待遇保障長效機制,為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掃除一切困難和障礙。
如何讓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取得滿意效果,提升交流輪崗者的專業素養至關重要。目前,有不少地方的交流輪崗工作,要么還處在文件層面,要么還處在應景層面,沒有真正把最優秀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武陵區委、區政府和區教育局站在教育強區的高度,一方面真心實意地把名優校長、骨干教師交流輪崗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一方面在開展每個批次的交流輪崗前,必對校長和教師進行集中培訓,有針對性地提升校長和教師交流輪崗的思想意識、管理能力和專業素養。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高水平和高質量。
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農村薄弱學校連必要的辦學條件都無法保證,那么縱使參與交流輪崗的校長、教師再優秀,交流輪崗的效果也會不盡人意。深諳此理的武陵人以教育三年攻堅為抓手,投入3億多元加強城區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的改造提質,用“筑巢引鳳”的方式,將大批名優校長、骨干教師吸引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去,讓他們在交流輪崗的學校心有所屬、情有所牽、力有所及、智有所用。
努力讓每所學校都能有好的校長、好的教師,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這是新常態下教育綜合改革惠及老百姓的民心工程。愿武陵區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好做法、好經驗輻射到全省各地,不斷推進我省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