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萱怡
大連市第二十三中學
國家干預匯率理論研究
王萱怡
大連市第二十三中學
自從1973 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各國開始廣泛接受全球浮動匯率制度,匯率的變動更具靈活性。但與此同時匯率的頻繁波動給金融活動、經濟活動等帶來了許多問題。所以,將本國匯率維持在合理水平、避免匯率過度波動,成為一國匯率政策的核心目標。本文基于目前國內的各種研究綜述,對國家干預匯率的必要性和弊端進行分析探討。
匯率制度;匯率理論;研究成果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人民幣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逐漸明顯,關于人民幣的匯率問題也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對人民幣的匯率均衡問題的研究呈現出迅猛的上升趨勢,人民幣升值問題也成為國際的熱點。
近年來,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存在嚴重低估的質疑,并指責中國為匯率操控國,同時也對我國央行匯率有效性提出了質疑。與此同時,近些年來不斷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各國匯率波動幅度大且不規則,而我國采取的外匯政策、央行干預及金融危機對匯率產生的溢出效應均會對匯率波動產生影響。
有關人民幣匯率是否被操控及升值與否的問題已成為中國在全球經濟金融活動中最緊迫的問題,而合理解釋央行的匯率干預及正確估算人民幣匯率的問題也成了當務之急。
3.1傳統的均衡匯率理論
3.1.1購買平價理論
購買力平價理論上的匯率決定論是匯率形成的基本學說之一,不兌現紙幣制度是與其相適應的。其主要學說闡述了貨幣的兩個基本功能: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即一國的貨幣購買力是有該國服務和商品的物價水平的倒數決定的,因此本國的物價水平和外國的物價水平的比值決定了匯率水平,同樣這兩者的變動也就決定了匯率的波動水平。購買力平價的理論基礎是一價定律,其前提是在完全競爭性,且商品是同質性的市場中不存在套利行為。當兩國之間不存在貿易壁壘,沒有交易成本,不存在不對稱信息時。
3.1.2利率評價理論
利率平價決定理論是一個關于遠期匯率決定的理論。它與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主要區別在于,購買力平價理論從國與國之間商品市場的聯系角度來分析匯率與商品價格之間的關系,而利率平價決定理論則是從金融市場角度來分析匯率與利率之的關系。
3.1.3國際收支理論
國際收支理論主要觀點是其認為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決定了本國的外匯供給和需求狀況,而外匯的供給和需求關系決定了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匯率的水平。
該理論并沒有對能夠影響到國際收支的眾多因素之間所存在因果關系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因此也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對能夠影響到國際收支的眾多因素之間關系的邏輯分析沒有足夠的說服力,該學說是屬于匯率決定理論中的流量理論。
4.1基本要素均衡匯率理論
著重研究了均衡匯率受基本經濟因素影響的效應,為央行監管提供了依據,但模型理想化、周期化和暫時性的宏觀經濟因素影響、長期存量指標都對分析結果產生了影響。
4.2自然均衡匯率理論
該理論核心觀點是通過現實中決定實際有效匯率的相關因素來估算均衡匯率。行為均衡匯率理論測算的是圍繞實際有效匯率產生的均衡匯率,但理論假設理想化,實際操作性不強,其準確性也值得質疑。
4.3行為均衡匯率理論
均衡實際匯率理論模型的特點是能很好的詮釋發展中國家的匯率問題。該理論將發展中國家的一些特點放入該模型的設定中,對發展中國家有很強實用性,有利于對發展中國家對匯率進行研究。
4.4擴展的購買力平價理論
用同一種貨幣來衡量兩個國的價格水平的時候,他們是無差異的。它驗證了高收入國家的價格水平高于低收入國家這一結論。更重要的是,根據該理論,低收入國家貨幣一直趨向于低估得以很好的解釋。該模型對均衡匯率的衡量及匯率失衡程度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5.1國外研究成果簡述
1983年,Jurgensen在其報告中指出,外匯干預即為貨幣當局以影響本國貨幣匯率為目的而在外匯市場上從事的任何外匯買賣的行為,也稱為官方干預外匯市場。
2001年,Bu & Tyers運用逆實際分析法測算我國 1987-1998年10 年間人民幣實際均衡匯率水平研究認為人民幣匯率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
2005年,Sánchez- fung對發展中國家的央行干預外匯市場的數量進行了估計,認為多米尼加共和國的外匯市場干預主要是以官方匯率和相關市場匯率缺口為主要目標進行的,具有非常強的目標性特征。
2009年 Fiess &Shankar以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變動額較大的特點為準,研究了適用于發展中國家的關于央行干預系數的測算方法,成為央行干預程度在計量方法上的參考。
5.2國內研究成果簡述
1999年,陳學彬對 1990 年-1999 年的人民幣實際匯率水平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低估,而人民幣兌其他貨幣的匯率則存在高估現象的結論。
2004年,李天棟就經濟增長與均衡匯率實現之間的關系及其作為政策工具的可行性等問題,在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政府可以根據經濟增長目標通過政策調控和引導實現不同性質的均衡匯率的看法。
2006年,丁劍平,俞君鈦,張景煜克服了數據獲取的限制, 基于微觀市場結構的角度,對央行公開外匯市場干預的成效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與央行直接參與銀行間外匯市場相比,通過做市商間接參的效果更好。
2009年李曉峰,魏英輝基于行為金融視角,運用外匯市場異質性交易者的假設,構建了央行干預的匯率的行為金融模型,對央行的不同干預方式采用計算機模擬技術有進行了效性分析,并得出了央行應保持對外匯市場采取積極干預的結論。
國外對于央行干預匯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逐漸將央行干預外匯的相關理論應用到對外匯市場、外匯管理的實際操作中,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央行干預外匯的相關理論,以助于形成了適合各國經濟發展的央行干預體系,為其在對外匯市場操作管理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較之國外,我國對央行干預的研究相關的理論還在不斷發展完善過程中,同時嘗試著將央行干預的理論逐步應用到我國對人民幣匯率的改革管理中,在實踐中探索理論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并對其不斷進行完善。沒有形成系統的研究體系。而且大部分都是在借鑒國外趨于成熟理論基礎上結合本國國情進行的,與發達國家對央行干預外匯市場的研究差距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