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博物館
曾國藩文學思路探析
張 靜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博物館
曾國藩可以定義為“中國現代新儒家的創始人”,首先必須充分分析中國儒學的發展階段,“現代新儒家”屬于儒家思想的發展的第四個階,我們有必要對新儒家的重新定義,并確保一旦曾國藩是真正意義上的新儒學的創始人。曾國藩的新儒學不是從天上掉下來,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所以必須分析曾國藩早期儒學的新背景。曾國藩的新儒學回歸本質是原始儒學為核心的系統,原始儒家思想是弘揚仁的總體思路。所以他的新儒學體系包括十個內容。儒家提出四種說法:“學”,“仁”“禮”,“法律”,法律是來懲罰犯罪;提倡原始儒家民本思想,儒家道德實踐的主張;打破官方儒學思想專制,堅持民主管理精英;提倡原始儒學的精神科學,洋務運動開始學習西方科學和技術。
曾國藩;文學思路
儒家道德高尚,我們說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愛”的含義,從孔子的“仁”可以看出孔子的愛,曾子“民主主義”,孟子崇尚君輕這一思想,這些思想和孔子是一致的。孔子說:為了接近“仁”只有愛眾生。曾國藩說,我為官員,但許多官員不為人民考慮,這是我不想看到的。為人民服務不是空話,不是一首歌,不做幾件真的為民的事情是顯現不了真誠的愛,愛這個詞在中間有一個心,人們將它叫做“真誠”。在曾國藩的一封信中,曾國藩說:一般與士兵和百姓,只要你真誠地愛他們你能得到他們的理解。“愛”這個詞,在曾國藩對哥哥的信中反復提到。他認真地對弟弟說:“在軍隊,有希望和真誠這些寶貴的優點可以獲勝,失去就是罪過。”他做了官有四個禁止,其中第一個是禁止生一個女兒。。然而,愛不是無原則的,為了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必須有一個嚴格的獎勵制度。曾國藩說:“古人首先強調了獎勵是明確的。“曾國藩懲罰腐敗官員,建立新的機構。他對清朝腐敗的官員有深深的怨恨,不信任承擔很多責任的官員。他建立新機構。曾國藩肩負神圣的使命,實現沒有貪污的王朝是曾國藩的夢想,這種夢想直到曾國藩擔任總統直隸監督者也永遠存在。自西漢以來,儒家思想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儒家思想成為統治階級利益的官方工具。董仲舒,一套三綱”的官方話語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專制主義,打破官方儒學思想專制,堅持民主管理正是曾國藩心里面所想的。
研究曾國藩的文學思想,主要目的在于從中吸取積極內容,從而為當代文學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通過本文對曾國藩文學思想的研究,筆者得到以下幾點有益于中國文學發展的啟示:一是平日多積累多體悟。經驗與體悟對于文學創作者來說尤為重要,文學創作者通過認識與實踐活動往往能從實際生活中提煉文學素材。我國現在提倡大眾文化,提倡文化貼近百姓生活,這就要求文學創作者應該多留心生活,多積累經驗提升素養。曾國藩在品賞賈誼、蘇軾等人的文學作品后,深有感悟,感嘆道他們之所以能創作出這些針砭古今的好文章,“必其平日讀書學道,深造有得,實有諸己,而后獻諸君。又必熟于前代事跡,本朝掌故,乃為典雅。”這里所強調的正是間接經驗的積累與體悟。當代文學創作者往往有股商業市場帶來的浮躁氣息,很難真正靜下心來品讀前人的文學作品,提出自己富有時代特色的獨特見解。曾國藩很講究靜心,他曾說“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總是要靜。”這不能不引發我們當代文學創作者的思考。除此以外,直接經驗對于文學創作者能夠創造出真情實意的好作品也是尤為重要的。二是情以生文,真情流露。曾國藩認為文曾國藩文學思想及其對當代文學的啟示唐厚廣范云霞1文史論苑學創作者創作時要能夠“達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好的文學作品是文學創作者傾注了真情而成的,如果將文學作品比作嬌艷的玫瑰,那么創作者的真情則是這朵玫瑰不可或缺的陽光。現在有些文學創作者一味追求文詞的華麗或是情節的離奇,而忽視了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當中,這樣的作品是無法真正打動人心,也無法使讀者的心靈得到重塑的。文學創作就像是在收集著來自我們生活與心靈的砂金,經過真情熔合鍛煉成最珍貴的金玫瑰——文學作品。要想讓自己的作品打動讀者的心靈,就需要創作者給作品傾注真情實感,使得作品能夠引起共鳴,當然這需要平日的努力才能做到。三是養浩然之氣,文以氣為主。明朝的王文祿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后世沒有再出現像《孟子》七篇那樣的文章?他認為是因為后人沒能夠養浩然之氣。曾國藩重視文學創作者“氣”的養成,提倡養浩然之氣,并且認為做文章也要“氣盛”,提出“行氣為文章第一要義”。實際上就是說我們要使文章有“氣”,有股剛直雄渾的氣節,這樣的文章才有力度有硬度、有廣度、有深度。養浩然之氣實際上不僅是一種精神追求,更是一種健全獨立的人格養成,有浩然之氣的人,便有股剛正不屈的精神,其文章也會有股雄偉剛健之氣。當今文壇依然缺乏這種剛健雄奇的文學風格,這就需要文學創作者平日養浩然之氣,才能寫浩然之文章。曾國藩認為不朽的文章“必自襟度遠大、思慮精微始也”,實際上正是在表明創作者個人修養與作品成就間的正比關系。當代文學創作者需要有遠大的胸襟與精微的思慮,從而寫出膾炙人口,提升民族素養的好作品。四是作品要有獨特風格。優秀的文學創作者必定不是靠模仿別人而成功的,是通過不斷摸索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曾國藩認為“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種面貌,一種神態,幾與他人迥不相同”,“其面貌截然不同,其神氣亦全無似處”。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但曾國藩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沒有具體指導,曾國藩可以定義為“中國現代新儒家的創始人”。“強調“內圣”通過“外王”,這個“外王”的行業在曾國藩被稱為“經濟”,在那里可以擴展到民主和科學。想法和與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馮友蘭、牟宗三等后來新儒家英雄所見略同。他們正在學習曾國藩的兼容和廣泛的感受,將儒家思想的中國文化,佛教、道教為核心,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這曾國藩顯然體現新儒學的特點。
[1]曾琦云:再論曾國藩——中國近代新儒家的開創者.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8月
[2]唐厚廣、范云霞:曾國藩文學思想及其對當代文學的啟示.文化學刊.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