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成
?
隧道不良地質段的施工技術及管理
高立成
中鐵二十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摘 要:隧道施工過程中地質因素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本文從闡述隧道不良地質段常見施工方案的類型入手,對于隧道不良地質段施工技術的管理要點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隧道不良地段;施工技術;技術管理
在隧道施工過程中不良地質段的施工技術應用及管理一直都是令施工企業頭疼的難點之一。因此施工企業只有對于常見的施工技術和施工方案有著足夠的了解,才能夠在此基礎上促進隧道不良地質段的施工技術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隧道不良地質段常見施工方案有很多,以下從方案選擇原則、半山腰進洞施工方案、山腳進洞施工方案、沿山體進洞施工方案等方面出發,對于隧道不良地質段常見的施工方案進行了分析。
1.方案選擇原則
隧道不良地質段常見施工方案首先應當遵循著環境保護和施工安全等原則來甄選。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整體水平的不斷進步,在這一過程中全國范圍內對于交通運輸的需求量和等級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高等級公路的建設的蓬勃發展也就顯得極為必要了。其次,隨著我國修建的隧道數量的增加,在這一過程中環境保護要求的提高實際上導致了工程項目設計選線時難以避開不良地質地段的情況日益增加,實際上導致了隧道施工具有著很大的問題。因此在這一前提下如何能夠根據實際地質情況選擇科學合理的施工處置方案并且確保不良地質段安全施工就成為了施工方案選擇的基礎與前提了。
2.半山腰進洞施工方案
半山腰進洞施工方案主要是針對崇山峻嶺的施工方案和技術。通常來說施工企業在方案選擇過程中為了能夠盡可能的節省投資費用,則普遍導致了工程項目設計選線高程越來越高,這非常突出的體現在了隧道進口位于半山腰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其次,在施工方案選擇過中如果隧道進洞不具備修筑墊碴便道和沿山體開鑿便道條件時,施工企業會在隧道縱向洞身兩側擇優選取具備交通條件、距離洞身位置較近的位置來進行導洞的選擇,從而能夠為后續的施工奠定堅實的基礎。
3.山腳進洞施工方案
山腳墊碴至洞口的施工方案在多數情況下適合隧道進口距離山腳不高于30m的情況。眾所周知山腳往往會具有墊碴延展場地的條件,這實際上使得修筑的便道寬度大大增加。其次,由于這一方案施做簡單,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為后續施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與此同時,山腳進洞的施工方案還可以對于隧道洞口段破碎地質、偏壓和滑移地質情況有一定的反壓作用。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施工方案的選擇實際上對于取土場方量和運距、洞口山腳下的場地條件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因此無法適用于隧道洞口距離山腳過高的情況,如果強行適用則會導致施工的性價比非常低。
4.沿山體進洞施工方案
沿山體進洞施工方案主要是考慮縮小沿山體修筑便道至洞口的距離而采用的施工方案。沿山體進洞施工方案在通常情況下多適用于隧道進口距離山腳高差的范圍較廣和山體有一定坡度的地區,這主要是因為這種類型的地區山體表層地質具有良好的安定性,因此較為適宜沿山體表層修筑便道的情況。其次,施工企業在選擇沿山體進洞施工方案時還應當使用混凝土來對于便道進行硬化,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采用“之”字形修筑,從而能夠讓車輛行駛更加的便利。
隧道不良地質段施工技術管理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以下從側漏空問題解決、合理選擇抗滑樁方法、公路路基加固工作、施工質量控制措施、優化防水排水模式等方面出發,對于隧道不良地質段施工技術管理進行了分析。
1.側漏空問題解決
隧道不良地質段施工技術管理的第一步是側漏空問題的解決。施工企業在側漏空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首先應當避免采用暗洞明作的方案施工。其次,施工企業在側漏空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還應當靈活的采取包括反壓回填、抗滑樁、樁基礎和偏壓擋墻在內的諸多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施工企業應當結合實際踏勘的地質情況來確定反出壓回填的具體方案。與此同時,施工企業在側漏空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可以選擇采用碎石土進行回填,并且回填施工前應當做好基礎的平整和壓實工作,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確保后續隧道施工的安全性。
2.合理選擇抗滑樁方法
隧道不良地質段施工技術管理需要著眼于合理選擇抗滑樁方法。施工企業在合理選擇抗滑樁方法的過程中首先應當采用施做抗滑樁進行治理。其次,施工企業在合理選擇抗滑樁方法的過程中應當在偏壓山體較為破碎松散的情況下選擇設置檔土板進行整體防護。與此同時,施工企業在合理選擇抗滑樁方法的過程中還應當為確保抗偏壓效果,這主要是通過設置兩排以上的樁基礎來達到的,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設置承臺以增強整體承載效果。
3.公路路基加固工作
隧道不良地質段施工技術管理的關鍵是公路路基的加固工作。施工企業在公路路基加固工作的過程中首先應當理解到新建隧道施工對于既有公路所產生的影響。其次,施工企業在公路路基加固工作的過程中還應當努力的確保公路的穩定與交通通暢,例如施工企業可以在施工中采取設置偏壓擋墻和大管棚的施工方案,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確保施工整體的安定性。
4.施工質量控制措施
隧道不良地質段施工技術管理離不開施工質量控制措施的有效支持。施工企業企業在施工質量控制措施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在打設后于鋼管中壓注水泥漿。其次,施工企業企業在施工質量控制措施的過程中還應當確保注漿初壓在0.5~1MPa之間,而終壓則需要控制在2~2.5MPa。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施工人員應當注漿結束后在鋼管內放人南根622鋼筋制成的鋼筋籠,然后用M30號水泥砂漿充填,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增強鋼管的強度和剛度。與此同時,施工企業企業在施工質量控制措施的過程中應當在開挖時更加嚴格的按照管超前、緊注漿、弱爆破、短進尺、強支護、早封閉等原則來進行施工,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確保隧道不良地質段施工質量得到切實的保障。
5.優化防水排水模式
隧道不良地質段施工技術管理需要合理的優化防水排水模式。施工企業在優化防水排水模式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優先采取“防、排、堵、截”相結合的模式,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秉持著安全可靠、經濟環保的防水排水原則。其次,施工企業在優化防水排水模式的過程中還應當充分的認識到對于地表水文情況的詳細了解更是非常的重要,在這一過程中施工企業應當根據對于地表水文的影響程度來具體的選擇相應的治理方案。與此同時,施工企業在優化防水排水模式的過程中還應當在隧道襯砌方面優先的采用防水混凝土澆筑,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確保抗滲等級不低于s8,然后在有防腐要求時需添加防腐劑,最終可以期待達到良好的防水排水施工效果。
隧道不良地質地段中各項施工技術和施工方案的應用都可以帶來不同的施工效果,因此針對這一情況選擇合理的施工技術并且加以全面的管理就成為了提升隧道施工整體水平的關鍵所在了。
參考文獻:
[1]劉向遠.不良地質地段雙連拱隧道施工技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04
[2]彭偉;劉勁華.淺析隧道洞口不良地質段的施工技術[J].鐵道工程學報.2014,08(1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