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力
?
警察出庭作證的身份困境及應對措施思考
萬 力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摘 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需要公檢法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協調配合,最終達到發現案件事實的目的。警察在作為犯罪行為的目擊者、犯罪行為的調查者抑或專家證人身份出庭作證,其出庭作證有助于發現案件事實。我國2012年新《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制度,但同一主體、不同的角色扮演,會直接影響主體作用發揮,于此,警察應基于怎樣的身份(證人、類似“被告人”或者專家證人身份)出庭作證,值得我們思考。
關鍵詞:偵查人員;警察證人;類似“被告人”;專家證人
(一)警察出庭作證的法律效果
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制度,結束了之前警察只在案件有疑問,公訴人、被告人或者法院有異議時,才出庭解釋、說明情況的規定。首先,要求警察出庭作證,突破了警察作為公職人員,對其特別對待的瓶頸,讓警察以證人、類似“被告人”抑或專家證人的身份出庭作證,對被害人而言,可以更好地維護其正當法益;對被告人而言,能夠充分保障其對質權的行使,通過與警察當庭對質辯論維護自身權利;對法院而言,通過觀察警察與被告人的對質辯論,更好地發現案件事實,從而做出合乎法理、順應情理的判決。其次,能夠使控辯雙方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辯論和質證,對傳聞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和關聯性作出一定說明,保證證據資格的享有,發揮證據該有的證明效力。再次,通過控辯雙方的辯論,使法官居中進行裁判,有助于法官以更加理性、民主的方式發現案件事實真相。最后,有助于實現審判的公正性。警察出庭作證,有助于法官在庭審中運用直接言辭來查明案件事實,提高裁判的效率和準確性,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維護公平正義。
(二)警察出庭作證的社會效果
首先,新《刑事訴訟法》規定了警察出庭作證制度,根據全國人大法工委刑法室的相關解讀,人民警察有義務就其執行職務時目擊的犯罪情況作為證人出庭作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警察公權力的膨脹,促使警察為保證審判的公正和順利展開有義務提供服務,真正做到“警察是法庭的公仆”。其次,規定警察出庭作證,顯示出刑事審判打擊犯罪、保障人權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公平正義的真正實現。
(三)警察出庭作證的經濟效果
根據經濟學的假設,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經濟人”、“理性人”,都力圖以最少的成本投入,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對于法人機關,該原理同樣適用。警察出庭作證,首先,可以節約司法資源,減少法院為發現案件事實而投入過多的司法成本,提高審判法官辦案效率。其次,對警察出庭作證進行經濟補助,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其因作證產生的不必要的費用,有助于提高證人出庭積極性,從而實現證人整體出庭率的提升。
(一)證人身份
警察證人和一般證人都是把所知曉的案件情況向法庭陳述,并接受控、辯、審三方的詢問,但警察對案件的了解主要是通過案發后的接處警、巡邏等職務行為獲知,不同于一般證人對案件的知曉是基于自然的巧合或者偶遇,除此之外,警察的角色定位通常都是刑事執法者、行政執法者,承擔著維護社會安全穩定、追訴犯罪的職責,在出庭作證中不可避免地帶有支持公訴、追訴犯罪的傾向。單一地將警察歸類為證人范疇,適用證人的相關規定,并不能真正實現其出庭作證的預期目標,也不能真正防范冤假錯案的發生。
(二)類似“被告人”身份
警察出庭作證,除了就“目擊”的犯罪實體性事實作證外,通常還需對自身偵查行為的合法性進行說明,以解決證據資格問題。相較于前者,警察一般都是在立案之后的訴訟過程中了解到案件情況,并且,在警察參與的法庭審理過程中,如果不能對偵查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合理說明,就可能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這就使得出庭作證的警察同時還具有了“被告人”的身份。因而,警察出庭作證雖然滿足證人資格的一般要求,但由于受自身職業角色定位、出庭作證公務性以及與案件結果利害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又使得警察出庭的身份具有區別于一般證人的特殊性。
(三)專家證人身份
警察出庭作證,不單只是就其目擊的案件事實進行說明,還需要就程序性事項向法庭說明,說明的過程同時也是接受司法審查的過程,法庭的裁判結果可能直接影響警察自身的職業發展,甚至使其承擔內部紀律處分或者行政責任,更為嚴重的還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該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必然會導致警察出庭作證避重就輕,與一般證人的中立地位不盡相同。
(一)細化對警察出庭作證的規定
新《刑事訴訟法》雖規定了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制度,但言之過于籠統,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不利于具體工作的開展。有鑒于此,省級部門,包括省公安廳、省級法院、省級檢察院等,在不與上位法律、法規抵觸的情況下,根據地方實際,將警察出庭作證制度細化,形成公安部門支持警察出庭作證、檢察機關監督警察出庭作證和法院依法引導警察出庭作證的局面。另外,明確警察出庭作證中的角色扮演,厘清其出庭作證,并不是代表公安部門出庭,而是以個體的身份出庭。就其履行職務時目擊的案件事實,警察與一般證人無異,應適用證人的相關規定;當案件存在疑問,公訴人、被告人或者法院對案件存有異議時,警察對自身偵查行為的合法性應予以證明,此時警察的角色類似“被告人”身份,應接受公訴方、被告人、法院的詢問;就程序性事項,警察有義務向法庭說明情況,并對因自身原因而導致的不利后果,承擔責任。
(二)建立系統的人身、財產保護制度
不管是作為警察證人、類似“被告人”抑或專家證人出庭作證,警察在作證前、作證中和作證后如果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理應得到保護。縱觀我國證人出庭情況,可以得出結論,證人出庭率偏低,究其因由,除了傳統厭訟文化影響、“熟人社會”里的人情左右、法律意識淡薄等,最為重要的原因是證人出庭容易招致打擊報復,人身安全沒有保障。在我國訴訟文化背景下,作證前,應對警察證人本人或者其近親屬人身安全進行有效保護,特殊情況下,可以適當擴大保護對象的范圍;作證中,審判法官依法居中裁判,對給警察人身安全造成威脅的行為依法進行懲處,保證警察出庭作證有序進行;作證后,依法保護其人身安全,法律規定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可以提出保護,筆者認為,特殊情況下(人身安全遭受威脅、心理遭受不能承受的強迫等),可以擴大保護范圍。
建立警察證人財產保護制度,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對于警察證人出庭作證而使本人及其近親屬的財產受到損害的,可以賦予警察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權利,法院對此類訴訟可以相應減免訴訟費用;或者司法機關及相關部門對警察證人及其近親屬所遭受的財產損害實施法律和司法救助等措施。
(三)完善經濟補償制度
現行法律對警察證人出庭作證的經濟補償具體標準規定不夠明確,同時各地區對于警察證人補償的標準也不統一,導致警察證人出庭作證困難重重。對此,首先,對于相關業務經費,同級政府應及時和正常予以保障,為法院在審判實踐中警察證人出庭作證提供經濟支撐。其次,要明確補償標準。法院可以根據合理、必要原則對警察證人出庭作證的花費進行審查,具體數額可以參照各個法院干警出差時的交通費用標準和食宿補助辦法,結合警察證人前來出庭的距離遠近、作證天數的長短等因素加以確定。最后,各級公安部門必須帶頭鼓勵工作人員出庭作證,為工作人員提供帶薪假供其出庭作證。對系屬該部門工作人員的證人,若該部門對其出庭作證不提供方便的,應給予一定懲罰或者負面評價,比如綜治工作考核扣分,甚至一票否決等。
(四)明確規定警察拒絕出庭作證的制裁措施
對于法律規定的對于應當出庭而無正當理由拒絕出庭作證的警察證人可以采取強制措施,但強制措施僅包括訓誡和拘留。這一規定顯得跨度太大,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對此可以增加罰款措施,首先,對于拒絕出庭作證的警察證人應對其進行說服教育,如果其仍堅持不出庭,則可以對其進行罰款并且罰款數額可以累加,達到一定數額后仍拒不出庭,則對其進行訓誡。其次,可以采取拘留措施。在具體實踐中強制警察證人出庭作證的,可以由司法警察執行,必要的時候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司法警察的身份、公安機關的協助可以減少警察證人對出庭的恐懼和抗拒心理,此外,還可以聯合警察證人所在的公安部門、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提供說服教育,因為該部門或者組織對警察證人比較了解和熟悉,由他們進行開導,更有利于說服警察證人出庭作證。警察作證時,應恪守證人的職責,如果違反法律的規定,應受到相應的制裁,拋開其屬于公權力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色彩,真正推進庭審實質化改革。
警察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作為證人出庭作證必然會引發諸多問題,但就其在履行職務時目擊案件事實這一情況定論,筆者認為,警察此時的角色扮演不是固定不變的,可能是證人,或者是類似“被告人”,或者是專家證人,在適用具體規則時,應結合警察自身的地位、屬性,發揮其在庭審中的作用,讓審判法官更好地發現案件事實,真正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樊崇義主編.證據法學[M].法律出版社,2012.
[2]陳瑞華.刑事證據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何家弘,張衛平主編.簡明證據法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何家弘,方斌.論偵查人員出庭作證范圍的科學界定[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10:55-62.
[5]姬艷濤.邊界、身份和形式:警察出庭作證制度的隘口[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6,02:1-11.
[6]陸利振.警察出庭作證制度探析[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4,06:86-89+101.
[7]賈佳.論警察出庭作證[J].長春大學學報,2012,09:1134-1136.
[8]胡煒.論新刑事訴訟法下警察出庭作證制度[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3,07:83-85.
[9]王超.論警察出庭作證[J].廈門大學法律評論,2004,01:102-152.
[10]王超.關于我國警察出庭作證問題的調查分析[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4,05:86-96.
[11]張玉.警察出庭作證相關問題探討[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7,03:78-81.
作者簡介:
萬力(1989—),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4級法律碩士,研究方向:證據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