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發勇
青海省測試計算中心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學習的代價研究
劉發勇
青海省測試計算中心
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語文的學習是一種美的享受、文化的熏陶、情感的積淀。但在實際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應用中存在的誤區與不足還是要引起我們的重視,特別是在多媒體環境下小學語文課堂中,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小學語文的學科特征的雙重作用,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還面臨著諸多障礙與問題。因此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學習的代價進行分析和探討。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多媒體學習;代價
1.1 小學生語文思維方面的代價
1.1.1 形象思維的代價。在多媒體語文課上,教師經常利用圖片進行課文場景或美景的再現,這樣既激發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又使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感受課文中所描述的場景或景色,但是過多的直觀化的圖片展示,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影響學生形象思維的養成。語言作為思維的外化,文字閱讀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徑,而大量的、形象化的圖片展示占據了學生進行想象的時間與空間,弱化了學生的想象力。
1.1.2 抽象思維的代價。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發展,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在發展學生直觀形象思維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隨著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的進一步應用,信息與知識的可視化有利于學生對概念與課文結構的把握,有利于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但在實際課堂中多媒體技術的介入,不但沒有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小學生語文抽象思維的培養。
1.2 小學生語文能力方面的代價
1.2.1 口頭語文能力代價。小學生的口頭語文能力代價主要包括多媒體技術對小學語文學習中聽、說兩部分的影響,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不恰當應用,導致了其在學生口頭語文能力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負面影響。
1.2.2 書面語文能力代價。書面語文能力包括讀和寫兩部分,近些年,隨著技術的發展,一些專家、學者對語文閱讀、書寫與寫作都表現出了極大的擔憂,技術對書面語文能力的影響已日漸顯現。所以在課堂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書面語文能力,又要想辦法保持學生的這種能力。
1.3 語文學習習慣與方法方面的代價
1.3.1 語文學習習慣代價。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除了培養學生傳統的語文學習習慣以外,還要培養學生為適應數字化社會所需要的良好學習習慣。不僅要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閱讀、書寫的習慣,還要促進學生樹立對技術的合理應用意識、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合理使用技術的良好習慣,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學生在課堂上養成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但很難延伸到課下,因為課下學生會面臨很多來自網絡世界的誘惑以及技術的快捷性所帶來的便利,有些學生會被游戲、娛樂等誘惑,有些學生會因為技術的便利而偷懶,這樣就導致許多學生最后并沒有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1.3.2 學習方法方面的代價。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要尤其注重語文學習的生活性與實踐性,陶行知老先生曾說過,實際生活就是教育的指南針,要以生活經驗為導向,倡導學生在做中學。所以在小學生的語文學習中,我們要從生活出發、在實踐中學的學習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實踐性、生活化的學習方法往往被忽略。
2.1 小學語文教學要具有包容性
所謂的教學包容性是指教育者對技術的接納、篩選的程度,并適當改變教學方式以適應技術的發展。在技術飛速發展并對經濟、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進程中,教育必須接納技術,并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師生關系等,以適應技術帶來的變革。當然教育的這種接納、適應與改變不是機械的,還包括教育對技術的改造以使技術更適應教育的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技術的利用不應僅僅停留在對課文內容的展示上,還要根據小學語文的學科特點對多媒體技術進行加工、利用。小學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在教學中都不能被忽視,既要留有時間發展學生的語文工具性能力,又要引導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但語文教學又要具有一定包容性,教師就要勇于利用技術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既要保證課堂教學中的“語文味”,又要將語文課堂打造成適合“數字土著”發展的信息化、多媒體化環境。
2.2 多媒體技術要具有兼容性
一項新技術要在語文課堂中推廣,首先要能滿足語文教學的本質要求,并允許教師對技術進行適當的改變,其次要注意新舊技術之間的聯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進行技術的推廣。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推廣,首先要考慮技術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技術的合理利用要能夠帶來教學的變革與發展,并促進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技術的開發、設計只有操作快捷、易于接受,并符合小學語文的教學要求,才能更好地推廣這些教育技術。
2.3 完善教育技術評價指標
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技術的動機是因為技術所帶來的功利性效益,由于技術是進步的、現代化的象征,所以技術往往被功能化為教師形象的改觀、資源的擴展、教學水平的提高等等。我們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往往被技術的這種象征意義所迷惑,認為只要使用教育技術就會提高教學效率,過于強調技術的功利性效益,忽略了技術在促進學生發展、深化教育改革方面的作用。
對教育技術的評價不能僅考慮直接的、當前的功能、效益,還要考慮間接的和長遠的發展。教育技術不僅要有利于當前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效率的提高,還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與學習方式、進一步深化教育變革,更要促進學生在能力、人格等方面的持續發展。只有完善教育技術評價指標、建立發展性的教育技術評價體系,教育技術的發展才能步入正軌,實現技術與教育的有效融合。
總之,在多媒體教學中,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應該否認問題的存在,也應該承認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變革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在技術的支持下,實現教育的深刻變革與長遠發展。
[1]朱奎娟.小學中段語文教學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應用[D].四川師范大學,2011.
[2]于瑩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運用的減負增效[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6,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