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強 馮 崢
南京財經大學
溢出效應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綜述
胡大強 馮 崢
南京財經大學
眾所周知經濟學中國家的目標是充分就業、經濟穩定增長、收支平衡,其中經濟增長是一個國家社會穩定的基礎,其他兩個目標離開了經濟穩定長期的增長,談不上其他的目標。因此本文首先探討了交通基礎設施溢出效應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綜述,探討了前人是如何研究這個問題,將前人研究的成果總結成幾個方面來深入探討,同時分析了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之處,在此基礎上對相關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及展望。
基礎設施;溢出效應;經濟增長
自從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的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政府正式推行了“羅斯福新政”,該新政最重要的就是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這種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的建立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還不斷的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從而使得美國逐步的走出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主流的經濟學界認為交通基礎設施通過兩種方式影響著經濟的發展,首先是交通基礎設施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這些資本在流入社會之后,通過乘數效應給社會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成倍的資金,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其次是通過空間溢出效應引導經濟的不斷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能夠改變地區的可達性,能夠使得一些地區成為核心區域,降低了這些地區的交通運輸成本,最后使得周邊的要素集聚在此地,從而比較容易的形成規模經濟,帶動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但是這種要素的集聚帶來的另一個效應是要素流出的地區的經濟會出現倒退,大量的生產要素以及人才的流出使得這些地區的發展遇到了很大的阻礙,在經濟學界被稱為“涓滴效應”和“涓匯效應”,雖然交通基礎設施會出現上述兩種效應,一正以負,但是大多數學者的研究表明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使得區域經濟不斷的向前發展。
經濟學家很早就開始研究交通基礎設施對區域經濟的增長,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阿肖爾開創性的研究表明了交通基礎設施對促進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測出的產出彈性為0.39,但是后來學者在產出彈性的這個問題上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與阿肖爾同一時期的均使用的是時間序列,得到的產出彈性均較大,Munnell(1990)測出的產出彈性為0.34,Hulten(1991)測出的產出彈性為0.42;但是后來的學者在使用面板數據測出的產出彈性相對較小,Nourza(1995)測出的產出彈性僅僅為0.05,Canning(2000)測出的為0.028-0.114,其中更有一些經濟學家測出交通基礎設施對區域經濟的增長并沒有起到一定的作用,Kelejian在1997年就得到交通基礎設施的產出彈性并不顯著。Bornet(1998)在引入了空間矩陣之后驗證了交通基礎設施存在著負的溢出效應,即表明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不但沒有正向促進作用還有抑制了區域經濟的增長,Cohen(2004)利用美國州級的數據利用了極大似然法研究發現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附近地區的交通運輸成本,能夠帶動周圍地區經濟的發展。
國內關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溢出效應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研究還不是很多,胡鞍鋼和劉升龍在2009年利用省級面板數據首次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溢出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的投資效應和正溢出效應加在一起為13.8%,而劉勇則是將交通基礎設施分為水路、公路,其認為兩者的建設均對經濟有正的促進錯用,2010年胡鞍鋼利用省級面板數據驗證了三大網絡交通基礎設施即能源、交通以及信息技術設施對我國的經濟均有正的促進作用,但是每一種基礎設施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不盡相同,其中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是能源卻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其解釋是由于我國的能源基礎設施的效率較低所導致的。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的學者在研究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時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結論,這和他們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使用的數據有著很大的關系,有些學者將交通基礎設施從生產函數中單獨抽出來獨自研究,有些則是將交通基礎設施的彈性涵蓋在生產函數之中正是由于上述兩個原因導致了不同的學者在研究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時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
交通基礎設施在宏觀調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對增加就業以及促進國民經濟由衰落向復蘇的轉變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學者們通過產出彈性這一個指標來討論基礎設施對經濟促進作用的大小,在這個問題上,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學者們利用手頭的數據根據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了不同的結論,總的來說學者們得到的結論為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的發展有著正向的促進作用。現在討論最多的是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促進作用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其作用大小應該是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絕對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時就算在同一時間的不同區域,由于不同區域的經濟環境以及地理人文環境均不同,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也不盡相同,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希望多多考慮現實中的一些因素,將這些因素加入到生產函數之中,這樣得到的結論會更加貼近現實,得到的成果才能為政府的決策提供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同時能夠為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建設性的建議。
在現有的研究當中,存在著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也是日后研究需要改良的地方:首先是因果關系的不明確,到底是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還是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其內生性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有些學者試圖使用工具變量的方法來解決內生性的問題,但是其結果不是很理想,這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攻破的問題之一;其次是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絕對不僅僅是GDP的增長,但是現在大多數學者都是從宏觀層面研究交通基礎設施對GDP的影響,并沒有將GDP分解開來進行分析,這也是未來研究中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1]蔡舫,都陽.中國地區經濟增長趨同于差異[J].經濟研究,2000,(10).
[2]金鳳君,王嬌娥.20世紀中國鐵路網擴展及其空間可達性[J].地理學報,2004,59(2):293-302.
胡大強(1991-),男,漢族,安徽巢湖人,在校國民經濟學研究生,單位:南京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經濟發展戰略與產業規劃;
馮崢(1989-),男,漢族,安徽宿州人,在校產業經濟學研究生,單位:南京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