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濤
河南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
假冒商品在我國農村的流行現狀分析
左江濤
河南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農民朋友們在用自己的血汗創造社會財富,構筑國民經濟基礎的同時,卻承受著不能承受之痛——假冒偽劣商品的坑害。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意識、能力也在日益增強,國家在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的力度在逐漸加大,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在農村,從生產資料到與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生活必需用品,假冒偽劣產品依然是無孔不入。假冒偽劣商品仍舊泛濫,農民消費權益屢屢受損。一些消費者貪圖小便宜,積極購買,加上政府治理力度不夠,假冒偽劣產品更加泛濫。
假冒偽劣商品治理措施成因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規定,“假冒偽劣”包括四種情形:一是摻雜、摻假;二是以假充真;三是以次充好;四是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假冒產品是指使用不真實的廠名、廠址、商標、產品名稱、產品標識等從而使客戶、消費者誤以為該產品就是正版的產品。偽劣產品是指質量低劣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產品。
假冒偽劣產品盛行,擾亂社會秩序,已經影響名優企業的信譽和生產銷售,對人民的生活消費造成困擾,阻礙國民經濟的發展。各種制造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之范圍廣法、手段詭譎、后果嚴重已經達到了令人無法容忍的程度。
(一)危害人民的身體健康,損害財產安全
全國各地每年都會出現毒酒事件,都會有數以千計的消費者中毒致殘致死;春節期間,每年都有大批量的假冒偽劣的煙花爆竹銷往農村,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劣質電器、電線也是造成事故的“元兇”,造成火災或是電到人;還有大量的變質變壞的小零食,一般都是農村的小孩子吃,不僅影響身體健康,還影響智力發育。
(二)給農業生產造成破壞
農村生產關系到所有老百姓的菜籃子和米袋子,如果農民在種子、化肥、農藥等基礎農資產品的消費上遭遇困難,而又因為維權困難而得不到徹底解決,長此以往下去只會讓坑農害農行為越來越囂張,最終威脅到的是農業生產安全。如在棉花羊毛中摻假,嚴重危機棉紡毛紡的發展,種子不發芽、農藥不殺蟲、化肥不促長造成農作物和糧食嚴重減產,甚至顆粒無收。農民甚至為此傾家蕩產,有苦無處訴。
(三)給名優企業造成極大的危害,使名優企業的名譽受損
暢銷的名優產品被假冒侵權是司空見慣的事實。市場上被假冒的產品都是一些質地優良,深受消費者喜歡的在國內外市場上都有較好信譽的品牌產品,名優企業產品的市場被擠占,企業辛苦創立的品牌形象受到損害。還有的地方出現打假主題錯位現象,企業為了打假甚至出現頻臨倒閉的現象。例如曾獲得巴拿馬博覽會金獎山西汾陽杏花村汾酒受到山西朔州假酒案的連累,銷量下降了將近一般,多年來盈利的企業因此虧損。正由于假冒偽劣產品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更有的甚至更超過了真品的銷量使企業榮譽受損,銷售量下降、效益滑坡、生產力閑置、工人下崗、合法企業頻臨倒閉。曾風靡一時的太陽牌鍋巴現在已經是西邊的太陽風光不再。假冒產品破壞了名優企業產品的形象,讓消費者難辨真偽,望而生畏已經使名優企業的損失慘重,又為由于假冒偽劣產品引起的事故索賠和為捍衛自身榮譽的所進行的調查、訴訟、打假所支付的各類費用,又使企業在經濟和精神方面不堪重負。如玉溪卷煙廠與假冒“紅塔山”香煙每年在打假維權方面都耗資逾億。
農民最受假冒偽劣商品的坑害,不僅僅是因為農民是市場上最大的消費群體,還存在著諸多原因:
(一)農村消費者辨假能力差、消費水平低、維權意識不強
相對于城市居民來說農民識假辯假能力不強,自我保護意識差。如轟動全國的毒奶粉事件,很多的農村的父母是在鋪天蓋地的公告下才知道領著孩子去醫院檢查,喝水的杯子也是沒有任何標示的,還有一些沒有通過藥監局審核的不明藥物每年都會大批量的運往農村。大多數農民不會聯想到他們身體不健康是和假冒偽劣商品有關,而是聽天由命,承受痛苦。
(二)農村的市場環境更適合假冒偽劣商品的生存
農村是制假售假的重災區,因為與城鎮相比,農村市場更適合假冒偽劣商品的生存。近幾年來,隨著城市居民的自我保護意識提高,打假的呼聲越來越高。執法部門在城市也加大了打假的力度,使不法商家在城市經營假冒偽劣商品有越來越大的風險,往往是得不償失。所以,很多不法商家就把在城市無立足之地假冒偽劣商品售像信息不靈的農村,以至于農村市場出現了品種繁多、數量龐大的假冒偽劣產品。
(三)執法監管不完善
1.市場法治不健全。目前在我國雖然制訂了許多有關打假的相關法律法規,但有些法律法規制定的還不夠完善,可操作性不強。如在《商品質量法》中缺少詳細的追究責任的辦法;對于舉報假冒偽劣商品生產窩點的舉報人的獎勵辦法在有關法律法規中也沒有涉及。這些問題都給制假售假者有可乘之機。
2.各種監管缺失。農村幅員廣闊,點多線長,一些執法部門在農村根本沒有設立。比如,監管機關只設在縣級以上,基層監管缺乏,使得假冒偽劣產品認為天高皇帝遠。更有些執法人員素質低下,為謀取個人利益,在工作中徇私舞弊,給制假售假者通風報信,互相勾結,縱容包庇的現象時有發生,更有甚者甚至會直接參與制假售假等也增加了打擊制假售假者的難度。
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犯罪活動,既是是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規范市場行為,為市場經濟有序、快速發展提供保障基礎,也是體現我黨執政為民的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它也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營造良好市場和投資環境的需要。
由于現行法律法規不健全,管理制度落后,政出多門等是造成農村市場“失管”的主要原因。出現了市場混亂互相推諉、多頭管理先利益的現狀。想要解決好這一根本原因,應該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農民消費者的教育
1.提高農村消費者的整體素質,使其對商品和服務具有一定的識別能力。
2.引導消費者進行科學合理、文明健康、適度適量的消費。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念。
3.幫助農村消費者掌握生產消費所必須知道的常識。
4.加強消費者識假辯假和維權的能力。讓農村消費者知道假冒偽劣商品為什么不能買,買了又該怎么辦。不斷提高他們的品質和維權意識。
5.讓消費者了解假冒偽劣商品給生產生活所帶來的危害。
(二)完善農村商貿體系
1.建立健全農村市場長效的有效機制,實施農村市場監管機制。建議國家盡快完善農村市場市場監管法律法規體系,全面完善法律法規。依托已經建立各項打假的網絡體系,發現查處違法行為,將假冒偽劣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防止假冒偽劣產品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產品安全社會監督,努力營造安全的社會氛圍。
2.積極推進農村商品示范店的建設,合理布局農村的超市,努力打通商品從廠家到農村商家的關節,讓農民在購買商品時有更大選擇余地;對農村市場經營主體準入嚴格把關,加強培訓農村商品經營業主,增強他們辨別商品真偽的能力;建立和落實進貨驗收制度,嚴把關商品的進貨、初核,確保合格產品走進農村市場。
3.進一步加強農資市場監管,規范農資經營行為,突出打擊銷售假冒偽劣肥料、農機具、農膜等違法經營行為,切實解決農牧民生產后顧之憂。 強化違法廣告的查處,展開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醫療藥品、保健食品、化妝品等為重點內容的整治活動。
其實,近年來,國家在農村消費市場的監管和維權方面已經做出了不少的努力,現階段需要完善的是,讓維權意識在農民群體中深入人心,并且主動提供消費行為的指導,讓農民樹立起正確消費觀念,進而掌握維權的方法方式,打通農民維權的渠道,讓農民維權不再困難。
“3·15”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公眾認知度也越來越高,消費者主動維權的意識也在逐漸增強。然而,在農民這一最龐大的消費者群體中間,他們的維權意識還稍顯陌生,維權還仍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近年來,農民收入明顯增幅,但農民在消費中的弱勢地位卻沒能得以改善。農民的權益不能被忽視,農村更不應成為被“3·15”遺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