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月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
劉春月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在經濟結構轉型、經濟增速換檔、經濟驅動轉變的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文章首先對經濟新常態的概念內涵與外延進行了建議分析,繼而重點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因分析與具體對策進行分析,研究顯示:國外需求疲軟、國內產能過剩、實體經濟乏力、收入差距擴大是區域經濟進行協調發展的重要原因;轉變區域協作理念、搭建區域協調機制、優化區域協同模式是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轉型必要舉措。
經濟新常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策研究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國宏觀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門,是我國全面實現信息化、現代化、工業化的必然舉措。當前,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國民經濟的內在韌性與彈性不足,這進一步強化了我國區域經濟追求協調發展的動力。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容主要包括: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經濟新常態概念是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的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的戰略性判斷,其概念的核心內涵包括三個層面: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進程加快、我國經濟增速全面換檔的趨勢明顯、我國經濟驅動快速轉變的要求強烈。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鶴的解讀來說,我們的新常態是一個經濟層面的概念,并且這個新常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新常態不僅包括國內的經濟態勢,也包括國外的經濟發展態勢,是一個兼容性的概念,而不是一個固定式的定義。
(一)國外需求疲軟
目前,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相對較高,這使得我國經濟的發展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較大。從實務層面來說,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因此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國際需求疲軟對經濟的影響較大,外貿景氣指數呈現環比下滑走勢對各地區企業的發展具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必須立足國內,強化國內經濟的內在聯系與韌勁。
(二)國內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是中國在新常態背景下遇到的關鍵性難題,這涉及到產業升級、企業轉型等多方位的改革。毫無疑義,當前的產能過剩的范圍已從過去常說的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造船等行業擴展到許多所謂的新興產業了,目前幾乎找不到幾個不過剩的行業了。特別要指出的是,我國經濟增長對銀行貸款是過度依賴的,企業從銀行的融資是過度的,因此當前的產能過剩還存在較大的杠桿率,國民經濟的系統性風險仍然客觀存在。
(三)實體經濟乏力
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我國官方的PMI數據其實一直處于一個下滑的過程,高頻數據顯示發電量和粗鋼生產疲弱,工業生產可能有所放緩,雖然基建投資可能加速,但固定資產投資可能在房地產投資的拖累下繼續放緩。更為不幸的是,當前國內資金“脫實入虛”的跡象尤其明顯,實體經濟既缺乏資金,又面臨需求不足的雙重困境,企業發展的壓力較大,實體經濟的發展缺乏足夠的支撐力。
(四)收入差距擴大
長期以來,我國區域經濟居民的收入差距較大,雖然短期有所縮小,但是長期來看還是存在一個擴大的趨勢。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2,仍高于國際警戒線0.40;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2014年縮小0.02。因此可見,進一步加大地區經濟協調發展與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如前所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容主要包括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兩大模塊,因此在對策的探究層面,我們都以這兩個方向為基礎的研究方向。
(一)轉變區域協作理念
從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層面來看,轉變地區經濟協作理念主要是要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與部門要注重區域協作的科學規劃、有力執行、內容充實、全面落地。科學規劃就是要適時、適當、適度的制度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策與方略;有力執行是要明確區域經濟協調規劃的執行主體與對應的獎懲責任措施;內容充實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不應該再處于一個形式化的層面,而應該注重市值的內容推進,就目前來說產業協同發展是區域經濟協作的核心內容。
(二)搭建區域協調機制
基于區域經濟協調機制的形成難度來看,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協調機制相對較難形成,因為資源的稀缺性,各地方政府必然存在一個博弈,因此對于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中央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明確經濟協調發展各方的功能定位、協調手段、相應補助配套等。事實上,首都經濟圈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其對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城鄉的協調機制相對較容易建立,因為處于同一個行政區域,但是要堅決的避免出現城市發展犧牲農村利益的做法出現,要明確農村經濟的發展不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附庸。
(三)優化區域協同模式
從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層面來看,優化區域協同模式主要是要改變以前單一的以構建城市群或者核心增長極為重點的協同發展模式,因為許多研究已經證明當前我國區域城市群的經濟協同系數仍處于一個較低水平,并且也不存在經濟協同的綜合環境,經濟協調發展更多的是以一種經濟聯系的形式存在。因此,未來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模式應該以產業的協同發展為基礎,重視協同發展的內容與基礎,提升地區經濟協同發的實效性與時效性。從城鄉協調發展來看,就是要正確的推進新型城鎮化,要注重城市對農村的引導與支持。
[1]張志元,李兆友.新常態下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動力機制及戰略趨向[J].經濟問題探索.2015(06)
[2]李俊華.新常態下我國產業發展模式的轉換路徑與優化方向[J].現代經濟探討.2015(02)
[3]金碚.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01)
[4]柯善咨,趙曜.產業結構、城市規模與中國城市生產率[J].經濟研究.2014(04)[5]洪銀興.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方向和動力[J].求是學刊.2014(01)
劉春月(1994–)女,漢族,天津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3級本科生經濟統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