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道宏
(漢江師范學院 外語系, 湖北 十堰 442000)
?
英語中動結構的基本特性與界定條件
計道宏
(漢江師范學院 外語系, 湖北 十堰 442000)
中動結構是一種跨語言語法現象,一經提出便引起了語言學界的關注。文章重點探討了英語中動結構的基本特征和界定中動結構的具體條件,認為中動結構的界定必須從句法和語義兩個方面展開,其句法特性包括受事做主語、主動形式表示被動意義、及物動詞呈不及物化形式、句子通常用一般現在時、必須帶狀語修飾等,其語義特性包括隱含施事、非事件性、泛指性、情態性、可能性等。
中動結構;顯性受事;隱性施事;恒時特征
中動結構或中間結構的研究始于19世紀末的Henry Sweet、Otto Jespersen和George Oliver Curme,Sweet首先提出在英語中除了主動句和被動句外,還有一種中動句或中動結構,其特征為:句子中的主語是動詞的邏輯賓語,句中動詞含有被動意義,但是不用被動結構,即主動結構表示被動含義。Jespersen在他的《現代英語語法》一書中修正了Sweet關于中動結構的解釋并援引文學作品為例證,進一步闡述了此結構語法主語的特征并將其稱之為主動式被動態(activo-passives)。①Jespersen, O, 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Part III: Syntax, Vol. 2, Northampton: John Dickens and Co Ltd, 1927,p.756-780.20世紀70年代,夸克等人在其所著的《當代英語語法大全》中把這類句子稱為“主動形式表達被動意義的句子(active in form but passive in meaning)”。②Quick. 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72.此后,這種結構又被賦予了多種不同的名稱:意念被動句(notional passive sentence)、受事主語句(patient subject construction)、主動式被動態(activo-passives)、中間被動態(medio-passive)(Declerck)、過程被動態(process-oriented passive)(Halliday)、難易被動態(facility-oriented passive)(Fawcett)、假性不及物動詞結構(pseudo-intransitives)(Lyons,Smith)等,最終被確定為中動結構(middle construction)或中動句(middle)。③何文忠:《中動結構的界定》,《外語教學》2005年第4期,第9-14頁。
李越將中動結構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60年代以前,研究以傳統的描寫語法為主,從純句法角度分析中動結構且只限于單語種研究。代表人物有Jespersen、Sweet、Curme等。第二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研究以形式語言學為主,特別運用生成語法理論分析中動結構,提出了語義分析法,跨語言對比研究和類型學研究。代表人物有Keyser、Roeper、Fellbaum、Dixon、Lyons、Fagan、Roberts等。第三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專家學者們從形式語言學、功能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角度分析中動結構,也就是從語言內部和外部因素來綜合分析中動結構的形成機制和語義、語用功能,認知語言學逐漸成為了研究中動結構的主導。代表人物有:Langacker、Kemmer、Yoshimura、徐盛桓、何文忠等。*李越:《英語中動結構的不對稱性》,《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第105-108頁。同時也有學者從事漢語中動結構或漢英中動結構對比研究。如:曹宏、紀小凌、嚴辰松、司惠文、高秀雪、楊永忠、藍紅軍、夏曉蓉、胡翠萍、楊佑文、岑海兵等。其中只有嚴辰松認為漢語中不存在中動結構,其他學者都認為漢語中也存在中動結構,只不過其中動結構的表現形式和形成機制與英語不同而已。
中動結構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性和跨語言特征的語言現象,一直是語言學界研究和討論的熱點。Kemmer解釋了中動結構在不同的語言中存在的原因和理由:人們認識到某件事存在一個外部使動者,通常是人,但是這個使動者,相對于受事而言,在說話人看來不夠明確或相對而言不太重要,因而在語用上被弱化了。*Kemmer, S,The Middle Voice,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3.也就是說中動結構的使用原因從語用角度來講是說話人認為句中的施事相對而言不太重要或者說不是說話人要強調的重點,因而變成了隱含的成分,受事則占據了主語的位置成為了信息傳送的焦點。
(一)中動結構的構成
中動結構是指由中動詞構成的、位于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兩者之間的一種中性或中間的語態結構,該結構分為典型中動結構和非典型中動結構。典型中動結構的表現形式為:NP+V+ADV,其中NP是謂語動詞的邏輯賓語,一般為受事或感事,但是也可以用工具、處所、材料、對象、方式或時間等;V是兼具及物性和不及物性的謂語動詞;ADV是表示性質狀態的副詞或介詞短語在句中作狀語。例如:
(1)The book sells well.
(2)The candy eats like a pill.
非典型中動結構包括:作格結構、難易結構、It’s surprising that-clause結構、It’s suggested that-clause結構和句子謂語使用了情態動詞、強調詞、否定詞和對比重音之類的結構。例如:
(3)The window opened suddenly.(作格結構)
(4)The novel is hard to read.(難易結構)
(5)It’s surprising that you adults are being so childish at such a critical moment.
(6)It’s suggested that we hold a class meeting at once.(被動形式表達主動意義)
(7)The floor might wax.(情態動詞)
(8)The bread does cut.(強調動詞)
(9)The door won’t open.(否定詞)
(10)I thought we were out of gas, but the car DRIVES.(對比重音)
有些專家學者反對將作格結構、難易結構、It’s surprising that-clause結構、It’s suggested that-clause結構劃歸中動結構,認為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句子結構,但是筆者認為根據中動結構的特征及界定條件,從廣義上講,將以上三種結構劃歸中動結構是合適的,盡管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二)中動詞的特征
Maza認為,中動詞是由與它配對的及物動詞派生來的,具有兩個特征:第一,其主語與動詞原本的受事一致,原本的施事隱含在深層沒有表達出來;第二,英語的中動結構缺乏特定的時間性和事件性。*Maza, C. de l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Derivation of the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Cambridge Occasional Papers in Linguistics, 2004(1),P.127-146.
中動詞在深層結構中絕大多數是及物動詞,少數是不及物動詞(包括作格動詞,其特點是缺乏自主性,常常用來表示狀態和過程的變化,其后不能接賓語,動詞論元在深層結構中做賓語,在表層結構中做主語),有兩個論元,反映在表層結構中是不及物的,只有受事論元,施事論元是隱含的。兩個論元是指域內論元和域外論元,域內論元被指派的是受事/客體題元,是深層結構的邏輯賓語,在表層結構中做主語;域外論元被指派的是施事/主體題元,是深層結構的邏輯主語,在表層結構中沒有語音實體的實現。
對中動結構持句法觀的學者有Keyser和Roeper、Stroik、Kemmer、Sung、高興剛、司慧文、余光武、魯曼和楊佑文等,他們認為中動詞是及物動詞。持詞匯觀的學者有Fagan、Hale & Keyser、Massam、Ackema & Schoorlemmer、Rapoport和徐盛桓等,他們認為中動詞是不及物動詞。熊學亮、付巖和牛悅等學者認為中動詞是派生的不及物動詞,此外還有學者認為中動詞是介于及物和不及物之間的“間及物動詞”或低及物動詞。*熊學亮,付巖:《英漢中動詞的及物性探究》,《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年第1期,第3-12頁。筆者贊成熊學亮等人的看法,認為將中動詞歸為派生的不及物動詞比較恰當。原因有兩點:一是中動詞在深層結構中既可以是及物動詞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但是在中動結構的表層結構中絕大多數動詞后面都不能跟賓語(少數情況除外),符合不及物動詞的特征,因此不能將其視為及物動詞;但是將其視為不及物動詞同樣不合適,因為并不是所有的不及物動詞都可以用于中動結構,只有以主動形式表達被動含義的不及物動詞才能進入中動結構。例如:
(11)Mary smiles.
(12)The road runs quickly.
前一句是主動句,不存在受事主語和隱含施事,而后一句則不同,the road是受事主語,隱含施事是任何一個開車的人。
Vendler和Dowty根據動詞的體貌特征將其分為4種:狀態動詞(state),如:look, know等;完成動詞(accomplishment),如:advance, build, complete等;活動動詞(activity),如:feel, frighten, shock等;成就動詞(achievement),如:break, recognize等,認為只有完成動詞才能用于中動結構,但夏虹則發現事實正好相反,只有完成動詞不能用于中動結構,其它三種都可以用于中動結構。*夏虹:《動詞深層語義與中間結構系統》,《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第65-67頁。實際上我們發現這四種動詞都能夠用于中動結構。例如:
(13)How well you look!
(14)The house builds easily.
(15)Baby shocks easily.
(16)Porcelains break easily.
當然,也有少數完成動詞和狀態動詞不能用于中動結構。例如:
(17)English learns easily.
(18)The truth understands easily.
(19)The theory knows easily.
Levin曾用語義特征描述四類動詞和三種句式結構的相互關系,認為中動結構要求動詞具有“變化”特征:一為cut類(scratch, hack, claw, poke):變化;接觸;移動;二為 break類(break, crack, snap, rinse, fold):變化;三為 touch類(stroke, tickle, rub):接觸;四為 hit類(punch, tap, whack):移動。按照Levin的標準,只有cut和break類(具有“變化”特征)動詞才能中動化。*Levin, B.,English Verb Classes and Alternation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但是語言運用中我們也經常看到沒有“變化”特征的動詞中動化,例如:
(20)This ink stain won’t rub out. (touch類)
(21)The cotton feels soft. (hit類)
綜上所述,從動詞的類型和“變化”特征來確定什么樣的動詞能夠用于中動結構是不科學的,從理論上講,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都能用于中動結構,但是真正確定中動詞的條件是動詞的及物性、具體性和自主性。及物性是指中動詞能否帶受事主語和隱含的施事。具體性是指中動詞能夠表示具體、短暫的事件,而不能表示事件長期的過程。自主性是指中動詞表達的是隱含施事的有意識的行為動作。以上三個特征只能用于判斷典型中動結構,不能用于判斷非典型中動結構。
(三)中動結構的特征
中動結構傳統語法認為是主動結構表示被動含義,是居于主動句和被動句之間的一種特殊語言結構。這種結構的特征分為句法和語義兩個方面:句法特性包括受事做主語、主動形式表示被動意義、及物動詞呈不及物化形式、句子通常用現在時、必須帶狀語修飾等;語義特征包括隱含施事、非事件性、泛指性、情態性等。具體講就是:
第一,中動結構的主語是動作的受事或感事,而非施事。即句子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或受影響者,而非動作的執行者或發起者。例如:
(22)This book sells well.
句中的主語this book是句子動作的承受者或受事,而不是句子動作的執行者或施事。
第二,中動結構中存在著一個隱含的施事論元,在句子的深層結構中,句子中的動作涉及兩個參與者——施事與受事,而在投射為表層結構時,施事卻沒有明確表現出來。Stroik認為中動結構中的主語包含顯性照應語,就是中動結構隱含施事存在的強有力的佐證。例如:
(23)Letters to oneself compose quickly.*Stroik, T,“ Middles and Reflexivity”,Linguistic Inquiry, 1992(23): 127-137.
第三,中動詞必須要用性狀副詞或介詞短語等類似成分修飾,否則不合規則,但非典型中動結構如作格結構等不受此限制。例如:
(24)The clothes hang easily.
(25)The cloth tore.
第四,中動結構具有泛指意義,即非事件性,不指任何具體事件,專指事物的屬性狀態,因此常用現在時,但是偶爾也有例外,特別是非典型中動結構例外情況更多。例如:
(26)Chickens kill easily.
(27)Their albums are selling well.
第五,中動詞具有使役性或致使性。只有具有“使役”或“致使”特征的動詞才能用于中動結構,也正是因為中動詞所具有的這種“使役”或“致使”屬性使得中動結構所描述的行為動作發生。如在上例中,他們的相冊之所以暢銷是因為相冊本身質量過硬,這才致使相冊有了暢銷的結果。
第六,中動結構具有情態性,情態動詞的使用使中動結構具備了“可能性”的特點。實際上,即使是不使用情態動詞中動結構也含有“可能性”的特點。例如:
(28)The key wouldn’t turn.
(29)This book reads easily.
(30)This book can be read easily.
根據以上中動結構的特征,我們可以歸納出4條中動結構的主要界定條件:
一是中動詞一定要具有主動形式表達被動含義的功能,不管它們是靜態動詞還是動態動詞,也不管它們是及物動詞還是不及物動詞。因為如果僅僅根據句子的形式NP+V+ADV來界定中動結構,很多句子都會成為中動結構,但是實際上它們不是中動結構,因為動詞不含被動意義。例如:
(31)Children learn quickly.(主動句)
二是中動結構必須要一個顯性受事或感事論元做句子主語,絕對不能用動作的施事做主語,否則就是典型的主動句。例如:
(32)Children scare easily.(主語為感事)
三是中動結構必須要有一個隱性施事論元,也就是句子的邏輯主語,這個隱性施事一般是指任何人,偶爾可指具體的人。與被動句一樣,中動結構也含有隱形施動者,但是與被動句的表現形式不同,被動句的施動者能用by短語引導,中動結構的施動者則用for短語引導。例如:
(33)These bags carry easily.
(34)People can carry these bags easily.
(35)That book reads quickly for Mary.
(36)That book reads quickly by Mary.
四是中動結構必須具有非事件性的恒時特征,中動詞必須受表示性狀的副詞或介詞短語修飾,句子時態必須用一般現在時。筆者以為前三者是界定中動結構的主要標準,第四條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無論是在典型中動結構還是在非典型中動結構中在時態和修飾語方面都有例外。以下兩句一句沒有副詞修飾語,一句用的是進行時態,它們都是合格的中動結構,因為它們仍然表示事物的性質和狀態。例如:
(37)Glass recycles.
(38)This manuscript is reading better every day.
(39)What’s wrong with your car?
I don’t know. It drove well yesterday.
玻璃具有再利用的特點,不需要副詞狀語加以限定或修飾。手稿每讀一次都有提高,表達的是事物的某種屬性或性質,用進行時表示這種屬性或性質正隨時間發生變化。
中動結構的界定是一個難點,其結構具體特征與界定條件并不完全相等。歸根結底,一個句子是不是中動結構主要看它是否以主動形式表達被動含義,如果它以主動形式表達被動含義就必然帶有隱性施事并以顯性受事做主語。其次看中動詞是否具有恒時特征,表示狀態。再次看中動詞后是否有副詞修飾語。
(責任編輯:袁宇)
Basic Features and Defining Conditions of the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JI Dao-hong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HanjiangNormalUniversity,Shiyan442000,China)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a grammatical phenomenon of cross-language, has immediately drawn due attention from the linguistic circle since its occurren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sic feature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and opines that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defined in two ways: one is the grammatical way and the other the semantic way. The syntactic features include the patient used as a subject, passive meanings shown through active forms, transitive verbs presented in intransitive forms, a sentence normally written in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and the use of an adverbial as its modifier. The semantic features include an implied agent, non-eventiveness, genericity, modality and possibility, etc.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the explicit object;the implicit subject;constant time features
湖北省重點人文社科項目“英語中動結構的認知生成動因分析研究”(項目編號:15D136)、漢江師范學院重點社科項目“英漢中動結構生成的句法-語義層面研究”(項目編號:2014A06)
2016-04-20
計道宏(1964- ),男,湖北房縣人,漢江師范學院外語系教授,主要從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
H314
A
1674-5310(2016)-09-012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