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紅春
華安檢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職業病危害風險評價方法與應用研究
季紅春
華安檢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從職業病學的定義出發,對職業病危害風險評價方法的研究與應用發展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職業病危害;風險評價方法;應用發展
隨著各種潛在的職業病危害的出現,職業病危害風險評價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加復雜、更趨綜合化,職業病危害風險評價的研究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職業病學是采用臨床醫學方法,研究職業病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治療的一門學科,涉及內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以及影像、檢驗、功能檢查等學科,內容包括職業健康監護、生物樣品毒物分析與檢測、職業病診斷與鑒定、醫學救援與康復、職業病患者勞動能力鑒定、職業流行病學調查與研究、職業健康危害風險評價、職業危害的遠期影響以及有效預防等。其目的是促進職業環境和條件的改善,保障職業的安全和健康,使勞動者充分享有健康權利,在身體功能、精神心理和社會環境適應上達到完美狀態,為不斷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科學保證。從事職業病學研究和臨床工作不僅需要具有深厚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知識,還需要具有化學和物理學知識、工農業生產知識以及掌握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
2.1 職業病危害風險
2.1.1 相關概念
(1)風險管理:指用人單位對風險的識別、估測、評價的手段和優化風險的管理技術。對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以及對風險導致的損失和后果進行妥善處理,以達到“小成本,大保障”的管理方法;(2)職業病危害綜合風險:對用人單位的固有職業病危害風險和管理風險的綜合評估而得出的用人單位勞動者面臨的職業病危害的風險;(3)職業病危害風險管理:將風險學理論和風險控制技術相結合,對用人單位存在的職業危害風險的識別、估測、評價、控制和對風險導致的損失進行處理的職業衛生管理方法。
2.1.2 職業病危害風險特征
動態過程:用人單位辦公場所、設備設施以及工藝等方面發生改變,職業病的風險也會隨之改變。職業病危害風險是用人單位管理體系和固有職業病危害相互作用的結果。
2.2 風險分級
2.2.1 風險分級基本程序
確定需要風險分級的用人單位,對用人單位的固有職業病因素和內部管理進行系統、全面的調查,對綜合風險進行評估,確認用人單位的風險管理級別。全面了解用人單位的生產流程以及對固有職業病危害的防治措施的運行狀態。結合勞動者接觸職業病危害的頻率和職業病危害可能發生的程度,對用人單位的職業病固有危害風險值進行正確評定。充分了解、評價用人單位職業衛生管理的環節,確定管理差異、評定管理風險級別。定期對用人單位的職業病綜合風險進行評定,根據風險參數的變化,重新評定風險管理級別。
2.2.2 風險分級管理要求
職業病危害風險的高低是由量化風險值的大小來體現的。量化風險值越高,表明發生職業病危害的風險就越高;量化風險值越低,剛好相反。因此,作為監管部門要隨時關注用人單位的量化風險值,加強監管力度。運用定量分析法或定性分析法進行風險管理研究。二者從系統角度出發,對用人單位的各類風險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得出優化的風險管理方案。用人單位的職業病危害關鍵控制點采用工程分析法來確定。全面系統的分析用人單位的衛生條件和工程特征,考慮化學、物理、生物等方面因素對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帶來的危害,判定主要危害因素,確認危害關鍵控制點以及措施。要對分級管理的資料進行歸檔保存,告知用人單位及勞動者危害分級結果,衛生監管部門和用人單位直觀地了解、掌握職業病危害風險情況,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措施。
職業病危害分級管理模式將風險和管理相結合,綜合用人單位職業病存在的固有風險及內部管理等主要因素,對用人單位的職業病危害風險進行正確的評估。使衛生監管部門和用人單位直觀全面地了解職業病危害程度,并采取正確的監管、防護措施。但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要從根本上做好職業衛生管理,防治職業病危害產生,就要結合實際加大對職業衛生監管的建設和資金投入,同時提高用人單位的法律意識和職業病危害防治意識與力度,促使用人單位自覺防治職業病的工作。
通過對用人單位職業衛生基本情況的全面綜合了解,分析用人單位存在的職業病因素和防護管理措施,對職業病危害的固有風險和職業衛生管理風險進行等級評定,對用人單位可能發生職業病危害風險的大小進行綜合評估,并根據風險等級實施監管策略。
使用風險分級標識“紅、黃、綠”管理方法。“紅色”表示用人單位的職業病危害風險高,需要進行重點監督和跟蹤改善;“黃色”表示用人單位的職業病危害風險程度一般,需要進行常規的監督管理和改善;“綠色”表示用人單位的職業病危害程度低或無毒,需要進行簡化監督。
4.1 循證醫學和轉化醫學的應用
從職業病診療到衛生標準的制定以及預防措施的確定,一系列過程都需要應用并遵守循證醫學原則,要有科學證據以及對這些證據進行科學、系統的評價。我國塵肺防治“八字方針”就是應用循證醫學原則的典范。在科研設計和方法選擇上,也應根據循證醫學原則,但目前仍有許多經驗報道和描述性研究,提供的證據質量相對較差。職業病診療研究不僅要遵循“循證醫學”,還強調應用轉換醫學“從實驗室到病床”。轉化或轉換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強調的是從實驗室到病床的聯接,通常被稱為“bench to bedside,簡稱BtoB”。典型含義是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成真正為患者服務的手段。
4.2 與其他學科交叉與結合
職業病學的研究方向是與職業流行病學、工業毒理學、工業衛生化學、人體工效學、職業心理學等分支學科相結合。在職業性致癌物識別與研究上有大量的研究有待完成,據估計,化學致癌物占生產和上市化學品的3%~5%,有的致癌性很強,有的則尚未肯定。在職業病診療上,采用更精密、細致的檢查與治療技術,如高分辨率CT、磁共振成像(MRI)、血液凈化等。另外,在群體性中毒事件、突發性中毒事故和化學性恐怖活動處置中,應急醫療救援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4.3 生物標志物的研究
生物標志物作為職業病診斷及監測的新參數,不僅開辟出一條新途徑,而且有助于了解早期毒物效應、探索新療法,在篩選易感人群、減少接觸危險性、發現可逆的亞臨床病變、預防發病等方面也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如何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果,從分子水平上研究職業危害的生物學效應,已成為新世紀職業病學令人關注的亮點。
綜上所述,在我國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各行業領域的職業病危害問題也日益突出。而在實際過程中,職業衛生管理部門在職業病的防治方面的財政投入不足,行政監督與衛生監督不到位,與此同時有的用人單位缺乏法律意識,職業病危害日趨嚴重。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嚴重威脅了勞動者的健康安全,因此對于職業病的防范和管理已迫在眉睫。
[1]傅紹周,鄧永芳,王淑玉,等.中山市家具行業職業病危害風險評價[J].職業與健康,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