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茜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
?
重慶地方文化視域下的鄉村旅游的特色化發展
鄧 茜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
通過對重慶地方文化的分析,歸納出重慶游特色的地方文化,以將地方文化與重慶地區的鄉村旅游相結合,為鄉村旅游發展的新途徑提出建議。
地方文化;鄉村旅游
重慶位于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是我國西部最大的山地城市,地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層次感強。流經重慶的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阿蓬江、酉水河等,構造出具有特殊形態的山水城鎮體系。由此,重慶傳統住區多是結合“山地—長江”的環境而建,順應地形,因地制宜地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有機松散,分片集中布局,形成“簇群”的整體模式,形態上體現出靈活多變的特征。[1]
重慶文化歷史悠久,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地區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如巴渝舞、巴渝民歌、川江號子以及凝固了巴渝先民足跡的古鎮,其中以小山峽地區的大昌古鎮為代表。
2.1 碼頭文化
重慶主城長江和嘉陵江兩岸綿延近百公里,并且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于朝天門,是天然港口。有港口就有碼頭,水運便利,重慶的碼頭文化因此逐漸興起。重慶境內河流眾多,航運是重慶交通運輸的重要形式,重慶郊縣靠江河的城鎮碼頭眾多,碼頭文化興盛。主要包括:①長江、嘉陵江上的“水上人家”。早在東漢時期,就有沿江居民“結舫而居”的記載。長江、嘉陵江作為航運的主要水道,江上船只往來興盛,有許多船工以船為家;嘉陵江內水產豐富,許多靠碼頭的江上有大量的漁船,人們以船為家,形成了江上特有的風景。②特色民居——“吊腳樓”。沿江而建的吊腳樓成為了老重慶的特有的風景線,以江為生的人們將家安在了靠江兩岸,他們穿布衣、干力氣活,成為了老重慶最有特色的回憶。③古鎮、碼頭、商業街。伴隨著航運行業的興盛,碼頭商業繁華。小店繁多、商品豐富。人們從清晨忙到晚上,從太陽初升到燈影閃爍,反應出了老重慶特有的繁華。④重慶的著名夜景——“字水霄燈”。“字水霄燈”乃重慶古巴渝十二景之一,因長江、嘉陵江在朝天門會合,形擬古篆字“巴”,故這一帶江水又稱“字水”。每到夜晚華燈綻放,碼頭一帶萬家燈火,江水倒映著燈火,也反映出重慶的夜生活。在這豐富的夜生活中,誕生了重慶特有的美食——火鍋。⑤重慶是典型的山城,坡多坎多,航運的發達、商業的發展都形成了對上貨卸貨、擔貨挑貨的大量需求,由此而產生了一門獨有的職業——棒棒,俗稱“山城棒棒軍”。為了免去人們爬山的勞苦,又興起了一種交通工具——“滑竿”。這些都成為重慶民俗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2 街巷茶館的休閑文化
自古重慶城就有“城門多,寺廟鄉、茶館多”之說。重慶的茶館遍及城鄉、大街小巷,坐茶館吃茶,成為土農工商,男女老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習慣。1947年3月重慶《新民報》記載:“方圓不到9平方公里的半島的城區,就有茶館2659家之多.”[2]重慶的茶文化是重慶地方文化中的特色之一。重慶多山,氣候濕潤,夏季炎熱,在陡峭的山城行走、挑貨需要歇足納涼之處,茶館應運而生。茶館又成為人們天天說地,聯絡感情的重要場所,茶館內的說書先生將風土人情演繹的淋漓盡致。
2.3 紅色革命文化
重慶在歷史上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宋代時期,為了抵抗大規模的外敵入侵,在今合川釣魚城發生了著名的釣魚城之戰,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現存的釣魚城遺址為釣魚城之戰的主戰場。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的特殊地理位置,成為了戰時陪都,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期間,出現了大量的愛國事件和愛國人士,并且留下了大量的遺跡,如馮玉祥故居、郭沫若故居等。解放戰爭時期留下的紅色印記,如白公館、渣滓洞等都已經成為重慶旅游當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張名片。
2.4 少數民族文化
重慶是目前我國唯一轄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轄市。據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重慶市少數民族成分比較多,少數民族人口197.36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4%。其中,土家族和苗族是重慶人口數最多的少數民族。從重慶市的地理分布上來看,石柱、秀山、酉陽、彭水自治縣和黔江區是重慶市少數民族聚居區,習慣成為渝東南民族地區,共有少數民族人口183萬人,占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的92.7%;幅員面積1.69萬平方公里,占全市20.5%。另外,重慶市還有散居少數民族約14.36萬人,占全市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3%。萬州、忠縣、云陽、奉節、巫山、武隆等區縣還轄有14個民族鄉,其他各區縣也都有少數民族群眾居住。[3]
3.1 鄉村旅游的發展形勢演變
作為鄉村旅游的定義,基本上都認同鄉村區別于城市的、根植于鄉村世界的鄉村性(Rurality)是吸引旅游者進行鄉村旅游的基礎。國內外在關于鄉村旅游名稱上提法不一。出現頻率較高的有:農業旅游(Agro-tourism)/農莊旅游(Farm-tourism),觀光農業/農業觀光/休閑農業(Tourism Agriculture);容易混淆的概念有:生態旅游(Eco-tourism),綠色旅游(GreenTourism)。[4]
鄉村旅游形式的發展,經歷了二個階段:
第一種形式為農業(農村)旅游或者農業觀光或者稱為觀光休閑農業旅游。早期的旅游形式是在農村地區、以農業觀光體驗為主要活動項目。
第二種形式為生態旅游或者又稱為綠色旅游。表現在人們大多選擇山清水秀、清凈幽雅之地旅游,體現了從城市回歸自然的這一特征。從中,人們認識到了鄉村旅游所必需的自然環境。同時,也意識到,鄉村旅游中,游客對地方文化的體驗需求。
3.2 重慶鄉村旅游發展進程演變
重慶自1997年直轄以來,旅游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供需兩旺的市場態勢和優越的資源條件為發展鄉村旅游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第一階段:這個階段是重慶鄉村旅游發展的最早時期,其形勢主要是主城周邊地區用農家接待城里游客來參觀農村、農業風光,并用極為普通的豆花飯、老臘肉去招待城市人,即早期的“農家樂”形勢。
第二階段:這個階段,是重慶“農家樂”的進一步發展時期。由于人們對回歸大自然的需求被激發,交通發達以及家庭用車的膨脹,鄉村旅游日漸紅火。為滿足游客娛樂的需求,很多農家開始提供棋牌、歌舞活動和住宿服務,單純的農業觀光旅游也隨之轉向了農業觀光休閑旅游。
第三階段,在這個階段,在“農家樂”的發展態勢下,多種鄉村旅游經營模應運而生,形成了特有的鄉村旅游新景點。如,在已有的景點或景區,興建“觀光果園”或珍稀動物養殖場;興建民俗村等。現在比較有名的,如:永川茶山竹海、潼南油菜花節、墊江牡丹生態旅游區、農業生態觀光園等。[5]
截止2006年統計數據顯示,重慶以農家樂為主的旅游景點有6000個,年實際接待能力1000萬人,實現收入4億元;以養殖場、設施農業、農田旅游為主的農業旅游景點255個,實際接待12.5萬人,實現收入625萬元。[6]
第一,地貌特征下的農業觀光旅游。重慶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壤薄、巖石厚重、農業觀光在近幾年有長足的發展,先后打造出了潼南菜花節、桃花節、梨花節、牡丹花節、草莓節等節日。后來的新興農業觀光項目,如大木花谷,金佛山杜鵑花等,都體現了特有的地域風光。在這樣的基礎上,在鄉村多山,喀斯特地貌特征明顯且有良好的農業發展地區,可以退出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形態的農業旅游項目。
第二,傳統碼頭文化背景下的鄉村休閑旅游。重慶歷史上是有名的航運水道,包括主流長江以及主要支流嘉陵江為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有大大小小的碼頭,如朝天門碼頭、儲奇門碼頭、臨江門碼頭、千廝門碼頭、金紫門碼頭等老城碼頭,最有名的為重慶朝天門碼頭。現主城碼頭保留下來的鏈接長江航運和嘉陵江沿岸地區最有名的碼頭當屬瓷器口。嘉陵江沿岸有許多老碼頭,嘉陵江支流上碼頭眾多,這些碼頭中,有的靠著古鎮、渡口,周邊多鄉村,生態環境良好,可以充分加以利用。
第三,少數民族地區的風情旅游。重慶有多個少數民族,主要是以土家族、苗族為代表。主要聚居在重慶黔江、酉陽、彭水等地區。在這些區域,現開發的旅游產品主要是以觀光和體育項目為主的,如烏江畫廊、阿依河漂流、武隆地區、阿蓬江等。在許多區域,老村、老寨保留完好,可以作為民俗旅游的開發資源之一。
第四,紅色革命文化背景下的鄉村體驗式旅游。重慶地區最有名的紅色旅游景區包括:歌樂山(渣滓洞、白公館、革命烈士紀念館等)、紅巖村,宋慶齡故居、馮玉祥故居等。其中,歌樂山的名聲是最為響亮的。歌樂山的鄉村旅游是發展比較早的,在主城也知名度也比較高。近年來,由于多種鄉村旅游經營模式的興起,也給歌樂山旅游的發展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黎慧華.重慶山地居住區地域性景觀研究[D].西南大學,2007.6
[2]佚名.重慶的茶館文化[J].國學,2013.11
[3]重慶市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情況http://www.seac.gov.cn/art/2013/4/16/art_6568_181684.html,2013-04-16
[4]周艷麗.區域文化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5
[5]曹揚.重慶市農業旅游開發研究[D].西安南大學,2006.6
[6]重慶市農辦.重慶旅游農業調查報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