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娜娜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發展路徑
程娜娜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逐漸進入新常態,對公共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提高。公共管理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對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目前新形態下我國公共管理工作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因此需要針對這些具體問題,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從根本上解決公共管理新常態下出現的問題,從而不斷提升公共管理的工作水平。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發展路徑。
新常態下;公共管理;發展路徑
新常態強調的是“新”,是對以往模式的變革,并在變革的基礎上再次形成穩定的狀態。新常態最早出現于經濟學領域中。2010年,美國人比爾·格羅斯和穆罕穆德·埃爾埃利安使用“新常態”來描述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世界經濟狀態。在我國,“新常態”最初也是用來描述經濟狀態的,經濟學家林毅夫就曾用新常態來描述國際經濟狀態。最早運用新常態來描述我國經濟的學者是黃益平,其在2012年對我國新常態進行了深入解讀,指出其具體內容包括低水平的經濟增長狀況、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更能夠體現社會公平的分配方式、經濟結構相對平衡、市場經濟競爭更為激烈等。
2014年5月,習近平同志首次提出“新常態”一詞,從此這一詞開始頻繁出現在我國政府的言論中。習近平同志對新常態的有關內容多次增補,使得其日趨完善。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專門就經濟新常態進行了全面闡述,指出其正處于九大發展變化中。這也標志著我國有關新常態的內涵特征得以完善。
2.1 公共管理治理能力薄弱
新常態下,治理能力薄弱是公共管理工作在實施的工程中的主要問題。具體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公共管理在滿足民主化管理需求上存在不足。比如,公共管理部門在開展工作中,缺乏完善的治理體系,導致公共管理工作靈活性較差。第二,公共分配機制缺乏公平性,一方面造成公共管理人員對工作缺乏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影響公共管理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無法實現個人價值。
2.2 公共管理技術單一
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工作對數字化治理技術、應急管理技術和智慧政務技術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部分公共管理人員在進行公共管理工作時技術單一,且沒有意識到現代化公共管理技術的重要性,沒有加強學習和提升自我職業能力,從而導致公共管理水平低下。因此,重視提高公共管理人員的個人素質,引進新型的現代化公共管理技術是提升整體公共管理水平的關鍵。
2.3 公共管理個體人員缺乏自覺性
由于我國的公共管理文化組織發展狀況不佳,從而導致公共管理人員的道德意識薄弱,在開展公共管理工作時缺乏自覺意識,很多公共管理工作人員工作態度消極,從而影響了公共管理工作的整體水平。因而,想要改善這種現象,還要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加強組織文化和價值體系的培訓。
3.1 提升公共管理治理能力
在新常態的背景下,公共管理部門要調整自身的治理結構,改變治理方式,以此來推動治理工作的創新與發展。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礎上,定期對公共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提高公共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意識,從而提升公共管理效率。
3.2 重視公共管理技術的革新
針對公共管理技術單一的情況,還要加強技術創新,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個體人員的思維能力。擯棄傳統的公共管理觀念,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其他新興技術,開展公共管理工作,提升公共管理的整體水平。
3.3 加強現代公共管理技術手段的創新
現代化的公共管理需要現代的公共管理技術,現代公共管理技術推動社會治理體系、治理能力邁向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所以現代公共管理技術的引入,能夠改革政府內部僵化的管理思想與管理模式,能夠協調各個公共管理部門間的工作任務,最終使公共管理的效率得到大大提升。現代公共管理技術創新,同時也將很大程度上帶動我國的經濟增長,當前我國經濟已經由年均10%的增長態勢下降為7%左右的增長態勢,我國的經濟正式步入平穩低速的又好又快發展狀態,全球一體化的經濟局勢下,全球的資源與生產要素間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這就帶來全球生產資料成本的下降。與此同時全球企業的競爭形勢也逐漸形成,各個國家在經濟的競爭中都在逐漸淘汰落后的經濟結構與生產方式,同時也在加快產業技術革新和管理手段創新的步伐,最終經濟的發展也就促進現代公共管理技術的更新與創新。目前的公共管理是將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等高新科技聯合起來的管理,高新科技的加入不僅能夠使公共部門的工作效率大大增強,也會政府內部推動管理模式的改革創新。
3.4 重塑公共管理核心倫理價值體系
目前公共領域所遵從的價值觀與傳統價值理念相違背,對金錢、權利的盲目崇拜使得社會總體的公共價值產生缺失。政府工作人員對公眾需求的視而不見、對公共利益的侵犯與踐踏,使得社會民眾與政府主體間產生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公共管理需要構建憲法高于一切的公共管理倫理制度,通過大力宣傳與嚴格實施相結合的方式,將法律的價值導向傳輸到民政的意識形態層面中。同時也要大力建設政府工作人員的公仆意識、服務意識,培育人民群眾的公德意識與公德心,促進全社會的道德文化與法治文化意識的提高。通過開展倫理道德的宣講、道德榜樣示范活動,在全社會范圍內重構良性的價值秩序和,形成以德治國的群眾基礎與價值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所遵從的憲法與法制,需要成為公共管理的核心倫理價值體系。
總之,在新常態下,積極帶動社會各行業的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我國的公共管理也隨之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如何對待新常態下的嚴峻挑戰,是一個值得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門深思的話題,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1]郭韜.新常態下我國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問題研究[D].重慶大學,2015.
[2]劉濱.“新常態”視閾下創新社會治理研究[J].黨史博采(理論), 2015(09)
[3]劉仲清.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的桎梏與出路探索[J].商,2015,3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