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明
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
我國海洋污染問題、防治現狀及對策建議
李政明
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
保護海洋環境就是保護海洋資源,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當我們擁有天藍地綠水清的環境時,海洋才能為我們提供所需物質資源。假如犧牲了環境來獲取資源,經濟發展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末。在海洋的開發利用中,要權衡好保保護和開發之間的關系,加強保護,合理開發。海洋的開發利用過程中要做到從全局出發,不但能使海洋開發事業全面發展,同時環境又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統一。鑒于此,本文主要針對我國海洋污染問題、防治現狀及對策建議來進行分析與闡述。
海洋污染;問題;防治
1.1 工業生產排污嚴重
由于現代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部分工廠會把大量未經處理或處理不充分的工業廢渣、廢水及其有毒化學品排放到海洋,最后在海洋中沉積,造成水域嚴重污染。特別是對海水本身帶來巨大危害的放射性廢物、砷化物等危廢封存起來后也被投入到海洋里。海洋生物攝入了工業廢料中的重金屬后,這些富集重金屬的海產品進入市場后會對人們的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
1.2 城市垃圾排放越來越嚴重
一般固體廢物的大量堆積不僅對環境造成影響,同時還造成大量寶貴土地資源被占用浪費。有官方統計顯示,全球每一年制造的各類固體廢棄物大約為上百億噸,即使其1%進入海洋,也有上億噸之巨。現在我國大部分城市都面臨著垃圾污染的嚴峻形勢,只有很少的地區經過治理后有一定收效。
1.3 海洋船舶油類污染
我國船舶油類污染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船舶溢油事件的不斷出現。關于海上船舶溢油事故的產生一般有兩大原因,即船員的操作失誤或故意引發的操作性溢油事故和發生海損事故引發的事故性溢油。1997年5月22日,“浙普漁油31號”在老鐵山水域附近發生碰撞事故引起沉沒,潤滑油從船艙破裂處溢出,經調查達到了將近500t,國家海事局花費約300萬元來處理溢油。由于此船為個人性經營,出現溢油事故后,沒有能力賠償相關資金,所以300萬元巨額費用至今仍沒有賠償。
2.1 粗放的海洋管理及監測模式
由于我國涉海管理部門多,職能交叉、條塊分割、協調不足,影響了治理效果。與此同時,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能力不足。盡管近幾年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總體上仍處于為監測而監測、為評價而評價的層面,監測站點布設、時間頻率設置、要素篩選均無法滿足監測工作基礎性、連續性、長期性要求。
2.2 海洋環境保護的法規標準體系不完善,且綜合執法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的海洋環境法律主要以2015年新修訂實施的《環境保護法》為基礎,并包括《海洋環境保護法》《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等一系列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標準,立法執法均亟待加強。一是海洋污染危害具有長期性,而我國現行法律中對海洋污染的行為處罰是一次性的,且處罰額度過低。二是行政條例和地方法規相對滯后,缺乏實施細則。三是重點海域可考慮單獨立法。四是分散型的部門管理和執法體制存在嚴重弊端,執法隊伍不統一、效率不高。
2.3 海洋生態補償機制需加強
目前,我國沒有專門針對海洋生態補償機制的法律法規,《海洋環境保護法》中也沒有對生態損害賠償做出明確規定。在生態損害的評估上,沒有建立科學完整的評估體系,沒有專門的權威機構可以進行評估鑒定,缺乏統一的指標體系和測算方法。
3.1 完善海洋環境保護戰略與規劃
借鑒發達國家海洋環境治理模式與經驗,修訂《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科學制定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戰略,明確工作目標、基本原則及路線圖,規劃不同海域功能定位,劃定生態紅線。
3.2 加強海洋環境保護的法治建設
建議在憲法中加入海洋環境權的宣示性條款。針對某些立法空白進行適當補充和修改。修訂《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條件成熟時,制定更高效力級次的防治陸源污染的單行法律。促進重點海域、沿海各省立法,加大海洋環境執法和懲罰力度,威懾行為人嚴格按照海洋環境標準進行操作。
3.3 建立健全海洋綜合管理體制
借鑒美國的“州際協定”,建立以“行政協議”為基礎的跨行政區域海洋污染治理行政協作機制。對于跨區域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由有關沿海地方的人民政府協商解決,協調未能解決的,由上級人民政府做出決定。跨部門的非重大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由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協調,協調未能解決的,由同級人民政府做出決定。有效實施排海污染物濃度控制和總量控制的雙重控制制度。
3.4 加強海洋環境監測
減少部門間的重疊和不必要的重復性監測,加強部門間的協作,使海洋環境質量監測真正實現系統化、整體化。加強科研與監測的有機結合,注重科研成果在海洋監測實際工作中的推廣應用,提高監測質量水平。增加經費投入,改進海洋監測的技術裝備,使海洋環境監測技術裝備現代化。在國家財力允許的范圍內,適當調整監測站位和頻率,提高海洋監測的時效性。加強海洋生物監測,尤其是致病菌和病毒的監測,促進海洋生物監測技術的發展。
3.5 推進海洋環保技術進步
借鑒國際海洋垃圾資源化處理的先進經驗,提高資源轉化能力。引進先進地區或國家的海洋環境生態修復技術,例如,建設人工魚礁,為海洋生物建設繁殖場所、棲息場所,建設海底森林等;對不可燃燒垃圾和燃燒后的垃圾灰燼可考慮進行填埋填海處理;定期檢查船舶的安全隱患問題,并督促船舶進行定期保養,積極防治石油污染。
總之,海洋是我國重要的資源,也是影響氣候發展變化的重要因素,我國海洋環境不容樂觀,海洋污染亟需重視。據估算,全球每年因海洋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30億美元。我國擁有1.8萬千米的海岸線和約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面積。盡管當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海域仍存在水環境質量差的問題,局部海域污染嚴重。因此,本文的研究十分的有意義。
[1]陳雪堂.我國海洋環境污染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4.
[2]王冉雨.我國海洋污染損害司法鑒定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