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龍
創新發展的價值哲學底蘊
唐志龍
從價值哲學底蘊深入研究創新發展,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在價值目標上,創新發展緊緊圍繞中國夢的實現而提出和展開。二是在價值主體上,創新發展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使其與歷史主體、實踐主體、認識主體、社會主體達到五位一體內在統一,體現了黨的根本宗旨,拓展了唯物史觀基本原理。三是在價值力量上,創新發展從三個層面有效推進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穩步向前,包括積極凝聚正能量,開鑿發展根本動力;核心引領新理念,為全局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不斷做大“蛋糕”,拓展發展直接動力。
創新發展 價值目標 價值主體 價值力量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當代中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都發生了許多新變化,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必須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就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分析發展趨勢基礎上形成的,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五大新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居于首要地位,具有突出功能。從價值哲學底蘊深入研究創新發展的時代訴求,對于認真貫徹落實五大新發展理念,奮力完成“十三五”規劃,十分必要。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創新”二字多達27次出現,可算當仁不讓的關鍵詞。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①《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人民日報》2015年10月30日。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一詞被提到59次,幾乎等于前兩年報告被提次數之和;“創業”被提到22次,比2015年增加了9次,創新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價值目標來說,創新發展緊緊圍繞著中國夢的實現而提出和展開。
90多年來,我們黨總在不同歷史時期,按照人民意愿與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價值目標,團結帶領人民為之奮斗。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習近平明確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命題,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和廣泛熱議。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與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具體要求:“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①《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人民日報》2015年10月30日。中國夢對這些階段性目標任務進行統攝提升、概括總結,作出了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群眾易于接受的形象化表達。習近平指出:“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頁。中國夢確立了鼓舞人心的價值目標,昭示了黨和國家的美好前景,為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新內涵,體現了我們黨的責任擔當與使命追求,是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引領中國走向未來與激勵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旗幟。
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任務,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啃硬骨頭、涉險灘。當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經濟環境盡管比較復雜,但機遇和挑戰相互交織,基本態勢總體對我國有利,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當然,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大,發展中我們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呈現出諸多矛盾相互疊加的情景,特別是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結構調整節點、動力轉換節點,困難和挑戰同時存在,調結構、轉方式、促創新任務十分艱巨。這是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必然出現的一種嶄新狀態,體現著一種內在必然性。經驗闡明,一旦“后發優勢”、“比較優勢”等紅利用盡,一國進入更成熟的發展階段,創新能力不強就會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瓶頸。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欲達此目的,急需創新發展理念的科學引領。
歷史表明,創新發展理念是任何國家與民族前進發展之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這種理念指引的各種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是促進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走在世界前列的創造發明與發現,是一個國家、民族強大和先進的表現。16世紀以來幾百年的創新活躍期中,人類在科技方面取得的創新成果超過了以往幾千年之總和。尤其是18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幾次重大科技革命,及時帶動了相應的產業革命——機械化、電力化、自動化、信息化……每一次科技創新與產業革命,都深刻改變著世界。縱觀我國歷史,中華民族勤勞智慧,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創新成果凸顯出強大創造能力與創新活力,也使自己的燦爛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長期處于領先地位,發揮著重要的輻射與引領作用。但近代以來受各種因素綜合影響,我國逐漸落后起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錯失了多次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直接導致社會停滯不前。今天,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13億中國人實現絢麗的夢想,急需在傳承歷史中不斷創新。習近平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9頁。他進一步強調:“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④習近平:《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人民日報》2016年5月31日。創新才有生機,創新發展才是中國夢實現的必由之路。
實踐證明,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的不斷創新,國際競爭新優勢也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當代世界,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抓住機遇,時不我待。我國經濟總量雖已躍居世界第二,但創新能力不強,成了制約經濟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已成為進一步發展的迫切要求。俄羅斯《獨立報》刊登俄儲蓄銀行駐華代表謝爾蓋·齊普拉科夫的文章認為,中國領導層已意識到,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是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的主要體現,中國在國際上所處地位、當前制度的未來都取決于如何克服這一差距。鑒此,習近平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①習近平:《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人民日報》2016年5月31日。目前進入新常態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自覺將創新發展作為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習近平進一步闡明:“把創新擺在第一位,是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對我國這么大體量的經濟體來講,如果動力問題解決不好,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兩個翻番’是難以做到的。當然,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都有利于增強發展動力,但核心在創新。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②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月19日。
令人欣慰的是,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圍繞“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明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戰略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目標。與此同時習近平進一步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這是我們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出發點。”③習近平:《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人民日報》2016年5月31日。顯然,創新發展理念是方向、是鑰匙。堅持創新發展,才能因應人民利益實現與國際環境互動優化的時代訴求,順應人民群眾獲得直接而現實福祉的熱切期盼,也才能為“兩個一百年”價值目標的實現鋪平道路。
創新發展推動中國夢的實現,其科學的價值取向直接聯結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立黨宗旨。習近平多次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頁。這種科學的價值取向進一步彰顯著明確的價值主體,即創新發展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動搖,“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頁。。
主體理念,從根本上講是個哲學范疇,主要從人的能動性來體現。同時,主體是在“主體—客體”關系中被表征出來,二者相互聯結,各以對方為自身存在的前提。這個意義上的主體表征著“能動—受動”結構,凸顯出能動活動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關性、對象性及相互作用。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所以,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頁。馬克思主義克服與揚棄了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片面性,提出了實踐這個聯系主客體的基礎性中介,闡明實踐是人的對象性活動,而人是一種實踐的存在。在實踐活動中,人把自身之外的一切存在都變成自己的活動對象,變成了自己的客體,同時也使自己成為主體。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在以實踐為中介的辯證統一中,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與實踐范疇,突出了人的主體地位,揭示了人是實際活動與實踐創造的現實主體。由此出發,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和認識的主體,也是創造世界動力的歷史主體。概言之,人民群眾是實踐、認識、歷史、社會主體的辯證聯結。
不僅如此,從價值哲學方面看,人民群眾還應成為獲得生存與發展利益的價值主體。價值是標志客體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范疇,指客體對主體的具體效益、效果與影響。價值主體即指在價值關系中的實際獲利者。唯物史觀揭示,利益特別是物質經濟利益,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原動力。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頁。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一貫自覺堅持與創造性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利益原則,不但承認個人利益,還將其實現程度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習近平強調:“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地向前走。”③《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5頁。當然,人民利益范圍廣泛,主要包括“根本利益”與“具體利益”兩個方面,它們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共同促進著人民利益的整體實現。在政黨與人民群眾價值關系中,以誰為價值主體,是自己還是人民群眾,決定了價值觀性質。把自己作為價值主體,把人民作為客體,建黨目的是為自己及少數人謀利益,屬于剝削階級價值觀;相反,以人民為價值主體,將自己作為客體,建黨目的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則屬于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反復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④《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頁。,把價值主體牢牢定位于人民主體上,使其同歷史主體、實踐主體、認識主體、社會主體達到五位一體的內在統一。我們黨總是要求全體黨員和干部,自覺以人民群眾利益、實踐和要求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及評價標準,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與歸宿。習近平強調:“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堅持黨的一切工作體現人民的意志、利益和要求,這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⑤習近平:《在省部級干部專題研討班結業式上講話》,《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7月25日。這也為創新發展價值主體自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基于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立場,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首次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議》在回顧總結“十二五”期間黨和政府緊扣增進民生福祉、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的基礎上,再次明確指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必須遵循六個原則,首要則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強調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根本目的。“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基本理念,就在于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習近平多次闡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頁。因此在社會治理層面,要做到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在精神層面要做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等等。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拓展了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同時,十八屆五中全會還為創新發展明確提出了七個具體著力點,即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繪出了未來五年實施創新發展的路線圖,凸顯了創新發展正確的價值主體定位,明確要求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016年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補齊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①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人民日報》2016年3月17日。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擔當的歷史責任。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領域,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價值主體上,必須牢牢把握人民群眾是創新發展的利益獲得者,我們應自覺當好價值客體,努力為人民群眾謀福祉,一定不能主、客易位,堅決杜絕過去有些干部把為人民服務僅僅掛在嘴上、處心積慮為自己撈取利益成為價值主體的犯罪現象發生。價值追求上,必須自覺把適應人民群眾的期待作為根本工作指向和最高價值追求,加強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溝通與協商,緊緊依靠群眾,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順利完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共同努力。價值實踐上,必須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進一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尤其對于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習近平代表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包括“要深學篤用”、“要三嚴三實”、“要踐行群眾路線”、“要用好辯證法”、“要創新手段”、“要站穩核心立場”、“要守住底線”、“要兩學一做”以及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為官不為等不良風氣。習近平強調:“要全面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各行業各方面的勞動者、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干部創造發揮作用的舞臺和環境。”②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月19日。進一步彰顯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時代訴求。
創新發展緊緊鎖定中國夢實現的價值目標,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主體,必定激發偉大的價值力量。具體來說,創新發展可從根本動力、強大動力、直接動力這三個系統層面,凝聚創新正能量,推動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增強實體經濟的整體素質及競爭力,在不斷做大并分好“蛋糕”中進一步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加有效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穩步向前。
積極凝聚正能量,開鑿發展根本動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把握人民群眾是創新發展的價值主體,必定大大激發起大家的創新熱情,凝聚起繼續推進創新發展的正能量,也必定從根本層面真正解決經濟社會順利發展的動力問題。實踐表明,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努力造福人民,同時又自覺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謀創新、促發展,切實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創造精神。這里體現了目的與方法的內在統一,昭示著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也在人民,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戰爭年代如此,改革開放如此,新的歷史條件下也是如此。我們黨一貫強調增強“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居首。生機勃勃的創造力,就蘊藏于千百萬實踐著的人民群眾之中。只有把真心實意依靠人民作為深厚的力量源泉,才能使我們所從事的各項工作不斷奪取新勝利,獲得新成就,作出新貢獻。習近平多次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頁。他同時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頁。表征著我們黨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的一脈相承性,也映照出我們黨恪守唯物史觀立場的政治自覺與理論自覺,凸顯了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在現實中的具體展開。當前我們要建設創新型國家,依靠創新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要堅決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破除迷信自我、孤家寡人之念,善于從群眾實踐中總結新鮮經驗,制訂符合人民利益與客觀實際的方針、政策,自覺使各項工作獲得根本力量支撐,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破浪前行,穩步推進。
核心引領新理念,為全局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創新發展,注重的是更高質量、更高效益。堅持創新發展,將使全國各地區的發展更加均衡、更加環保、更加優化、更加包容。也就是說,盡管五大新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備內在聯系的有機集合體;但創新發展對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四個新理念,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從核心層面引領它們整體生根落實,也為當代中國全局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這是由于,五大新發展理念都是針對我國現階段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貫穿著鮮明的問題導向。具體來說,協調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中公平正義問題,而創新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創新發展宛如一條紅線,貫穿其余四大新發展理念之中。顯而易見,創新發展之所以列在新發展理念第一位并處核心地位,即因它是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關鍵點。因此,把握新發展理念,首先要深刻認識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注重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使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最近,政治局領導同志頻繁深入到各地區各部門視察工作和開展調查研究,一致反復強調:創新居于新發展理念之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必須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要依靠創新,不斷增加創新含量,把我國產業提升到中高端;要強化創新引領作用,為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等。習近平多次要求:“發揮歷史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清醒認識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和不變,永遠要有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銳意進取,大膽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現實生活中和群眾思想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頁。2016年6月3日,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在參觀“十二五”期間國家科技創新成就展時再次強調,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響應黨中央號召,堅定信心,堅忍不拔,堅持不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繼續在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建功立業,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顯然,堅持創新發展,直接推動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雙向提升,也衍生出新發展理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
不斷做大“蛋糕”,拓展發展直接動力。以人民為價值主體,必須讓全國各族人民都毫無例外地共享創新發展的豐碩成果,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舉全民之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顯然,實踐中只有認真貫徹落實以創新發展為核心理念的新發展理念,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更為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財富,不斷把“蛋糕”做大。當然,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制定相應的政策與措施,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切實分好,努力縮小貧富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讓各族人民都有更多獲得感,激發出強烈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正能量,進一步拓展經濟社會繼續發展的直接動力。尤為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創新發展對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為提升實體經濟整體素質與競爭力也直接提供著現實動力。透過國家統計局所公布的2015年中國經濟數據,從國內生產總值6.9%的增長,到服務業稅收占比達到54.8%,可以看到創新發展效果初顯。人們普遍關注著中關村的創業咖啡館,關注著股票市場的紅綠漲跌,關注著中國高鐵、核電大步“走出去”,關注著“一帶一路”順利進行,關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抓手……在這些宏觀經濟數據、微觀經濟場景背后,我國正以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理念,引領這艘大航船、主導這盤大棋局,迎來了全民創新新時代,成為新常態經濟的必然選擇。作為當代中國發展的新引擎,創新帶來的深刻革命不斷加深,許多行業和領域正在或即將發生“化學反應”。從正在形成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良好態勢,到“互聯網+”釋放的“風口效應”,再到《中國制造2025》展示的嶄新氣象,使我們看到了創新發展對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對經濟社會發展驅動所帶來的美好圖景。
還應注重的是,創新并非孤立,發展不能靜止,是一個巨大的動態系統工程。創新發展涵蓋了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全方位性,必須努力拓展現實路徑。這需要切實筑牢創新發展的思想根基,堅定不移地繼續解放思想,提升創新思維能力,堅持“敢想”與“求實”的科學統一,真正形成蔚然成風的創新環境;要大力弘揚創新精神,認清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積極搞好創新人才的培養、引進、保留、使用工作培育,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使各類創新人才與人民群眾有機結合起來,組成強大的創新大軍,為我國的創新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和力量保證;要不斷深化創新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注重發揮國家主導作用,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創新的氛圍、政策與體制,為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與制度平臺,切實匯聚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磅礴力量;要創新手段,善于發揮改革的推動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特別要高度重視建設創新文化,提升實現創新的精神力量,將創新作為國民的基本職責,作為科技人員的人生追求和工作樂趣,把創新能力作為判斷人力資本價值的衡量尺度,等等。我們相信,在良好環境、條件有機匹配及內在統一中,創新發展的價值力量必定彰顯為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正能量。
The Value Philosophy Foundation of Innovative Developm ent
Tang Zhilong(Shanghai Branch,Nanjing Politics College of Chin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Shanghai,China)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udy from the value philosophy perspective.The first aspect is the value goal,innovative development is proposed arou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The second is the value subject,innovative development is people-centered and reflects the tene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he third is the value strength,innovative development promotes the socialism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novative Development;Value Goal;Value Subject;Value Strength
10.19468/j.cnki.2096-1987.2016.04.004
唐志龍,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教授,中國價值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價值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