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需要尊重歷史
抗日神劇中經常會冒出中國士兵手持湯姆式沖鋒槍、特戰隊員穿戴著現代軍人才擁有的個人裝備殺敵無數、勇冠三軍的形象;一梭子只有30發子彈的輕機槍,可以超常發揮,長時間掃射但子彈總也打不完;甚至在畫面中日本的輕型坦克變成了新中國59式;每支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中,都有若干美女閃現,而且往往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稍具歷史常識的觀眾,觀看這樣的電視劇,總有被愚弄的感覺。文藝創作,電視劇制作,為了創作和劇情的需要,添加一些想象的成分,無可厚非,但想象沒了邊際、虛構成分與真實歷史嚴重不符,甚至相差十萬八千里,那就值得商榷了。包括電視劇創作在內的文藝創作,如若選擇了歷史題材,還是需要充分尊重歷史的本來面目的。
虛構和戲說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就是一例。小說《三國演義》中,關于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關羽溫酒斬華雄、劉關張三英戰呂布、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諸葛亮火燒博望坡、諸葛亮草船借箭等故事,有的在真實的歷史中是不存在的,有的則是別人所為安在了他們頭上。譬如:草船借箭,正史記載為東吳周瑜所為,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換成了諸葛亮。可一般的百姓,確是對此深信不疑。這一方面是由于深奧的史書,尋常百姓不可能去深入研讀;另一方面,則由于《三國演義》自元末明初創作出來,600多年間始終在民間流傳不衰。其結果就是人們將“演義”當做了真實的歷史。即使是關羽、張飛使用的兵器——青龍偃月刀和丈八蛇矛,經史家分析,也純屬虛構。然而這些虛構的歷史,卻成就了關羽、張飛等人的“高富帥”形象。關羽最終還成為中國的“武圣人”,成為關圣大帝,成為佛教寺院中的護法伽藍。
虛構歷史,即使是在文學作品中虛構歷史,在電視劇中“戲說”歷史,創作者可能認為這不過是娛樂的需要,與嚴肅的史書不可同日而語,其實確有混淆視聽的流弊。 自古至今,中國的尋常百姓對歷史的了解,很多時候不是通過史書,而是通過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評書、戲劇乃至電影、電視劇。隋唐演義、三國演義、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等等,連同這些文學作品中的“歷史人物”,通過各類民間說唱藝術,構成底層百姓特別是“文盲”族內心中的“歷史”。一說起三國歷史,百姓自然認為劉備是仁厚領袖的代表,關羽是忠勇義士的象征,諸葛亮是智慧大師的不二人選;相反地,曹操則被認為是奸佞之臣的典型。然而翻開正統的史書,會發現這些臉譜化的人物,其自身特征并不完全與真實的歷史相吻合。歷史與文藝的密切關聯,換句話說,文藝對傳播歷史的這種特殊重要作用,使得文藝創作者“觸史”,自然就背負上還原歷史、活化歷史、尊重歷史的神圣職責。如若文學作品的創作者,抑或是評書、戲劇、電影、電視劇,摻雜了過多的有違歷史本來面目的“因素”,那么,這無異于對歷史的褻瀆和篡改,無異于對史學嚴肅性的挑戰。譬如: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時,一不留神將自己“崇劉貶曹”的個人好惡融入了筆下,人為改寫了歷史,其結果是在數百年間誤導了數不勝數的普通讀者,干擾了一般讀者和聽眾對真實歷史的準確把握。其流弊至今未泯。
“觸史”要慎重。而今,抗戰題材電視劇熱播不衰。抗戰題材電視劇,對激發當代受眾的愛國主義情懷,是具有巨大幫助的。其正面意義顯而易見。但“觸史”電視劇的創作者應當始終秉承尊重歷史的態度,通過藝術手段,盡量去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歷史風貌、歷史細節……這樣做了,不僅僅是增加歷史題材電視劇的真實性,更重要的,則是向廣大受眾普及了真實的歷史知識。讓受眾在審美愉悅之余,了解到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真實的歷史國情。
吳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