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靈麗
西華師范大學
建國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
姚靈麗
西華師范大學
建國6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以改革開放為節點可分兩個階段,改革開放之前一直是在曲折中前進,改革開放后則迅猛發展。在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成就,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建國;經濟;成就
建國60多年的歷史大體可以分為改革開放之前和改革開放之后兩個階段。改革開放之前,雖然我們選擇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發生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嚴重錯誤,致使經濟建設遭到嚴重挫折,但總體還是向前的。實行改革開放后,將計劃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景象。經過多年的發展,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對我國今后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
(一)改革開放前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從經濟發展方式上看,呈現一種粗放型,內向型,高投入,高消耗,低消費的特點。由于建國初期,中國處于一窮二白的狀態,技術和管理極為落后,勞動力素質也不高,難以采用科技進步和先進管理的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加之優先發展重工業,趕英超美,必須加快速度,只能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來增加產量。從經濟成分上看,中國經歷了五種經濟成分并存和否定一切私有制的過程。在建國初期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我國實行的是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方針。由于國際國內環境形勢險惡,因此,“在這一時期,我黨正確地堅持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政策綱領,在所有制問題上,實行的是徹底消滅封建地主經濟、官僚資本和買辦資本,而社會主義性質的國有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和個體私有經濟等五種經濟成分則同時并存、共同發展的方針。”從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后,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也由建國初期的“領導作用”上升為“主導作用” ,公有制經濟也占據了絕對的優勢,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受到限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下降。1958年“大躍進”及以后一段時期,不斷增加公有化的純度和程度,盡可能地消滅個體、私營經濟,力圖建立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最終導致物質供應匱乏,甚至國民經濟停滯不前。
(二)改革開放后
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步由計劃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以公有經濟為主體,個體、私營經濟作補充的經濟政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黨首先端正了對個體經濟的政策,然后才逐步明確了對私營經濟的政策。以1997年黨的“十五大”的召開為起點,中國開始實行各種經濟成分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新政策,明確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逐漸從“增長”走向了“發展”,在追求數量增加的同時更加注重質量的改善,在追求速度的同時更加注重效益的提高,在保持要素投入增加的同時不斷強調技術進步的作用,逐步由以粗放型、內向型、內需推動型為主轉向外向型、趨向集約型和外需拉動型,這些轉變帶來了中國經濟前所未有、震驚世界的巨大發展,人民生活也有了從未有過的極大改善。但是,以粗放型經濟為主還沒有從根本上轉變為集約型為主,除了追求高速度、數量擴張、外延擴大、高積累、高投資、高消耗、低消費之外,還產生了外貿依存度過高、國內消費需求不足且難以擴大、資源短缺加劇、環境壓力加大等新問題。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
我國于上個世紀 90 年代初期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經過努力,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并在完善過程中,資源配置由原來的行政分配逐步過渡到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1978年到1984年,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階段。這是改革的最初思路,由于沒有搞清楚社會主義經濟的性質,批評商品經濟的觀點較多,將對商品經濟的批判上升到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十二大就沒有提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第二個階段就是從1984年到1988年,確立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階段。這是改革的重大突破階段,明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第三個階段大致從1989年到1992年,正式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到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大致經歷了14年時間。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談到,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兩者都是手段。
(二)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從建國初到70年代末,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可謂曲曲折折。雖然經歷了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中蘇關系破裂、文化大革命等諸多磨難和挫折,但經濟發展趨勢總體上是向上的。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年,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是在經受諸多挫折和大起大落中實現的,那么,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特點就是快速、平穩。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綜合國力大大提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民經濟增長迅猛。二是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物價水平總體穩定,是全世界物價相對穩定的少數國家之一。三是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改變了短缺經濟狀態,絕大多數商品都處于供大于求和供求平衡狀態。即便在2008 年遭遇了冰凍災害、大地震,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國際金融危機,我國的經濟盡管受到極大沖擊,但仍然取得了9%的增長速度,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
[1]趙振華.建國60年來我國經濟建設的成就[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09,04
[2]衛興華.從商品經濟到市場經濟探索與認識的曲折歷程——建國60年來一個重要經濟學問題討論與發展的歷史軌跡[J].新視野,2009,05 [3]楊小軍.建國六十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演變及其基本經驗[J].貴州社會科學,2009,10
[4]葉琪.建國60年來我國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成就及展望[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0
姚靈麗(1993-),女,漢族,山西臨汾人,西華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