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夢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淺談美術作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張詩夢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在很多人眼中,美術作品和社會經濟是倆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藝術領域的名詞,代表著高雅精神世界與優秀人文情操。另一個則是經濟領域的名詞,反映出社會的財富積累程度與生產力解放進程。然而當我們縱觀美術史,無論中方或西方我們都會發現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美術作品背后都有著其社會經濟的影子。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十分鮮明的提出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觀點,換句話說美術作品是藝術的集中體現,而藝術作為一種人類世界中上層建筑的一種歸根到底是特殊社會經濟基礎的產物,因此美術作品必定與社會經濟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美術作品社會經濟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1.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是美術作品發展的動力和基礎
在馬克思“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理論我們看出,上層建筑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動力就是社會的經濟發展,美術作品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因此美術作品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動力也是社會的經濟發展。例如正是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的迅速發展,才造成了法國美術的繁榮,這一時期的美術運動一個接一個,以至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流派-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并留下了豐富的美術作品。如古典主義大師大衛的作品《馬拉之死》。偉大的“農民畫家”米勒的作品《拾穗者》。現實主義風景大師柯羅的作品《春天樹下的小道》。再如我國偉大的盛唐時期,從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三百年的歲月中,由于國力雄厚,社會發達,對外貿易頻繁,經濟實力在世界都頗有影響力。在這種背景下龍門石窟與敦煌的莫高窟相繼建成,雕刻技術達到世界頂級工藝。金屬、陶瓷、紡織舉世聞名、精美絕倫,唐三彩如今仍然深受藏友熱愛。在建筑方面都城、佛寺、道觀在洛陽城中林立,建造工藝也達到了前所未有之成就。還有各種繪畫大師如閻立本,張宣,董伯仁層出不窮。唐朝繪畫不僅名家輩出,而且在題材內容、作畫技法方面都有很大進步。初唐繪畫,以宗教佛像和貴族人物畫為主。名家有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等,現存的《太宗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圖》就是閻立本的杰作。盛唐以后,隨著庶族地主經濟的發展,題材大大開闊,畫法也有新的創造,人物畫開始以世俗生活為內容,山水畫也日益興盛起來。最有成就的畫家是吳道玄(又名吳道子),他是畫工出身,對人物畫和山水畫都有很高的造詣,有“畫圣”之稱,現存的《送子天王圖》,據說就是他的作品。在畫法技巧上,吳道玄在傳統的蘭葉描和西域的鐵線描之外,創造出一種莼菜條的筆法。他還發展了梁朝張僧繇用的暈染法(即凹凸法),于焦墨痕中,別施彩色,微分深淺,使畫富有立體感。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以畫金碧山水著名,設色絢麗,描繪工細,景物逼真,是山水畫北派之祖。詩人王維首創水墨山水畫,他的山水畫精煉、淡雅,富有詩意,為山水畫南派之祖,對后世影響很大。
2.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影響著著美術作品的價值內容。
文學藝術作品所揭示的各種社會關系,表達的各種觀點、傾向、思想情感、審美趣味,再現的社會生活的 各個方面,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深受一定的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先秦”時代為例,春秋以前屬于奴隸制社會,戰國以后則進入了封建社會。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手工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出現了所謂的“青銅文明”。春秋戰國時期,壁畫創作尤盛,傳說屈原的《天問》是屈原仰見楚廟堂之壁畫而成,先秦壁畫描繪了中國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既為先秦禮教服務,也蘊含著神秘的原始宗教思想。西周禮制的宗教色彩減弱,逐步走向儀式化,因此紋飾刪繁就簡,獸面紋已衰退,鳳紋漸多,出現如∫或∪的波曲紋、動物紋、鱗帶紋。西周晚期則出現重疊交叉。先秦漆器,特別是戰國漆器上的繪畫,在中國繪畫史上熠熠生輝。雖然當時漆畫主要為裝飾圖案,但其主體部分,卻多表現為有明確意義的圖畫。作法與帛畫一脈相通,用毛筆畫成。如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內棺漆畫,繪有龍紋、鳳紋,或繪有鳥首蛇身,人面鳥身、人身鳥身、人身獸頭等靈怪形象,以表示墓主得到神物的護佑。這種風格一直發展至春秋時代。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社會經濟影響著美術作品但并不是說美術作品就一定被社會經濟所制約。在美術作品中,有一些同社會經濟基礎的聯系比較的明顯,有許多則同社會經濟基礎的聯系不夠明顯或很不明顯。但是,不論美術作品的內容與價值體現同社會經濟之間的聯系是否明顯,也不論同社會經濟之間的聯系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作品中所表達的觀點,抒發的作者思想情感或者是所反映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深深地植根于那個時代特定的現實生活之中,因此歸根到底被一定的社會經濟所影響。
3.美術作品的市場價值也從側面體現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文化素質和鑒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人人紛紛開始對美術作品投注目光,油畫,雕刻,書法等優秀的美術作品受到市場的歡迎與熱愛,喜歡和收藏的人也越來越多。根據統計數據。以最早在中國大陸開設油畫雕塑拍賣業務的嘉德公司為例,2003年之前一般每場拍賣成交額不超過千萬元人民幣,2003本年度春、秋兩場則分別達到1,940萬和1,458萬元。接下來更是以每場40%、83.4%、105%的增長率高速攀升,并于2005年秋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到高點。我國拍賣行業的火爆和繁榮側面不僅僅反映出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繁榮增長同時也是世界美術作業價值升高的縮影。2010年5月,著名畫家畢加索的《躶體、綠葉和半身像》在紐約佳士得更是拍出了1.06億美元的天價。從這些我們也可以看出美術作品的價值走勢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當做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現象的一種體現。
從上述三個方面我們看出美術作品與社會經濟的辯證關系。總而言之經濟影響藝術,這是不辯的事實。藝術的發生發展進步是建立在經濟的發展的基礎上的,經濟基礎是一切藝術的基礎。當前社會經濟的迅猛變革推動著美術的快速發展,同時經濟對美術的制約作用也進一步強化,美術與經濟的也在深入交融滲透,隨之而來的是美術經濟的影響和作用也在逐漸加強,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我國文化教育實力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美術作品與社會經濟的辯證關系,這不僅僅對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而且有助于推動我國美術實力不斷發展和繁榮。
張詩夢(1994-),女,漢,河南省周口市,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學歷:本科,專業:美術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