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菊子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直屬學院
傳統(tǒng)中國人物畫造型趣味初探
鄭菊子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直屬學院
傳統(tǒng)中國人物畫不僅反映了畫家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而且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風貌和文化意識。本文將舉例淺談傳統(tǒng)中國人物畫造型趣味,并提出個人見解。
傳統(tǒng)中國人物畫;造型趣味;
傳統(tǒng)中國人物畫大多側重于人物的精神氣質和造型,繪畫作品體現(xiàn)了畫家的審美情趣、精神追求和時代背景以及文化取向。本文將從畫家的審美意識、創(chuàng)作感情和時代文化背景等三個方面來舉例探索傳統(tǒng)中國人物畫造型趣味。
傳統(tǒng)中國人物畫作品眾多,例如《送子天王圖》、《虢國夫人游春圖》、《西施浣紗》、《昭君出塞》、《貂蟬拜月》、《貴妃醉酒》、《秋風紈扇圖》和《水月觀音圖》等,這些作品集中體現(xiàn)了畫家的審美情趣。唐代畫家的審美意識頗受大唐文化的影響,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與開放的社會意識。畫圣吳道子在《送子天王圖》描繪了眾多表情各異的人物,畫中神態(tài)威嚴的凈飯王雙手緊抱剛出生的幼子釋迦牟尼,王后緊隨在凈飯王身后,侍女美麗莊重,武將緊握寶劍、神情嚴肅,所有隨行人物無不小心謹慎。在這幅人物畫中,所有人的服飾頗有迎風起舞的動感美,表現(xiàn)出了衣紋的高、側、深、斜、卷、折、飄等復雜變化,體現(xiàn)了“吳帶當風”的審美意識。吳道子的《地獄變相》這一作品人物夸張,重視眼神描寫,落筆或自臂起,或從足先,均不失去力度。《虢國夫人游春圖》出自唐代著名畫家張萱,繪畫作品以天寶十一年,楊貴妃的二姐虢國夫人帶領家眷游春為藍本,全圖長達1.48m,寬51.8cm,一共描畫了九個騎馬游春的人物,虢國夫人是整幅畫的中心,她神態(tài)自若,雙手緊握著馬韁繩,出行時不帶面紗,露出了豐潤的面頰,淡掃蛾眉,不涂脂粉,身著淡青色上衣,外披白色花巾,胭脂色的長裙繡有金團花,裙邊微露的繡鞋輕點在金馬鐙上,彰顯出了虢國夫人的美貌與風流。張萱在絹本上描畫此作品時采用了“繡羅衣裳照暮春”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工筆重彩,服飾上的花紋圖案細致而艷麗,展示了唐代的染織藝術,畫面人物體現(xiàn)了對豐腴美和莊重、典雅的追求,意境清新、靈動,工筆畫秀勁有力,頗具自信、從容、雍容華貴和樂觀的盛唐氣息。
中國畫家往往會在人物畫中融入個人感情,例如明末著名畫家唐伯虎的《秋風紈扇圖》就借用美人失寵來抒發(fā)明代才子懷才不遇的惆悵,畫中描畫了一位手持團扇、面帶愁容的美女,畫的左上角題詩道:“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他用細長挺秀的線條皴法勾勒出了整幅畫面,益顯秀勁流動之趣,兼具宋元清雋秀逸的藝術風格,其烘染墨彩明潔濕潤,別具匠心,清真奇異。漢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在失寵后作《團扇詩》寄托內心的凄苦,唐寅在《秋風紈扇圖》中化用了班婕妤的典故,畫中冰清玉潔的佳人眉清目秀,手如白團扇,衣裙在蕭瑟的秋風中飄動著,別有風致。佳人的美貌象征著唐寅非凡的才華,眉間的惆悵和題詩流露出了畫家本人懷才不遇的感恨。
傳統(tǒng)中國人物畫深受時代背景的影響,從魏晉到明清,傳統(tǒng)中國人物畫在不同程度上蘊含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與天教合一思想。魏晉南北朝屬于文化交流的繁盛時期,在此階段,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交融較為頻繁,名士眾多,人物畫也呈現(xiàn)出了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特征,像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洛神賦圖》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賦》,作品人物體態(tài)修長而輕盈,苗條、清瘦,臉型俊秀,開創(chuàng)了“秀骨清像”的畫風。從人物的精神氣質上看,《洛神賦圖》具有魏晉名士風度和健談的才華。在繪畫用筆方面,提煉出了“春蠶吐絲”的線條,其特點是粗細變化不大,纖細均勻,流暢自如,具有輕快、優(yōu)美的裝飾效果和緊勁連綿、氣脈相通的特征,注重“以形寫神”和“遷想妙得”的創(chuàng)作手法。
南朝以佛教為主流文化,繪畫作品往往滲透著佛家思想,南朝梁畫家張僧繇擅長作人物故事畫、宗教畫和肖像畫,所繪佛像自成樣式,有“張家樣”之稱。張僧繇所畫得人物形象相貌服飾真實而生動,佛教人物面型豐腴、健壯,許多人物畫都伴隨著斗龍、伏虎、射蛟、躍馬等驚險戰(zhàn)斗的場景,使人物形象更為豐滿。
唐代畫家吳道子深受佛教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響,后來改名為道玄,尊稱吳生。他曾經跟隨于張僧繇和張孝師學畫,與張僧繇合稱“疏體”代表畫家,他的作品《送子天王圖》、《金橋圖》、《地獄變相》和《五圣圖》均體現(xiàn)了唐朝雍容華貴、包容、開放的風貌和佛家、道家思想。
明朝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稀疏成長,有效推動了文化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也更為開放,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更靈活、更加具有親和力,像明代藝術品《水月觀音圖》中的觀音被塑造成一位眉清目秀的妙齡少女,她儀容清俊秀逸,和藹可親,不同凡俗,一頭烏發(fā)被梳成高挑的發(fā)髻,臉如皎潔的明月,低垂著一雙玉手,身材豐腴,身披輕盈美麗的薄紗,衣服上繡有六棱晶花,身后有一輪滿月和繚繞的祥云,水中盛開著幾朵蓮花,映著明月和祥云的倒影。水月觀音象征著大慈大悲、寬容、善良、救苦救難,凝聚著東方女性特有的氣質。
綜上所述,傳統(tǒng)中國人物畫大多側重于人物的精神氣質和造型,繪畫作品體現(xiàn)了畫家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以及時代精神風貌和文化意識。傳統(tǒng)中國人物畫蘊含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天教合一思想,融合了畫家的創(chuàng)作感情,表達了他們的高雅志向,傳承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1]朱文晶.從“清癯之美”到“豐腴之美”:魏晉至隋唐人物造型藝術形象的演變[J].藝術百家,2015(01)
[2]楊恭勝.魅力無窮雋永當代——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畫藝術特征與研究[J].湖南教育,2012(13)
[3]馬錦冰.心靈的飛動——北京法海寺壁畫中的四大天王藝術風格研究[J].美術學,2014(15)
[4]朱亞楠.線在中國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J].文藝生活,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