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平
潛山縣源潭鎮文化廣播電視站
談如何做好新聞采編工作
李國平
潛山縣源潭鎮文化廣播電視站
在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的時代,新聞采編工作也應緊跟時代的步伐,采取一系列變革措施,提高新聞采編能力的同時,積極研討其未來的發展趨勢,采編人員必須積極創新新聞采編的工作思路,提高采編能力,拓寬新聞報道的表達方式,進而采制出符合受眾需要的電視新聞節目。
新聞;采編
當今媒體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大眾對新聞的需求趨向多元化,媒體間除了對新聞源展開爭奪外,更應該加強新聞工作者的創新能動性,充分運用各種編輯手段創作出更具個性化的新聞節目,本文就對如何做好新聞采編工作進行簡單的分析與闡述。
信息時代更應發揮信息時代新聞編輯的策劃思維。信息時代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擁有海量信息。新聞編輯要實現引導、幫助受眾理解新聞的意圖,在對新聞的選擇、加工過程中必須運用立體思維,打破單一角度的局限,將新聞事實放在時空交錯的大背景下進行多側面、多層次、多環節的報道,讓人們從多方面認識新聞事件的價值和內涵,社會已從記者時代走到如今的編輯時代、策劃時代,編輯的綜合處理能力和策劃能力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編輯可以通過對原稿的挖掘,發現記者未發現之重要信息,并且通過總體策劃和不同的組合方式,綜合運用消息、特寫、評論、圖片、資料等手段,多層次、多側面、縱深全面地展示新聞事件,拓寬新聞的廣度,開發新聞的深度,以深度新聞塑造獨家新聞,一個好的策劃,往往能使司空見慣的事情豐富起來,增加觀賞性。
新聞采編細節的加強只有在新聞采編的實踐中不斷去實踐,提升,不忽視細節,善于捕捉細節,否則新聞采編細節的加強就只能是“紙上談兵”,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去提高新聞細節的捕捉能力呢?這就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細節捕捉的判斷力,要去深入地思考,哪些方面需要細節,哪些方面不需要,哪些方面需要細節深化,哪些方面不需要,所有這些都要反復的揣摩,并且運用到細節的選擇和運用的實際中,細節的運用有利于提升新聞稿件的真實性和生動性,因此新聞采編工作者要善于捕捉細節,為新聞的撰寫創造有利條件,新聞采編的重要措施是提問,善于進行“細節性提問”有利于新聞采編細節的加強,新聞記者必須好好把握這一重要措施來探尋新聞細節,凡事都應該提前做好準備,有備無患,新聞工作者應該提前準備好需要提問的細節問題,同時還應該做好各項應急措施,靈活機變,在提問過程中新的細節問題的思考相當重要,一方面不至于出現問題老套,無問可提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能夠對新聞事實有一個更深入地了解,獲取大量新聞細節。
新聞采編一定要深入群眾,深入調查研究,在群眾的實踐創造中發現問題,提煉主題,挖掘典型;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時刻牢記新聞宣傳工作的性質所在,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在黨的政策與群眾的實踐之間找到契合點,以形象、生動的新聞事實,用鮮活典型的事例,宣傳黨的政策,避免死板說教、閉門造車。要改變先進典型宣傳中的“假、大、空”現象,努力使先進典型有血有肉,典型宣傳真實感人,以情動人。同時,就是要帶著深厚的感情去感悟生活,發現生活,在一線捕捉最動人的場景。
一是新聞編輯的模糊化處理技巧 。在編輯新聞處理工作和記者新聞寫作中,很多時候需要進行新聞模糊處理,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什么新聞需要模糊處理、什么新聞不能模糊處理、新聞模糊處理技巧等常識性知識,對急發稿件的模糊處理,我們往往會遇到一時沒條件弄清的事情或問題,而稿子又必須及時播發,這時就不能盲目確認,而應當采取模糊處理,這樣做既保證了新聞時效性,又可以避免新聞失實,對需要防止泄密的稿件進行模糊處理。軍事報道中有關駐某地、某部官兵及科技報道中的一些技術數據等,這些是需要保密的內容。新聞報道中出現的“據權威人士透露”模糊語言,就比用精確的語言表述更合適,為遵守法律和道德對新聞進行模糊處理,新聞報道也必須遵守法律,尊崇社會道德,在新聞報道中,涉及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肖像、姓名、家庭住址等、性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姓名及有可能引起名譽糾紛的事件和人物姓名,應該做模糊處理,另外,出現當事人清晰圖像的,也往往需要打上馬賽克或采取側面拍攝的方式模糊處理,凡是涉及個人隱私的報道,新聞工作者都應慎重處理,不能違背法律和社會道德,模糊處理的技巧編輯應在事件中不斷摸索;二是新聞編輯組織指導技巧 。編輯部應該是新聞的“靈魂”。新聞離不開完備的通訊聯系網絡,這一網絡的主體由記者站和廣大通訊員組成,編輯部不僅要與他們形成魚水關系,更得經常與他們互相傳遞信息,定期通報有關要求和發稿情況,幫助他們出主意,想點子,指導具體的新聞采編,組織新聞業務方面的培訓學習。
新聞采訪作為新聞采編人員的必備素質之一,我們可以以新聞采訪為突破口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當前,新聞采訪越來越標準化,如,編制采編計劃、確定采訪目標與對象、時間、地點等,這些形式化的內容越來越規范化。在新聞采訪規范化的影響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運作越來越有秩序,采訪人員管理也越來越有章可循,為了進一步完善新聞采訪規范化系統與結構,提出了“最佳效益”這一命題。所謂“最佳效益”,并不是從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來考慮的,而是從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利益去衡量的;也不是單從物質利益、經濟指標來定性的,而是更強調社會和經濟效益、個人和集體利益的最佳融合,為了實現“最佳效益”,在特殊時期即使廣播電視節目運營企業可能遭受經濟損失,也要讓位于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長遠利益和效益,新聞采編應必須從這個角度展開工作。
綜上所述,想要干好新聞采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僅要牢記掌握和靈活運用知識,而且頭腦還要靈活學會變通,因為新聞采編不能一根筋要多樣化,不光是要做到這些還要和社會的每一階層的人相處好,因為每一新聞事件有可能來源于社會的各個階層。
[1] 孫興兵.芻議新聞采編細節[J].西部廣播電視,2013,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