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柱
毛澤東文化觀的若干問題探析
梁 柱
毛澤東文化觀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繼承弘揚和創新發展。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問題上,毛澤東提出要采取批判地繼承的科學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必須抵制一切剝削階級的腐朽沒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必須批判文化上的復古主義傾向和全盤西化的錯誤主張。文章從正確認識文化與政治的關系、批判地繼承歷史文化遺產、善于吸收和借鑒外國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等方面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的文化思想。
毛澤東;文化觀;傳統文化;雙百方針
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的經驗告訴我們,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固然是十分復雜的問題,但從根本上說,是一個如何對待“古今中外”的關系問題。五四以來有關新舊文化的長期爭論,實質上也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在這方面,長期以來存在著全盤保存國粹和全盤西化這樣兩種截然相反的主張,他們之間的激烈論爭往往反映了兩種迥然不同的政治立場。這兩種極端的主張,都違背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和中國實際的需要,是不能推進文化進步的。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十分重視新文化的建設。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問題上,毛澤東提出要采取批判地繼承的科學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必須抵制一切剝削階級的腐朽沒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必須批判文化上的復古主義傾向和全盤西化的錯誤主張,等等。這不僅指明了新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而且也對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如何對待“古今中外”的問題作出了科學的回答。只要列舉毛澤東關于文化方面的重要思想,其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就會躍然而出。
在毛澤東看來,我們要建立的新中國,“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頁。這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要求。在近代中國,新舊文化斗爭同新舊政治斗爭、新舊經濟斗爭一樣,從1840年鴉片戰爭時就開始了,但五四前后文化斗爭的性質是不同的。五四以前,它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和封建階級的舊文化的斗爭,屬于舊民主主義范疇,由資產階級領導,目的是要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文化。在當時,資產階級的新學、西學思想對沖擊封建文化起過革命作用,但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這種新思想上陣打了幾個回合,就被外國帝國主義的奴化思想和中國封建主義的復古思想的反動同盟所打敗,所謂新學很快就偃旗息鼓了。五四以后則發生了明顯變化,這時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它聯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軍,向著帝國主義文化和封建文化展開了英勇的進攻。正如毛澤東所說,這種新文化的發展,從思想到形式(文字等)無不起了極大的革命,其聲勢之浩大,威力之猛烈,超過中國任何歷史時代。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所選擇的正確的文化發展方向,即新民主主義的發展方向。這種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它堅決反對帝國主義的文化壓迫和文化侵略,維護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尊嚴;它既帶有民族的特色,又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優良文化。這種文化又是科學的,它堅決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反對愚昧和迷信,反對唯心主義,主張實事求是,主張理論和實際的一致。這種新文化還是大眾的,它為廣大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把文化的普及和提高結合起來。毫無疑義,這種新民主主義文化的豐富內涵,為爾后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毛澤東的上述觀點還告訴我們,在新文化建設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文化同政治的緊密關系,深刻說明文化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毛澤東曾說:“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頁?;谶@種認識,他把文化隊伍比作“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7頁。。正因為這樣,如何保證文化為我們的政治和經濟服務,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就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這不僅是在一般意義上說文化對政治具有重大影響作用,而且也是文化自身的特點決定的。應該說,文化的內涵是復雜的、多維的,在古今中外文化中,有的是屬于知識和技能的部分,這是人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智慧結晶,通常是沒有階級性或階級性不很強烈的部分。它往往是后人取得新知識、新成果的基礎,其繼承性是十分明顯的。而屬于意識形態的文化現象,如哲學、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學藝術的觀點,以及社會的心理、情感、風俗習慣等等,這類文化一般是有階級性的,有的則有很強烈的階級性。這就要求我們對這部分文化要采取慎重的、科學的態度,加以區別對待。不然,舊的意識形態勢必會影響新文化建設的方向,并對政治產生逆向影響作用。我們要看到,意識形態具有“潤物無聲”的作用,而且敵對勢力也千方百計利用它作為文化滲透的工具,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因此,新文化建設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是文化發展的方向和成效的重要保證。這里需要指出,社會主義內容的文化是迄今人類文化史上最進步的文化,是同人類歷史發展的要求相一致的。只要我們遵循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代表進步文化發展的要求,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是指日可待的。
文化具有繼承性,這已是一個不爭的命題。列寧在論青年團的任務時就說過:“無產階級文化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那些自命為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杜撰出來的。如果硬說是這樣,那完全是一派胡言。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頁。。這是對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關系的深刻說明,而作為人類知識的總和中產生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就是一個典范。
毛澤東對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問題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并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感悟。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像他那樣熟悉的不僅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中,就是在近代的革命家中,都是不多見的。”*《毛澤東的讀書生活》,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199頁。這個說法并不過分。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悉心研究,并不只是出于個人的愛好,更不是那種純書齋式的研究,而是為了把握中國的特點,為了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促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的報告中說:“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闭腔谶@樣的目的,他提出:一切有相當研究能力的共產黨員都要研究我們民族的歷史,而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都要進行總結,繼承這一份寶貴的遺產。
在毛澤東看來,一部中國歷史,“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已有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2頁。。他把這稱之為“中華民族開化史”,這個開化史,是包括發達的農業、手工業以及在這個基礎上所達到的高度的文明成就。這說明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是十分豐富的。毫無疑義,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作為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必然是處在歷史的傳統之中,都存在繼承的問題。但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這種繼承基本上是歷史的自然延伸。儒家思想能夠長期占統治地位,就是二千年來封建的經濟政治所決定、所需要的?,F在我們對文化遺產的繼承是在完全不同的經濟政治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因而對歷史傳統和文化遺產采取什么態度和方法,就成為一個十分突出、重要的問題。
毛澤東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和中國無產階級的歷史任務,首先提出要在歷史的辯證的分析基礎上批判地繼承歷史文化遺產,從而為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提供了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中國古代文化是一種有著多維內容的復雜的文化現象。毛澤東認為,中國古代文化中有“民主性”的東西。早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就已經對此有過極為精辟的闡述:“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頁。這里,他肯定了中國古代文化中有“民主性”的東西,并提出要吸收這些“民主性的精華”。1960年12月,毛澤東在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又對中國古代文化作了進一步分析,他說: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時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義的東西,有人民的東西,有反封建的東西。要把封建主義的東西和非封建主義的東西區別開來。封建主義的東西也不全是壞的,我們要注意區別封建主義發生、發展和滅亡不同時期的東西。當封建主義還處在發生和發展的時候,它有很多東西還是不錯的。封建時代的民間作品,也多少都還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影響。這不僅說明了對中國古代文化中“封建主義的東西”要有區別地、批判地利用;而且指出了對“反封建主義的東西”也不能無批判地加以利用。所以,只有善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分析,我們才能充分地、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
應當說,承認中國古代文化中“民主性”的東西,對歷史有進步意義的東西,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吸收其精華,并要有批判、有區別地加以利用,這就是毛澤東對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比如,“民本”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獨具特色的內容,在對待人民的態度上是有“民主性”的思想。但在“君以民為體”,“民者國之本”的民本思想中,民與君二者的價值并不相等。這種民本思想基本上是地主士大夫的思想,他們提倡“君輕民貴”思想的實質是為了維護封建的統治。毛澤東確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之后,把他所熟知的古代民本思想改造升華為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權的思想。在實踐上,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國家獨立,爭得了人民民主。在思想上,他反復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和工作路線,他在這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生動而深刻的論述,是對古代民本思想的批判吸收,并在全新意義上加以解釋,深刻地表達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權思想。
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捍衛和發展人民主權,跳出中國歷史上“興浡亡忽”的周期率,也就成為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經常思考并力圖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他的許多著作、談話、文稿、批注中都留下了他對此思考的痕跡,其中,也有他以馬克思主義觀點批判吸收古代民本思想及歷史經驗的記錄。例如,他不止一次提到西漢初賈誼的名文《治安策》,稱之為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賈誼是一位有獨立見解且敢于直言的年輕人,有濃厚的民本思想,他曾提出:“夫民者,萬世之本也,不可欺”。他看到漢初社會奢侈之風已起,豪強掠奪造成社會不穩定,因而提出要百官清廉和農業為本,以求得長治久安。毛澤東很重視這兩點,認為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仍然值得大家注意,他要求高級干部要多讀幾遍《治安策》。毛澤東還很重視賈誼的另一篇論文《過秦論》,這是賈誼縱論秦朝興亡的經驗教訓,為漢文帝改革政治、克服社會弊端提供歷史借鑒。意思是說:秦王在統一六國時,可以用暴力取得成功;統一天下之后,就應該順應人民的意愿,施行仁政,才能保住天下。而秦始皇對人民施以暴政,所以很快被人民起義所推翻。毛澤東很重視賈誼總結歷史經驗所得出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個結論,并專門在批注中加以引用。
1967年,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向領導干部推薦《觸詟說趙太后》一文時說:“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初期,地主階級內部,財產和權力的再分配。這種分配是不斷地進行的,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不是代表剝削階級,而是代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但如果我們不注意嚴格要求我們的子女,他們也會變質,可能搞資本主義復辟,無產階級的財產和權力就會被奪回去”*張貽玖:《毛澤東讀史》,中國友誼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頁。。 《觸詟說趙太后》在論及眾諸侯沒有一個子孫三世保住王位的原因時說:“比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這體現了古代民本思想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重要觀點,說明執政者要有功于民,有勞于民,并要教育子女不能“持無功之尊,無勞之俸,以守金玉之重也”。毛澤東是從防止和平演變、維護人民主權這個關系社會主義事業生死存亡問題的高度,來批判地吸收上述民本思想的觀點的。
由此可見,毛澤東關于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的主張有著鮮明的目的,這就是他一貫倡導的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他看來,今人讀古書,是為了從歷史中尋求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他曾用“向古人學習是為了現在的活人”這樣明快的語言,來概括他的這一思想。毛澤東在許多場合都博引歷史典故,談論歷史人物,而他關注的焦點卻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建國以后,他經常思考如何能夠使黨和國家防腐拒變保持人民政權純潔性的問題,他經常從包括民本思想在內的傳統文化中引出所義,教育干部要密切聯系群眾,忠誠地為群眾辦事,防止成為騎在老百姓頭上的“新貴”。
應當說,毛澤東倡導的對待傳統文化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既包括對封建性糟粕的剔除,也包括對舊內容、舊形式的改造和創新。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現象,有時精華與糟粕會相互滲透在一個統一體中,不可能采取機械的兩分法。毛澤東認為對此類東西如同對食物一樣,要首先經過消化、分解,然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曾以文藝為例,提出要利用舊形式,給以改造,加進新內容,使之“變成革命的為人民服務的東西?!痹趯Υ糯?、經濟、文化和倫理道德方面的思想,也同樣要下這樣的工夫。毛澤東在他的著作和談話中,善于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借鑒歷史知識和歷史經驗,隨手拈來,賦予新意,可說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像人民群眾耳熟能詳的“實事求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愚公移山”、“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 ,聞者足戒”、“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任人唯賢”、“百家爭鳴”、“推陳出新”等古語古訓,經過毛澤東的運用和改造,有的成為黨的學風,有的成為我們工作應當遵循的基本方針和工作方法,有的成為指導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的生動表達。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了中國特點和中國氣派??梢哉f,批判、繼承、創新的辯證統一,反映了毛澤東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方法。
在這里,毛澤東特別強調對古代文化絕不能無批判的兼收并蓄,文化上的復古主義傾向是錯誤的。文化上的復古主義,主張對古代文化全盤繼承,宣揚今不如昔,厚古非今。當然,文化復古論者就其多數人而言,是屬于學術爭論問題,但近代中國的歷史表明,文化上的復古主義往往同政治上的復辟論密切相關;這種全盤肯定的復古論同全盤否定的西化論雖各執一端,但又會在反對中國革命這一共同點上結成神圣同盟。這種情形,在適宜的土壤和氣候下,會一再地表現出來。近些年來在“繼承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的旗號下,許多封建迷信思想、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和丑惡現象沉渣泛起,從相命、占卜、風水、納妾、娼妓,到要求跪式服務,泛濫于我們社會生活中;影視中不斷展示帝王生活,渲染貴族情趣,贊美奴性媚態;更有甚者,在一片“尊孔”聲中要人們對儒家的政治理念、倫理道德、行為準則頂禮膜拜,精神回歸。在這些方面的宣傳力度,會使海峽對岸自愧弗如。這對于群眾的思想和民族精神的腐蝕作用是可想而知的。當然,近些年出現的“復興儒學”、“回歸儒學”的呼聲,多數還是學術討論問題,其中不乏有益的、正確的主張,但有的主觀意圖和實際作用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位大陸學者曾在臺灣刊物發表文章稱:只有儒學才能解決中國社會上存在的信仰問題、道德問題、民主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和教育問題,“儒學在當今中國大陸取代馬列主義的‘國教’地位,恢復其歷史上曾有過的地位是理所當然,勢所當然”。像這樣露骨的言論,確是代表了某些人的心聲。應該說今天的文化復古主義并非要回到封建社會去,而是把儒家同資本主義劃上等號,歪曲了繼承傳統文化的本意,正是在這一點上,它也博得了西化論者的青睞。
文化的革新與建設,既要正確處理古今關系,又要正確對待中國與外國的關系。毛澤東不僅重視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而且明確指出要善于吸收和借鑒外國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洋為中用。這兩方面都是毛澤東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應當肯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發展,從來不是單線延續,而總是要吸收、融合外來的文化。一部中國文化史,就包含中外文化交流的豐富內容。這種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之間的吸收、融合,也包括相互的排斥和斗爭,所謂文化進步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實現。歷史上許多有識之士都十分重視這種交流。像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說過,中國自漢至宋吸收了印度文明,在哲學、文學及美術方面,“得此而放一異彩”。但自元以來的六百多年間,與歐洲文明雖有接觸,然未嘗有大量的吸收,只是墨守前人已有的成就,有如冬蟄之動物“日趣贏瘠”。他痛感近世中國由于封閉、隔絕,在學術文化發展上大大落后于西方,因而他主張廣泛學習外國的先進文化。
近代中國的文化交流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西方國家的大炮轟塌了古老中國的圍墻,隨之而來的是殘殺、掠奪和無窮的災難,但同時又輸入了諸如進化論、天賦人權說一類的新思想。一些先進的中國人曾企求從西方的文明中汲取振興中國的養料,用以遏制西方強盜的入侵,但都沒有成功。正是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使如何對待外來文化成為一個尖銳問題。于是有所謂“一概排斥”、“全盤西化”等等論調,各執一端,莫衷一是。
毛澤東歷來反對排斥外來文化的錯誤態度。他說,西太后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就是指其盲目的排外主義。當時以西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鎖國愚民,閉目塞聽,抱著天朝圣明四夷臣服的幻想,對外來文化采取一概排斥的態度。這種抱殘守缺、故步自封的荒謬做法,不但使國家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局面,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盲目排外主義會迅速轉為民族投降主義。而當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還處在感性的階段,這種盲目排外主義也會在勞動人民中存在。他們雖然有激烈的愛國情懷,但單純的仇外情緒不但達不到救國的目的,還往往會被反動營壘所利用。義和團悲劇便是一例。只有當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掌握了馬克思主義這一新的世界觀之后,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才進到理性的階段,把西方國家的帝國主義政策同廣大人民區別開來,把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同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區別開來。這就為吸收、借鑒外國文化指明了正確方向。
毛澤東歷來主張中國應當對外開放,中國應當對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中國應當學習外國。當1935年工農紅軍還行進在艱難的長征途中時,毛澤東率領這支奇異的隊伍登上了夏日的岷山,他極目遠望,面對橫空出世的莽莽昆侖,思緒萬千。他征塵未洗,慨然命筆,一曲《念奴嬌》直抒胸臆:“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裁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弊鳛橐晃辉娙?,毛澤東有豐富的感情世界,常常觸景生情,浮想聯翩,邀游在詩的王國里;作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又往往在他的優美的詩章里,透露出自己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抱負。上引詞句,可謂充分表達了他放眼世界的恢宏氣魄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提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原則,這就是: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在這里,毛澤東強調了大量吸收外國進步文化的必要性,并初步表達了要“洋為中用”的思想。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由于長期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中國在世界上處于落后的地位。他曾實事求是地指出:“除了別的特點之外,中國六億人口的顯著特點是一窮二白”?!案F”,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鞍住本褪且粡埌准垼幕健⒖茖W水平都不高。 “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他從世界歷史發展的層面上指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們學習外國的長處,就可以彌補自己的短處,克服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民族的片面性。因此,他把學習外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方針提了出來: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他說:“我們提出向外國學習的口號,我想是提得對的?,F在有些國家的領導人就不愿意提,甚至不敢提這個口號。這是要有一點勇氣的。*《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43、83頁。”
在毛澤東看來,學習外國文化,必須是有批判、有分析的,要重在吸收。他強調要從中國的實際需要出發,按照為我所用的原則,來吸收和借鑒外國的東西。他在1956年8月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中就指出,學外國不等于一切照搬,“向外國人學習是為了今天的中國人”。他還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引導人們認識中外交流的源遠流長,闡明學習外國應重在吸收、創新的正確態度。他以音樂為例說:“隋朝、唐朝的九部樂、十部樂,多數是西域音樂,還有高麗、印度來的外國音樂?!彼赋觯萃鈬魳凡]有使我們自己的音樂消失了,“而是繼續在發展”,“外國音樂我們能夠消化它,吸收它的長處?!彼J為,文化上對外國的東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盤吸收,都是錯誤的。由于近代中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歷史,歷來受人欺負,造成了一些人的民族自卑心理。“有些人做奴隸做久了,感覺事事不如人,在外國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門寺》里的賈桂一樣,人家讓他坐,他說站慣了,不想坐”。 “全盤西化”論就反映了這樣的心理狀態,是屬于奴化思想的文化。毛澤東歷來反對“全盤西化”論的主張,強調指出:“不要全盤西化。應該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造出有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同樣,毛澤東也十分鄙視教條主義的學習,認為教條論是最無出息的、最可丑的。它曾使我們吃過大虧,是有害無益的。他強調學習外國“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他們的短處、缺點,當然不要學”。他主張學習外國要重在消化,吸收它的長處,應該越搞越中國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他指出:“中國的面貌,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都不應該是舊的,都應該改變,但中國的特點要保存。應該是在中國的基礎上面,吸收外國的東西。應該交配起來,有機地結合。”這些思想,無疑是深刻而富有教益的。
這里要著重指出,“全盤西化”論是五四時期存在的形式主義傾向向右的方面發展的產物,其流毒延續至今,成為呼應西方敵對勢力妄圖“分化”、“西化”中國的一種有極大危害性的錯誤思潮。從上個世紀80年代曾轟動一時的電視專題片《河殤》到近些年來某些人一再鼓吹的“徹底反傳統”、“西體中用”、“自由主義傳統”等觀點,反映了“全盤西化”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是何等頑固地表現自己。同他們的前輩相比,他們并沒有增加什么新內容,從思想到語言都似曾相識。他們共同的一點是,中國文化一無是處,是衰落的文明,而西方文化才代表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勢,只能全盤接受。這種觀點,不僅違背了中國的國情,而且也從根本上違背了文化發展的自身規律。就后者來說,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成果,它是一個民族和國家聰明才智的集中表現,因而文化最有個性,最豐富多彩,最鮮明地體現國家和民族的特點。各民族之間文化的吸收和借鑒,只能使本民族的特點更加豐富,而絕不應消失。早在20世紀初期蔡元培就對我國留學生說過:“吾國學生游學他國者,不患其科學程度之不若人,患其模仿太過而消亡其特性?!比缛糁拘斜∪醵谕馊?,則“留德者為國內增加幾輩德人,留法留英者,為國內增加幾輩英人法人?!边@是很有見地的。何況,西方文化同樣有長處和短處,有精華和糟粕之分,怎么能全盤接收呢?!叭P西化”論者否定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他們所謂西方文化代表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勢,更是抹殺了當今世界存在著社會主義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這樣兩種不同的趨勢。事實上,五四以來的“全盤西化”論的實質,是反對革命的新文化,結果只能是維護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侵略;而在今天,它是在世界社會主義處于低潮的形勢下沉渣泛起,妄圖扭轉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方向,而同被他們看好的西方潮流完全接軌。這是值得我們嚴重注意的。
60年前毛澤東提倡向外國學習時,特別強調要反對奴化思想,必須有民族自信心。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學習外國的長處,創造出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東西,這樣才不會喪失民族自信心。毛澤東號召大家:“要鼓點勁,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來,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視美帝國主義’的精神發展起來”。這些話今天讀來仍擲地有聲,令人掩卷長思!
毛澤東的文化觀,不僅為正確對待“古今中外”關系提供了科學的態度和方法,而且還為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提出了正確的途徑。1956年他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一富有民族風格的口號,并把它確定為黨指導科學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針。
黨領導科學文化事業有兩種不同的方法,這就是“放”和“收”。“放”,就是放手讓大家講意見,使人們敢于說話、敢于批評、敢于爭論;不怕錯誤的議論,不怕有毒素的東西;發展不同意見之間的相互爭論和相互批評,既有批評的自由,又有批評批評者的自由;對于錯誤的意見,不是壓服,而是說服,以理服人。“收”,就是不許人家說不同的意見,不許人家發表錯誤的意見,發表了就“一棍子打死”。歷史經驗表明,前者是發展人民民主,繁榮科學文化的正確方針,后者是壓制人民民主,窒息科學文化的錯誤方針。我們黨的“雙百”方針就是反對“收”、主張“放”的方針。
“雙百”方針體現了人民內部在憲法范圍內有充分的言論自由。毛澤東明確指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范圍之內,各種學術思想,正確的、錯誤的,讓他們去說,不去干涉他們。有那么多的學說,那么多的自然科學;就是社會科學,這一派、那一派,讓他們去說,在刊物上、報紙上可以說各種意見。他認為,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禁止另一種風格,另一種學派,有害于藝術和科學的發展。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藝術界科學界的自由討論去解決,通過藝術和科學的實踐去解決,而不應當采取簡單的方法去解決。這樣做有利于人們自由地進行科學文化和藝術的創造和探索,有利于它們的順利發展。
毫無疑義,黨的“雙百”方針是發展真理的方針。唯物辯證法認為,美與丑、善與惡、真理與謬誤,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這是人類發現和發展真理的客觀規律。“雙百”方針提倡、鼓勵學術上自由討論,就是要通過這種討論來發展真理,克服謬誤。如果我們只容許放香花,不容許放毒草,禁止人們同謬誤、丑惡的東西見面,那將引導人們思想衰退,單打一,見不得世面,唱不了對臺戲。如果我們不懂得封建的、資產階級的東西,不同這些東西接觸并進行斗爭,馬克思主義的陣地是難以鞏固和發展的。毛澤東把這比作種牛痘,把一種病毒放到人體里面去,在人體內部實行“細菌戰”,使人體產生一種免疫力。事實證明,在溫室里培養出來的東西,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當然,在我們社會,香花必須占主體,不能讓毒草到處泛濫。不容許放毒草是不對的,不容許人們同毒草作斗爭也同樣是錯誤的。這就是毛澤東所強調的:“雙百”方針“是一個人民內部教育自己和發展自己事業的方針?!?/p>
由上可見,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表明了我們黨真誠地希望在科學技術和文化領域實行民主,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和文化藝術工作者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的積極性,繁榮科學文化。這里要著重指出,這一方針所蘊含的對學術與政治關系的正確處理,對科學文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如何正確處理學術與政治既區別又聯系的關系,這是發展學術常常遇到的問題。由于我國受長期封建社會的影響,加上蘇聯曾發生過用政治粗暴干涉學術的錯誤的影響,又使得這個問題更加突出。毛澤東認真總結吸取國內外科學文化發展上的經驗教訓,一方面把學術和政治作了嚴格區分,主要表現為:一是尊重學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尊重知識分子勞動的特點,允許學術研究的自由,不以人廢言;二是黨對學術性和藝術性的問題,不應當依靠行政命令來實現自己的領導,更不能亂貼政治標簽,而是提倡自由討論和自由競賽來推動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又不否認學術與政治的密切關系,把二者絕對割裂開來也是錯誤的。必須肯定,學術與政治的密切關系是一個客觀存在,是不能回避的事實,問題在于要有一個正確的政治標準。
就字面看,“雙百”方針是沒有階級性的,無產階級可以利用它,資產階級也可以利用它。所謂香花和毒草,不同的階級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標準。從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究竟什么是我們辨別香花和毒草的標準呢?為了幫助人民發展對于各種問題的自由討論,毛澤東提出了在我國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判斷人們的言論和是非的六條政治標準,并指出“這六條標準中,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兩條”。他說:“大多數人有了明確的標準,就可以使批評和自我批評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就可以用這些標準去鑒別人們的言論行動是否正確,究竟是香花還是毒草。這是一些政治標準。為了鑒別科學論點的正確或者錯誤,藝術作品的藝術水準如何,當然還需要一些各自的標準。但是這六條政治標準對于任何科學藝術的活動也都是適用的。在我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里,難道有什么有益的科學藝術活動會違反這幾條政治標準的嗎?”*《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頁。這些標準為開展各種自由討論指明了方向,對發展科學文化有深遠的意義。我國政治生活的實踐表明,這六條政治標準是正確的,同新時期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是一致的。
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的同時,還積極倡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當然,這種指導不是教條主義的。教條主義不僅不能推進科學文化的發展,而且它本身就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毛澤東深刻理解作為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馬克思主義,即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是為認識和發展真理開辟道路,對科學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毛澤東熱切希望知識分子要注意學習馬列主義,深入工農大眾的社會生活,自覺依照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改造自己。
在這里,毛澤東還提出要鞏固和擴大馬克思主義的陣地問題。他在60年前就敏銳地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之間在意識形態方面誰勝誰負的斗爭,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解決。他說:“無產階級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觀改造世界,資產階級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觀改造世界。在這一方面,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誰勝誰負的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無論在全人口中間,或者在知識分子中間,馬克思主義者仍然是少數。因此,馬克思主義仍然必須在斗爭中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在斗爭中才能發展,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必然還是這樣?!比绻f,毛澤東是根據60年前中國社會情況作出這樣的論斷,加上1957年以來我們犯過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人們對這個論斷還有疑問的話,那么,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60多年來國際國內在這方面出現的如晦風雨,充分證明毛澤東上述論斷的正確性和深刻性。“如果對于這種形勢認識不足,或者根本不認識,那就要犯絕大的錯誤,就會忽視必要的思想斗爭?!?《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231頁。毛澤東60年前的告誡,今天讀來仍然十分親切。因此,我們要有明確的陣地意識,要在斗爭的風雨中鍛煉自己,發展自己,擴大自己的陣地。當然,這種思想性質的斗爭應該是充分說理的,以理服人,而不能采取粗暴的強制的方法。
梁柱:原北京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