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2016-03-16 12:46:30顏曉峰
文化軟實力 2016年2期
關鍵詞:文化

顏曉峰,趙 坤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顏曉峰,趙 坤

當今世界各國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重視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提高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極大增強民族團結奮進的凝聚力、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抵抗文化滲透的免疫力和中華文化對外的影響力。在黨情、國情、社情發生變化的新形勢下,應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此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軟實力;凝聚力;推動力;影響力

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當今世界各國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重視文化軟實力的作用。習近平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新形勢下,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此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 增強民族團結奮進的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民族有凝聚力,才能保持民族團結、維持國家統一,危難來臨才能同舟共濟,遇到問題才能共同解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有著強大的凝聚力,這是中華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不斷增強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民族的向心力,匯聚起民族力量,從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一)有利于增強民族文化認同

一個民族只有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有著充分的認識和贊同,才能真正激發和產生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強烈認同感,才能由此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當前,在世界文化西強東弱的形勢下,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在減弱,這無疑不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加強和鞏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民族特指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的共同體。文化之于民族,就像血脈之于人一樣,具有三個方面的重要屬性。首先,文化具有“必要性”。人無血脈無法生存,民族沒有文化也無法生存。能否成為一個民族,文化是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縱觀世界,能夠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無不擁有悠久輝煌的民族文化。文化之于民族,就像血脈之于人一樣,給民族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其次,文化具有“獨特性”。人的血脈中有基因,民族的文化中也有基因;血脈中的基因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文化中的基因決定了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不同。再次,文化具有“共通性”。同一民族之下,因為有著共同的文化,民族成員之間就具有共通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輝煌燦爛,曾經長時間占據世界文明的最前列,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不斷強化中華兒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于中華民族“必要性”、“獨特性”和“共通性”的認同,不斷強化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輝煌歷史和中華文明輝煌成就的認同,不斷增強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尊嚴感和榮譽感,從而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有利于強化民族團結統一

在我國歷史上,文化起著重要的精神紐帶作用。史學名著《全球通史》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中國為什么會擁有世界上最古老、連續不斷的文明?”究其原因,無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堅強精神紐帶作用。

我國是一個有著眾多民族、廣袤土地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堅強的精神紐帶把個人、民族與國家的命運緊緊連為一體,使中華民族始終能夠團結統一、不斷壯大。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同仇敵愾、崇尚團結的精神。《詩經·秦風·無衣》寫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這里表現的就是一種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的愛國之情。為了保家衛國,即使沒有戰袍、沒有武器,也要同心同德,筑成堅不可摧的長城。“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即使內部存在分歧,面對外來強敵,必須團結起來、和衷共濟。我國歷史上,能夠顧全民族大義團結對外的行為受到肯定;相反,為了一己私利損害團結甚至投敵叛國的行為遭到唾棄。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追求。“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外敵的侵略、內部的爭斗,容易造成國家分裂。但是在中華兒女內心深處,有一種維護和謀求國家統一的精神追求。每當國家出現分裂危機的時候就會起到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強大作用。東晉祖逖面對山河破碎、百姓涂炭誓言:“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民族英雄岳飛面對神州陸沉、北方淪陷誓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晚晴左宗棠面對新疆淪喪而抬棺西征、收復國土。我國歷史上雖時有分裂,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主流,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意識深深積淀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

當前,中華民族的最終統一還沒有實現,民族分裂勢力還比較猖獗,維護民族團結統一的任務還很艱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愛國主義、團結統一的偉大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有利于強化民族團結統一力量。

(三)有利于匯聚民族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歷經許多磨難,戰勝很多強敵,始終能夠矗立不倒。對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抗擊侵略的精神長城。從先秦“靡室靡家,獫狁之故”,到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自古以來就經常遭受外敵入侵。每當遭遇強敵入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成為中華民族抗擊侵略者金戈鐵馬的精神長城,成為鋼鐵般的精神防線。“時窮節乃現,一一照丹青”。中華民族正是有了這種氣節,才不斷出現林則徐、鄧世昌等抗擊侵略的英雄,才不斷筑起堅固的精神長城,使我們民族終能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攻堅克難的精神支柱。“國難思良將,家貧思賢妻。”面對國家發展的難題,愛國主義成為中華兒女攻堅克難的精神利器。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利用堅船利炮侵略中國,中華民族到了亡國滅種、瓜分豆剖的危險境地。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奔走呼號,尋找救亡圖存道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管面對多少困難,不管面臨多大危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激勵著中華兒女永不放棄、自強不息。

“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中華兒女樹立大局意識,把個人價值追求融入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價值追求之中,凝聚發展共識,樹立共同理想,匯聚共同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個共同目標而奮斗。

二 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發展使命越光榮,發展任務就越艱巨,就越需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一)凈化風氣弘揚正氣的精神良藥

“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在整個社會凈化風氣、弘揚正氣,營造一個利于發展的社會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民族精神追求是民族長期形成的富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境界。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逐漸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是民族不斷攀登的精神高峰,引領著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蓬勃向上的精神狀態。這些崇高的精神追求,積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代代傳承,為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不斷提供著豐厚的滋養和強大的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著中華民族最基本的價值取向。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有著鮮明的特點。比如,“道義先于利益”。孔子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寧愿粗茶淡飯、身居陋室,也不愿用不義的方式獲取富貴。孟子主張“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行不義、殺無辜,即使能得到天下,也不應該去做。“見義勇為”、“仗義執言”、“義不容辭”、“舍生取義”,等等,這些成語表達的就是我們中華民族“道義先于利益”的價值取向。此外,“責任先于享樂”、“群體高于個人”、“和諧高于沖突”等基本價值取向在歷史上產生過積極作用,已經融入我們民族的血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最豐厚的道德資源。中華民族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既有豐富的物質資源,也有豐富的精神資源。特別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最豐厚的道德資源。我國古代形成了以 “仁義禮智信”思想為核心的一整套傳統美德。比如儒家倡導的“君子坦蕩蕩”的個人修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事原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貴人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等,都是中華傳統道德規范的生動寫照。中國古代的基本道德范疇,基本涵蓋了個人在家庭、社會和國家中為人處世、安身立業的道德準則,內容十分豐富,思想極其深刻,成為民族繼往開來、不斷發展的道德資源和道德寶藏。

當前,一些領域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比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以權謀私、造假欺詐、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等現象,已經嚴重敗壞社會風氣,阻礙了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因此,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前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二)激發活力增強動力的精神能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曾屹立于世界民族的前列,中華文明曾長期占據人類文明的高峰。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始終生生不息、生機勃勃,始終不甘落后、勇于爭先,始終能夠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保持旺盛活力、增強不竭動力的豐富精神能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重的憂患意識。愛之深,則憂之切。中華兒女正因為愛國,所以自古以來就對國家的興衰安危有著清醒的頭腦和深重的憂患。孟子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歐陽修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朱用純說:“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龔自珍說:“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這些都表現了中華兒女對國家的強烈憂患意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正是因為始終有愛國仁人志士保持清醒頭腦,保持憂患意識,才能讓國家防患未然,做到未雨綢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勇敢的擔當意識。中華民族是一個既有憂患意識,又有擔當精神的民族。為了變法圖強,譚嗣同甘愿以身殉難:“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中華兒女自古以來都不乏“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擔當精神。正是有了這種擔當精神,中華兒女才會在國家太平時居安思危,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在危險面前毫不退縮,在艱難前面敢于向前,前赴后繼,勇敢擔起國家和民族的重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不懈的進取意識。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傳統的民族,也是一個開拓進取的民族。“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始終有著積極有為、不斷創新的進取意識。中華兒女深知“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的道理,總是在變革中開創新的未來。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強勢文明,中華民族喊出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口號,敢于變革陳舊落后的思想,敢于拋棄不合時宜的觀念,以“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懼、祖宗不足法”的變革求新精神,從器物、制度、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變革,終于再一次使中華民族鳳凰涅槃般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深重憂患意識、勇敢擔當意識和不懈進取意識,是中國幾千年來始終能保持旺盛活力、增強不竭動力的原因,也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繼續保持旺盛生機活力的豐富精神能源。

(三)迎接挑戰破解難題的智慧寶庫

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從國際上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從國內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生態環境惡化,貧富差距較大,道德滑坡嚴重,腐敗問題突出,等等。這些國際國內問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必須應對和解決的。

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重復,但會押韻。現實中的問題,往往可以從歷史中找到答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力量、汲取智慧。在先秦諸子百家的作品中,“治國之道”成為最鮮明的主題。在春秋戰國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諸子百家各自提出了他們的救國、救世之道。儒家提倡“仁、義、禮”,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主張統治者實行“仁政”,建立“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的大同社會。墨家提出“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提倡尚同、尚賢、非攻、兼愛、節用、非樂等治國理念。道家提出“治大國如烹小鮮”,倡導“無為”的治國理念。法家強調“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提出“法”“術”“勢”的治國理念。兵家強調“兵者,國之大事”,提出了許多深刻的戰略戰術思想。另外,農家、縱橫家、陰陽家、名家等流派的思想家都有著獨特深刻的“治國之道”。諸子百家的思想,以及后人在此基礎上的反思和發展,是中華民族的思想寶庫,是我們今天仍然可資利用的智慧之源。

“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中國是史學大國,以《二十五史》和《資治通鑒》為代表的史學經典是我們不斷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的史學寶庫。中國是詩歌大國,以唐詩、宋詞、元曲為代表的詩歌經典是我們不斷涵養品格、砥礪志向的藝術寶庫。中國也是倫理大國,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倫理經典,是我們不斷修身養性、砥節礪行的道德寶庫。當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遠不止這些。這些博大精深的精神財富可以成為我們今天應對時代挑戰、破解時代難題的智慧寶庫。

三 增強抵抗文化滲透的免疫力

近代以來,中華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對抗中處于弱勢地位。在民族救亡圖存的掙扎中,中華文化逐漸被貶低甚至拋棄,西方文化逐漸進入中國并被不少中國人認同。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大,西方文化通過網絡媒體更加便利地進入中國。以“三片”(大片、薯片和芯片)文化為符號的西方文化,滲透在中國的大街小巷,影響著中國的普通百姓,使中華文化面臨被同化的危險。因此,必須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抵御文化滲透的免疫力。

(一)提高文化自信

在近代西學東漸的浪潮中,胡適曾經哀嘆:“新文明之勢力,方挾風鼓浪,蔽天而來,叩吾關而窺吾室,以吾數千年之舊文明當之,乃如敗葉之遇疾風,無往而不敗衄。”當時東西文化的強弱對比,導致當時很多知識分子產生了對中華文化的不自信,認為必須拋棄中華文化、進行全盤西化才能拯救中國。一個世紀過去了,對中華文化的自信仍需鞏固。2007年鐘祖康出版《來生不做中國人》一書,書中徹底否定中華文化,引起廣泛爭議。在網絡上,類似的聲音還有不少,反映出一些國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嚴重不信任。不提高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就難以提高文化免疫力,在西方文化滲透甚至文化同化、文化殖民面前就難以招架。

提高文化自信,就要充分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進性和優越性。眾所周知,在歷史上中華文化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不僅影響了周邊的亞洲國家,而且對世界也有深遠的影響。羅伯特·坦普爾在《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中列舉了中國古代在天文歷法、物理、醫術、算術、農業、地理、建筑等領域一百個“世界第一”,這些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他聲稱:“如果諾貝爾獎在中國的古代已經設立,各項獎金的得主,就會毫無爭議地全部都屬于中國人。”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光明的發展前途。李約瑟在臨終前講道:“通過我多年來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的了解,我確信中國能夠再度崛起,一個擁有如此偉大文化的國家,一個擁有如此偉大人民的國家,必將對世界文明作出偉大貢獻。”李約瑟對中華文化的信任得到了驗證,在他去世20年后的2015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正在崛起的事實已經被世界公認。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前途,國學大師季羨林曾指出:“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并非歷來如此,也絕不可能永遠如此,到了21世紀,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將逐步讓位于三十年河東的東方文化,人類文化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他認為由于東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到了21世紀“西方形而上學的分析已經走到盡頭,而東方尋求整體的綜合必將取而代之”。李約瑟和季羨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肯定和信任,是建立在對中華文明幾千年歷史的充分研究基礎上的民族自信,是建立在對世界文明發展大趨勢的深刻把握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毛澤東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這種強烈的自信,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的信任,是對中華民族精神乃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任。建立起這種自信,就能始終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就能延續好自己的民族精神命脈,就能提高對外來文化的免疫力。

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不是守舊僵化,不能盲目排外。毛澤東指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習近平指出:“對世界形勢發展變化,對世界上出現的新事物新情況,對各國出現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我們要加強宣傳報道,以利于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有益成果。”對待西方文化要采取“揚棄”態度。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對待西方文化要有這種態度,既要善于反思“李約瑟難題”、“錢學森之問”,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又要善于反思中的消極成分、不足之處,在不斷借鑒和反思西方文化中增強中華文明的生機活力,從而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根本上提升抵御文化滲透的免疫力。

(二)建好精神家園

當今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給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精神利益。但必須清醒看到,強勢的西方文化也存在著用其精神產品特別是價值觀對他國進行文化滲透甚至文化同化、文化殖民的現象。《中國國家安全研究報告(2014)》指出:“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國意識形態安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特別是西方國家民主輸出、西方國家文化霸權、網絡信息輿論多元傳播、宗教滲透等對中國意識形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這些思想文化方面的威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西方文化滲透的危害十分巨大。據《華盛頓郵報》披露:“在冷戰期間,中情局酷愛使用文學——小說、短篇小說、詩歌——作為武器。詹姆斯、喬伊斯、海明威、艾略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納博科夫,他們的書籍都曾被當做武器。如果一部文學作品在蘇聯和東歐被禁,就可以被用作宣傳品去挑戰蘇聯對國家真相的描述。在整個冷戰期間,作為政治斗爭的一部分,總共約有1000萬本圖書雜志由中情局秘密運到蘇聯的鐵幕背后。”從中可以看出,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的文化滲透。文化滲透猶如涓涓細流,看似輕微,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潛移默化、水滴石穿的功效。近些年來,很多中國青少年在肯德基、麥當勞、《哈利·波特》、《灌籃高手》、迪斯尼等的影響下成長,他們喜歡西方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卻比較陌生和冷淡,這種現象十分堪憂。

應對文化滲透甚至文化同化的威脅,必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好民族的精神家園。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長期實踐中逐漸積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精神價值體系,這個精神價值體系得到民族成員的普遍認同,民族成員也得以在其中找到精神的歸宿和庇護。沒有精神家園,民族就失去認同感和歸宿感,民族成員就都成了精神上的流浪兒,外來文化就會占領民族精神上的領地。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獨特的思想、文學、藝術、飲食、服飾、建筑等方面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魅力無限的文化體系,是中華民族心靈的歸宿、精神的家園。我們不僅不應丟失,而且應該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其時代內涵,激活其時代生命,展現其時代魅力,發揮其時代價值,建設起堅強牢固、美麗富饒的民族精神家園,成為抵抗西方文化滲透、文化同化、文化殖民的堅強堡壘。

四 增強中華文化對外的影響力

當今的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關注中國、重視中國。然而,比起中國在世界上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影響力,文化影響力相對較弱。美國在教育、影視、音樂、藝術、出版、媒體、動漫、娛樂、品牌、創意等方面的指標均在世界前列,與其相比中國還存在較大差距。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說:“中國的廉價商品充斥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中國卻沒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思想和學說。”她的這一說法未必客觀,但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對世界文化影響微弱。要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必須提升中華文化對外的影響力。

首先,要發掘文化精華,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莎士比亞的戲劇不僅提升了英國的人文精神,而且影響了整個世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著作、四大名著等文學作品,就其思想性和藝術性而言比起莎士比亞戲劇并不遜色,但其對世界的影響卻相對較小。這就需要充分發掘這些優秀作品的精華,提升其世界影響力。1988年,全球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系上,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西方視為“黃金法則”,視為“人類行為的偉大法則”。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中華文化強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認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這些思想值得世界各國在發展中深思和效法。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要結合當今時代特點和世界潮流進行發掘和創新,真正促使中華文化走出國門、影響世界。

其次,要創作文化精品,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風采。2012年,中國文學家莫言因“魔幻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向世界展現了當代中國文化的風采。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受中醫啟發發現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向世界展示了傳統中醫文化的風采。當前,中國在文化創作,特別是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這是中國當代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力較小的根本原因。與西方文化相比,中華文化有自己的特點。馮友蘭指出:“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覽無遺,是一切中國藝術的理想,詩歌、繪畫以及其他無不如此。拿詩來說,詩人想要傳達的往往是詩中沒有說的。照中國的傳統,好詩‘言有盡而意無窮’。”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方式是中國民族文化形式之一,也是值得我們今天繼承和發揚的優點。創作文化精品,就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智慧,克服浮躁心態,以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以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創作思想精神、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精品,提升中華文化的對外影響力。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影響世界靠的不是武力而是文化,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既是我們的原則,也是我們的追求。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中華文化曾經對人類做出過重要貢獻、產生過重要影響,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更應該發揚光大中華文化,對世界做出更大貢獻、產生更大影響。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一項前無古人、無比宏大的偉大事業,這項事業的任務光榮而艱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將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宏偉目標提供寶貴的文化資源。

[1]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 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4] 柏楊.中國人史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5] 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6]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 胡適.胡適思想錄(9)[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3.

[8] 魯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9] 陳湘安.文化法則與文明定律:中華文明復興的千年機遇[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3.

[10] 季羨林.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11]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 劉慧.中國國家安全研究報告(201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14] 李治國,大一.沒有界線的戰爭[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11.

[15]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6] 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本文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顏曉峰: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坤,空軍空降兵學院哲學教研室講師,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博士生。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97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亚洲毛片在线看| 国产门事件在线|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黄色a一级视频|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国产拍在线|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她的性爱视频|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 中文字幕资源站|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AV熟女乱|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无码人妻免费| 午夜丁香婷婷|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第|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国产白丝av|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澳门av无码|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jizz国产视频| 嫩草国产在线| 不卡色老大久久综合网| 性欧美在线|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久久网欧美| 日韩在线影院|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无码不卡网| 国产亚洲精| 国产女人在线|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看|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免| 67194亚洲无码|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国产农村1级毛片| 一级片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