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林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主流價值文化建設論略
劉士林
以現代工業為生產力代表的城市化進程,使古典主流價值文化喪失了其在當代實踐中的整合功能和主導地位。而我國紅色價值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理想的文化形態,并在長期的反帝、反封建和革命戰爭中形成了嚴肅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崇高的英雄主義氣質,這與以享樂主義和物欲橫流為主要特征并借助經濟全球化而廣泛傳播的西方都市生活方式與消費文化是激烈沖突的。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確立與社會主義城市建設相適應相匹配的主流價值文化,直接關涉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可持續性,也是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的關鍵所在。
新型城鎮化;主流價值文化;城市文化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城市成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首次將文化和“改革”、“科技”并列為“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的三大要素,提出“城市發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輪驅動,增強城市持續發展能力”。由此可知,文化在我國城市發展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但正如社會學家把城市比喻為“一口煮開的大鍋”,文學家把城市比喻為“五顏六色的霓虹燈”一樣,城市是人類最復雜的空間組織結構,文化是人類最復雜的精神活動形態,這兩種復雜系統之間的相互關聯和作用機制自然更加復雜和難以把握。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確立與社會主義城市建設相適應相匹配的主流價值文化,直接關涉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可持續性,也是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的關鍵所在。本文對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供方家批評指正。
為了應對西方意識形態和大眾文化的挑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命題。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又進一步明確了“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我國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所在。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與重大意義已十分明確,但如何使政治性強、抽象度高的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日常生活世界和文化心理結構,充分發揮理論聯系實際、指導實踐的作用,卻一直是一個難題。近年來,我國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理論研究中的“馬工程”、文藝創作中的“主旋律”以及旨在強化科研與人才培養的“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等,盡管這些舉措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容樂觀的是,由于掌握著先進的信息傳播機器并擁有強大的文化話語權,西方意識形態和大眾文化在我國思想和文化領域仍然很有市場,這也是造成當前一些人信仰危機、理想缺失、貪圖享樂、趣味低俗等問題的主要根源。這暴露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走向實踐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深層次問題,如何快速和高質量地解決已迫在眉睫。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是科學理論,也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需要,它在走向實踐、落地生根過程中之所以出現坎坷和曲折,是因為在戰略框架設計中缺少必要的中介環節。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和“道”,而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則是“多”和“萬物”,前者的高度簡約和概括與后者的異質與多樣的不對等,是西方意識形態和大眾文化有機可乘、迅速傳播的主要原因。基于這一思考與認識,應提出“構建我國主流價值文化”這一中層設計。主流價值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當代人生活世界的中介和橋梁:一方面,主流價值文化深度承載著國家意識形態和政治文化理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載體與感性表達;另一方面,主流價值文化在形態上又具有導向引領的功能與特征,可以為核心價值體系培育、養成良好的社會與文化心理生態。在這個意義上,我國主流價值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意義。
主流價值文化研究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基于不同國家在意識形態、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念上強烈的交流需要及越來越激烈的矛盾沖突這一現實困境而提出的新課題,具有鮮明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屬性。因此,以往并沒有主題鮮明和全面系統的研究,相關研究分布在哲學、文化學、文學、歷史、社會學、國際關系等領域,從“最接近”或“潛形態”的角度看,主要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從20世紀上半葉至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直是我國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文化研究的核心。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發表《論新階段》的講話,第一次提出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1945年5月,劉少奇在黨的七大上代表黨中央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進一步提出“要使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要使馬克思主義從歐洲形式變為中國形式”。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四代領導人分別做出了明確的理論表述和重大的理論創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成為指引我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發展和取得勝利的指導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發展既一脈相承而又包含各自的獨創性,其共同之處都是立足中國社會現實,以回答與解決問題的方式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
二是傳統文化現代化研究。傳統文化是中國社會、精神與學術的集中反映與表現形態,是我國主流價值文化的歷史形態和重要資源。盡管自近代以來,傳統文化不斷受到抨擊、批判和否定,但以海外新儒家和大陸當下的國學熱為代表,特別是在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帶動下,傳統文化對中國現代化的重大意義正在被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在傳統文化現代化研究中,歷史虛無主義與文化保守主義是并存的兩大觀念。以當下“國學熱”為例,一方面是媒介、大眾和利益集團聯動,將國學娛樂化、消費化的市場主義,另一方面則是知識分子群體從精英文化立場出發,將國學傳統定格化、僵硬化的文化保守主義。這兩種觀念影響了傳統文化在主流價值文化建設中發揮正面和積極的作用。
三是近現代革命文化傳統研究。近現代中國革命文化是我國主流價值文化建設最重要的傳統資源。但由于意識形態方面的差異,相關研究明顯分為兩大陣營:一是以中共黨史、黨建、軍史、國際共運史等為中心,也包括“延安精神”、“新四軍”等學會的建設性研究;二是以海外一些學者為主體,包括部分受其影響的國內學者的解構性研究。如何通過理論創新和研究方法創新,在有效應對解構性研究挑戰的基礎上,探索和闡釋革命文化傳統的當代性價值,為我國構建與時俱進的主流價值文化提供理論與資源支撐,是當下急需探討和解決的難題。
四是當代消費文化的批判研究。消費文化是西方主流價值文化之一,具有明顯的反理性、反倫理和反美學特征,借助經濟和信息傳播技術優勢,消費文化在全球迅速擴展開來,既是我國傳統主流價值文化的解構者,也是我們構建當代主流價值文化的挑戰者。在這個意義上,國內外學者對西方消費文化的批判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但其將消費文化視為文化個體的物質墮落而加以批判,認為主流價值文化建設應以對消費文化的徹底否定為前提,則顯得過于機械和簡單。對此,應根據城市化背景下文化消費的規律與趨勢予以修正。
以上四種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資源與研究成果,凸顯了我國探索主流價值文化的努力和路徑,為我們研究建構主流價值文化提供了基礎和條件。但其中也明顯存在著一些問題,除了意識形態、價值取向和研究方法之外,最大的問題是彼此間缺乏充分溝通與融合的橋梁,使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呈割裂趨勢。如何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總體框架下,使豐富的文化資源形成整體聯動效應,是目前急需得到解決的問題。
我國主流價值文化主要包括兩大傳統:一是在傳統農業生產生活方式上形成的以儒家為主干、兼收道釋諸家的古典主流價值文化;二是在現代進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為主體、在對中國傳統和西方文化的批判與吸收中形成的紅色價值文化。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交通和通訊現代化、社會和生活方式城市化及文化消費大眾化的沖擊與影響下,這兩種傳統不斷受到挑戰并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危機。
中國迅速的城市化進程是一切矛盾的核心與問題的關鍵。首先,以現代工業為生產力代表的城市化進程,不僅直接動搖了中國農業文明延續千年的“經濟基礎”,也深度解構了傳統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使古典主流價值文化喪失了其在當代實踐中的整合功能和主導地位。其次,我國紅色價值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理想的文化形態,并在長期的反帝、反封建和革命戰爭中形成了嚴肅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崇高的英雄主義氣質,這與以享樂主義和物欲橫流為主要特征、并借助經濟全球化而廣泛傳播的西方都市生活方式與消費文化是激烈沖突的。從文化變遷的角度看,西方都市生活方式和消費文化的影響更加嚴重,是古代倫理文化和現代紅色文化“祛魅”和“非主流化”的主要原因。
但闡明問題的根源并不是要否定中國的城市化。因為只有以城市為中心,才能找到建構我國主流價值文化的戰略要地和主攻方向。首先,城市化是人類發展的大趨勢,與傳統鄉土社會或城市化水平很低的時代相比,主流價值文化在城市化背景下呈現出很多新的規律與特點,以城市為中心有助于增強研究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其次,當代都市不僅是經濟、金融、交通、信息、服務業的中心,也是精神生產與文化消費的中心,并在精神生產與文化消費、審美趣味與生活時尚等方面具有決定性的“文化領導權”。以都市文化為中心有助于抓住主要矛盾與關鍵問題。再次,在快速城市化和西方都市文化日益泛濫的當下,中國城市及其文化生態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日益尖銳,迫切需要通過構建新的主流價值文化加以協調和整合,以城市化進程和都市文化建設為中心,有助于提出切實可行的戰略框架和路徑。
當代城市的第一個突出特點是人口眾多。截至2008年底,世界城市人口已超過全球總人口的一半。就中國而言,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不足18%上升至2014年的56%。數量龐大、高度密集的城市人口,必然要成為我國主流價值文化建設的戰略要地。當代城市的第二個突出特點是文化多元和價值破碎。隨著當今城市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文化多元和價值破碎的問題將會更加嚴重,并成為影響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矛盾。以城市社會作為我國建構主流價值文化的主攻方向,符合我國城市化戰略的根本需要與長遠利益。此外,雄厚的物質實力、良好的社會環境、發達的文化基礎設施、高度集聚的文化人才和強烈的文化消費需要,使以城市為中心的主流價值文化建設具有突出的優勢和可行性。
基于以上原因,需要將構建我國主流價值文化研究與新型城鎮化和城市文化建設緊密結合,一方面,以城市化為背景,認真梳理和研究相關的理論資源與經驗,為構建我國主流價值文化提供觀念、方法和素材,另一方面,以城市主流價值文化建設為中心,探討構建我國主流價值文化的戰略框架和路徑,在抵制西方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挑戰的同時,為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業地區提供良好的示范。
劉士林: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國際化試驗區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城市科學、文化戰略、智慧城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