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總工會工運史和勞動保護研究室主任 馮麗君
?
交流【理論探討】
如何理順混合所有制企業工會組織關系
□ 北京市總工會工運史和勞動保護研究室主任馮麗君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重大任務,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舉措。《國務院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對分類、分層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做了總體要求和具體部署。那么,如何理順混合所有制企業工會組織關系,使混合所有制企業工會更好地發揮協調勞動關系、維護職工權益、促進企業發展的作用,成為當前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
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各級工會對不同所有制企業工會組織隸屬關系形成一個基本共識,即國有企業工會實行企業系統管理,而非公有制企業工會實行屬地管理。但國有企業混改后,投資主體和股權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國有資本有絕對控股、相對控股、參股(小股比)之別。對于國有資本僅是小股比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其工會組織關系應該繼續保留在國有企業系統還是轉移到地方?同時,對于國有企業兼并非公有制企業并實現控股的,該非公有制企業工會關系能否從地方轉移到國有企業系統?這些問題讓企業和地方工會都感到十分困惑。
調查中發現,國有企業混改后,無論控股、參股企業,其工會關系基本都保留在國有企業集團工會,也有個別小股比企業工會關系轉移到了地方;有些改制后無國有股份的企業,由于歷史原因,其工會關系依然由國有企業集團進行系統管理,但與集團已無資產關系及行政制約關系,不服從集團工會的工作部署,各項重點工作也難以落實。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兼并非公有制企業后,即使實現了國有控股,由于工會經費利益之爭,地方工會不愿放棄該非公有制企業,使得該非公有制企業工會關系不能轉移到國有企業集團工會。
對混合所有制企業工會組織建設問題,全國總工會分別在2004年、2009年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工會工作的意見》、《關于堅決糾正在企業改革改制中撤銷工會組織、合并工會工作機構問題的通知》,但文件沒有涉及改制企業工會組織隸屬關系調整。另外,按照《全國總工會關于企業集團建立工會組織的試行辦法》第七條規定,各省市國有企業集團在本省市范圍內投資設立的屬于核心層、緊密層的子公司,其工會組織應由集團公司實行直接領導與管理。混合所有制企業工會組織關系似可參照該文件規定進行,但如何界定核心層、緊密層?另外國有企業兼并非公有制企業后工會關系如何處理?該文件并無進一步的規定。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等國有企業改革“1+N”文件陸續出臺,為我們加強混合所有制企業工會組織建設,規范混合所有制企業工會組織體制和管理方式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導和堅強的后盾。后者的第14條明確規定:“國有資本絕對控股、相對控股或者具有實際控制力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其他混合所有制企業,比照非公有制企業開展黨建工作。”
筆者認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工會組織關系應該參照該規定執行,即基本按照股權結構確立:凡國有資本絕對控股、相對控股的企業,無論是國有資本入股非公有制企業,還是非公有資本入股國有企業,工會組織隸屬關系一律由國有企業集團工會進行系統管理;對不控股但有實際控制力的企業比照控股企業進行管理;其他國有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比照非公有制企業,工會組織關系一律屬地;改制后無國有股份的企業工會關系轉移到地方。
在理順混合所有制企業工會組織隸屬關系后,地方工會和國有企業集團工會本著經費不爭利,管理不掛空,指導不務虛的“三不”原則,可創新工會管理模式,發揮地方和企業集團工會雙方的積極性,整合雙方的優勢資源,更好地為混合所有制企業職工服務。地方工會可通過成立區域性的產業、行業工會聯合會,聯系和指導工會組織關系不在地方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工會。企業集團也可加大對工會關系屬地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指導力度,吸納它參加集團系統具有行業性質的工會活動,如行業工資協商,行業技能培訓、技能競賽等等。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改制后,要根據企業股權結構的變化,同步設置或調整工會組織,理順工會組織隸屬關系,創新工會管理模式,整合地方工會和國有企業集團工會兩方面的優勢資源,更好地維護混合所有制企業職工合法權益,共同創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