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姣
山西財經大學
高速鐵路對山西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王姣姣
山西財經大學
隨著科學的發展,高速鐵路這一新型交通工具以其獨特的技術經濟優勢在世界各地高速發展,翻開了世界鐵路運輸的新篇章。“高鐵時代”給山西省帶來的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本文在對高鐵發展現狀及高鐵的特點作簡單介紹后,主要分析了發展高鐵對山西經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最后提出如何更好地利用高鐵發展山西的經濟的建議。
高鐵;城市化;錯位發展
印度經濟學家D.潘德拉格曾說過,“運輸是人類文明的生命線,是構成支持經濟增長的基礎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又有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而鐵路運輸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鐵路對于經濟發展是必不可少的。高鐵是指通過改造原有路線,是營運速率達到每小時200公里以上或者專門修建新的“高速新線”,使運營速率達到每小時250公里以上的鐵路系統。 高速鐵路作為一種新型交通工具,與傳統的鐵路有以下優勢,主要包括:①運行速度快、運行時間短、列車準時準點、正點率高。②安全可靠,舒適度高。③運量大,有效的緩解運輸壓力。④能耗低、污染小。高速鐵路使用的是電力,碳排放基本為零,符合現在低碳社會的要求。⑤節約土地資源。
(一)高速鐵路對山西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1.加快山西省的城市化進程。高鐵將提升和改善投資環境,并在沿線形成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的 “聚集”,形成公路、鐵路、軌道交通的交匯,并進而形成城市群。石太高鐵的開通能充分帶動沿線城市要素的集聚,提高沿線城市的規模,產生 “涓滴效應”。 中心城市在不斷集聚周圍的經濟要素的時候,基于自身城市土地空間載體的限制和擴展經濟腹地的需要,會向周邊城市擴散其經濟要素和轉移部分產業,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實現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擴散效應,推動石太高鐵沿線城鎮化建設,促進山西的城市化建設。
2.高鐵有利于山西產業結構的調整。山西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煤炭資源,支柱產業單一,產業關聯度低,產業鏈短,且處于產業鏈的底端,技術含量低。高鐵的開通方便了人口、資本、信息等要素的流動,有利于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而且因為運輸費用的下降,生產成本降低,形成有利的投資環境,有效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企業和機構、產業的轉移和集聚,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和演進提供基礎。而且隨著人口的流動,技術、知識、信息也隨之而來,有利于發展高新產業。隨著要素資源的進一步集聚和擴散,會對沿線產業集群的升級、競爭優勢及空間結構產生積極影響。
(二)高速鐵路對山西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1.高鐵的建設運營對山西省資源集聚的負外部效應。高鐵建設運營引申出來的交通通達性是一把雙刃劍,即一方面有利于要素資源的流入,另一方面也加劇了本地要素資源的流失。高鐵的運營使資源要素更加迅速和暢通地自由流動,這不可避免地導致各城市之間激烈的資源之爭,經濟資本和生產要素資源不可遏制地向環境條件優越、經濟效能高的區域集中; 而環境條件惡劣、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將會出現更為嚴峻的資源流失現象。山西省沿線城市的區位優勢、投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相對落后,這極有可能導致山西沿線城市的資源要素 “逆向流動”,從而造成企業人才流失、生產資源浪費的窘境,即虹吸效應。
2.高鐵對山西房地產市場的消極影響。高鐵與包括住宅產業在內的房地產業之間具有非常顯著的正外部效應,所以高鐵沿線節點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定位在“高鐵房地產”這一項目上。但是,由于國內對于“高鐵房地產”的開發未能做到理性而為進而導致其自殺式升溫,高鐵對其沿線節點城市住宅市場的負外部效應日漸暴露。伴隨“高鐵房地產”項目開發不斷升級的是土地市場價格的飆升,進而造成了住宅市場的不健康發展。因此,如何避免高鐵帶來的對山西住宅市場的消極影響,是山西省高鐵沿線城市制定有效的房地產調控措施,實現房地產健康有序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1.做好高鐵沿線城市職能定位,優化城市體系職能結構。每一個城市都有它的特色,城市的發展要因地制宜,不能是一再的模仿和復制,尤其是在高鐵的連通使得各城市之間“同城化”現象日益明顯的情況下,城市的職能定位顯得尤為重要。高鐵沿線各城市要綜合考慮自身資源優勢、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產業發展現狀、城市級別等多方面因素,遵循產業替代演進規律,做好城市職能定位,使城市在綜合性的基礎上能夠更加凸顯自己的個性。各城市要做好職能分工,避免出現產業結構雷同的情況,在城市體系中定位好自身發展產業,并不斷提升產業結構層次,完善城市職能體系整體功能,以高水平的產業集群作為城市職能升級的突破口,形成分工合理、協調發展的城市職能體系。
2.創新制度,實現共贏。為了最大程度的消除“虹吸效應”產生的負面影響甚至將其轉化為優勢,高鐵沿線城市政府要在政策方面有所傾斜,最大程度的為打造一個適合自身發展的軟環境而努力,在能留住本地資金、信息、人才的基礎上,進一步吸引經濟發達城市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向本市流動。吸引優秀企業進駐、引進高新科技,更好的發展本地產業。要素流動性的提高,不僅僅需要通過高速鐵路的建設來實現,還需要在制度方面做出調整,積極消除公共資源的制度壁壘,解決人口遷移的戶籍問題、教育和醫療保障問題,實現同城化。為了更高效率的促進要素在整個高速鐵路通過區域進行合理配置,各設站城市需要加強相互的聯系和溝通,創新制度,消除城市之間制度壁壘,實現共贏。
3.實現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錯位發展產業,形成互補優勢,避免虹吸效應。高鐵的修建和運營,在帶來沿線設站城市與核心城市或者鄰近城市的時空距離縮短的同時,可能面臨著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的流失和消費需求的減弱的負面影響。為了最大程度的削弱這種負面影響,錯位式的發展道路顯得非常重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專”,以“錯位化、配套化、特色化”作為產業發展的指導方針,才能避免同質化競爭,使每一個城市都能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保持各自持久的發展力。石太高鐵拉近了太原與石家莊在時空的距離,提供了使三大產業在城市空間上、職能結構上實現結構合理、布局優化、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重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