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然
河北省隆化縣張三營中學
學會承擔責任 助力健康成長
——淺談學生家庭責任感的培養
李美然
河北省隆化縣張三營中學
現在的學生因為獨生子女居多,被家長溺愛,唯我獨尊,再加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導致孩子的責任心極差。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孩子,將會影響到以后的人生。而責任心不是與生俱來的,這就需要教師、家長要用各種方法培養,讓孩子們健康成長。
未來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視其為“小皇帝”、“掌上明珠”,寵得錯位,愛得過度,都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容易養成依賴性強,意志薄弱的性格,缺乏競爭意識和責任。因此,培養孩子做個有責任感的人是當今社會迫在眉睫的任務。
列夫·托爾斯泰說:“如果一個人沒有熱情,那么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礎正是責任感?!彼裕囵B學生的責任感非常重要。然而現實卻總是讓人如此擔憂,有資料顯示,在家庭生活中62%的家長包攬了許多本來就應該讓孩子獨立想、獨立做和負責任的事情,59%的學生從來沒有主動為父母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更有73%的學生根本不清楚什么是家庭責任感。這一狀況如果得不到改觀,肯定會影響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為家庭責任感是社會責任感的基礎,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無論從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著眼,還是從人類的未來著眼,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勢在必行,時不可待。
那么,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步入社會的起點,也是每個人在社會上奮斗的港灣,而父母則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就需要所有家長的密切配合與大力支持,不斷增強家校聯合的力度。
1.學校:結合實際情況通過開家長會、開辦家長學校等活動向家長宣傳培養學生家庭責任感的意義所在,與家長及時溝通、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
(1)教師和家長要及時進行溝通。教師針對學生在學校里表現出的各種行為及時向家長了解和匯報,家長也可以將孩子在家中的某些行為表現向老師匯報和咨詢。這樣家長和教師才會做到交底清楚、心中有數。
(2)教師和家長應該協同制定培養方案。針對學生的特點及其家庭情況制訂出一套符合該學生實際情況的培養方案,根據這樣的方案對學生進行培養才會做到有的放矢,學生的責任心也能較快地發展起來。
(3)教師和家長在思想上應保持一致。使學生在校在家有統一的行為要求。如果教師和家長在對學生的教育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會對學生產生負面的影響,使他們無所適從。
2.家庭:作為陣地開展多種體驗活動,來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我們可以開展“今天我當家”、“假如我是家長”等活動,讓學生把為家庭生活服務作為一個小小崗位,把當一天爸爸、媽媽作為扮演的角色,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體驗一些家務活或完成一定的任務,或者跟父母上一天班,體驗父母工作的辛勞,獲得家庭生活的真實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養成熱愛勞動的品質,學會為父母排憂解難,學會生活自理。從而更尊敬長輩,尊重父母,培養了“我愛我家”的家庭責任感。
學生的家庭責任感是以認識為前提的。孩子沒有家庭責任感,是因為他們對家庭責任感缺乏認識,不知道自己應承擔什么家庭義務。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經常說一說“父母辛勞的一天”,體會父母的艱辛,想一想:我應為家里做些什么?已經做了些什么?還能做些什么?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引發學生的家庭責任行為。
學生的家庭責任感是以情感為基礎的。德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現階段的少年兒童對命令式的方式會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這點啟發我們要讓學生對家庭負責任看成是一件“我應該做的事”、“我希望的事”。為此,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廚藝大比拼”、“洗衣服大賽”等活動,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吸引學生,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增強他們做事的能力,然后引導學生由活動本身的興趣,遷移到對家人、家事關心的“樂趣”,從而更加激發了學生的愛家情感,引發了學生的家庭責任行為。
行為教育的原理告訴我們,良好的心理構建主要通過實踐行為來完成。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堅持不懈地實踐,用實際行動來不斷地鞏固。
1.從平時做起。從平時做起,就是要從家中最經常的事做起。我們可以開展“我的家庭我做主”活動,要求學生每天為家庭記賬,了解家中一天的收入和支出,使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家中的每一件事,做家庭中的小主人。有一位學生在體驗日記中寫下深刻的感觸:當媽媽看到我用一個月好不容易省下來的九十元為她買來生日蛋糕時,高興得熱淚盈眶。而我同時也深深地感到家的溫暖……。這一切都能使學生親身體會到做家長的辛苦和盡職的快樂。
2.要在困難時表現。每個家庭難免會遇到困難,發生一些令人憂愁的事。這正是培養學生家庭責任感的絕好時機。我們通過家長會要求家長敞開心扉,向學生講一講家長的苦惱、家事的繁瑣、工作的困惑,使學生懂得父母之不易,生活之艱辛,產生為父母分擔憂慮的念頭。然后組織討論:家里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怎么辦?教育學生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主動為家庭承擔責任。
總之,培養學生家庭責任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梁啟超說:“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于我自己打主意要做的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奔彝ヘ熑胃袑τ谝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家庭、學校都要重視孩子家庭責任感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