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富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廣西 桂林 541001)
?
【文史論苑】
桂北武裝起義的歷史意義
唐軍富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廣西 桂林 541001)
桂北武裝起義,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南武裝起義的組成部分。這一起義動搖了國民黨桂系在桂北及廣西的統治基礎,牽制了國民黨桂系的部分兵力,支援了全國解放戰場和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也為桂北游擊隊發展壯大以及桂北游擊根據地的創建鞏固奠定了民眾和干部基礎。
桂北武裝起義;華南武裝起義;桂北游擊隊
1947年7月,為配合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開辟和發展國統區游擊戰爭,中國共產黨在桂北(廣西北部)發動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遍及桂北及湖南邊境的廣大地區,動搖了國民黨桂系集團在桂北及廣西的統治基礎,為桂北游擊隊的成立和桂北游擊根據地的創建,為解放大軍進軍廣西創造了條件。因而桂北武裝起義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第一,桂北武裝起義是中共在南方蔣管區武裝起義,特別是華南武裝起義的組成部分。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非常重視南方蔣管區的游擊戰爭,將南方蔣管區的武裝起義和游擊戰爭作為全國解放戰爭的一大戰略部署。1946年11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工作會議,會議討論的主題是全面內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在蔣管區,特別是南方蔣管區的工作方針。并向南方各地黨組織連續發出《中央關于南方各省鄉村工作方針給方方等的指示》《中央關于在蔣管區發動農民武裝斗爭問題的指示》《中央關于華南工作的指示》等文件,指出由于南方各省國民黨正規軍大批調往內戰前線,征兵征糧普遍施行,正是發動游擊戰爭的好機會。認為“目前蔣管區后方甚為空虛,”因此,“在蔣管區發動與組織農民群眾武裝斗爭的客觀條件與時間是完全具有的”[1],為加強對華南地區的管理,中共中央派遣方方到我國香港,負責中共華南黨組織的工作。隨后在中共華南黨組織的基礎上,決定成立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分局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統管華南地區的農民武裝斗爭。香港分局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開展蔣管區游擊戰爭的指示,在華南發動一系列武裝起義和武裝斗爭,創建了華南游擊區。開辟了夾擊國民黨軍隊的第二戰場,攪亂了敵人的后方,配合了人民解放軍正面戰場和戰略進攻,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最后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而桂北武裝起義就是整個華南武裝起義的組成部分。
全面內戰爆發后,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提出中共華南黨組織的中心任務是“一切都應為著武裝斗爭、群眾斗爭的發展與黨及群眾組織的鞏固”,以及“建立新根據地”。要求華南各地黨組織深入發動群眾,把武裝起義、武裝斗爭與群眾反“三征”(征兵、征糧、征稅)求生存的自衛斗爭結合起來,打擊地方反動武裝,建立游擊根據地,并為此制定了“實行小搞,準備大搞”的方針。為便于領導,香港分局將華南劃為幾個戰略區域,在原有的瓊崖、閩浙贛區黨委外,新設立中共粵桂邊工委、粵桂湘邊和桂林工委(又稱桂柳區工委)等機構進行經略。隨后,武裝起義及游擊戰爭遍及華南各地。在廣東,武裝斗爭的星星之火燃遍粵東、東江、北江、南路一帶及海南島。在云南,中共黨組織策動了宣威、陸良、滬西等縣境的武裝斗爭。在廣西,中共廣西黨組織在各地發動一系列武裝起義,如中共桂東黨組織領導的鐘山縣英家、富川縣古城起義;中共桂北黨組織領導的靈川、全縣、灌陽三縣武裝起義;中共左江工委領導的龍州縣大青山、明江縣愛店、鎮邊縣平孟三地起義以及了懷南、萬岡等地武裝起義。
桂北武裝起義是中共桂北黨組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按照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和中共廣西省工委開展武裝起義的部署,而在國民黨廣西省首府桂林附近發動的一次震動廣西、湖南兩省的武裝起義。1946年9月,中共廣西省工委書記錢興到達香港,向中共華南黨組織負責人方方匯報中共廣西黨組織的情況,請示工作。這是自1942年廣西“七·九”事件以來,中共廣西黨組織正式恢復與上級黨組織的直接聯系。錢興聽取了方方關于毛澤東思想及當前形勢與斗爭任務的報告。方方還對中共廣西黨組織的工作作了具體指示,要求廣西策應全國解放戰爭和華南武裝斗爭,相機發動武裝起義,開展游擊戰爭。根據方方的指示,1947年4月,錢興在橫縣召開中共廣西各地黨組織主要負責干部會議,確定當前的中心任務是:“一切為著準備武裝起義而斗爭?!盵2]決定在桂北、左右江、桂東等廣西各地部署武裝起義。1947年6月下旬,中共桂北黨組織在桂北靈川縣舉行秘密會議,對桂北武裝起義作了周密部署。1947年7月,聲勢浩大的桂北起義在靈川、全縣、灌陽爆發,成為整個廣西以及華南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政權斗爭中的重要一環。
第二,動搖了國民黨的統治基礎,間接支援了解放區軍民的自衛戰爭和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廣西是國民黨地方實力派桂系統治的老巢,可以說,沒有廣西就沒有桂系。桂林又是國民黨桂系在廣西的統治中心。自1925年,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桂系勢力控制廣西全境后,為維護其在廣西的統治,桂系在廣西全省實現“三自”(自衛、自治、自給)“三寓”(寓兵于團、寓將于學、寓征于募)的政策。政治上,舉辦各種軍、政、民團訓練班和學校,培訓青年學生,充當鄉、鎮、村、街長,兼任國民學校校長和民團隊長,建立了政、軍、學“三位一體”的政權體制和保甲制度,構成了一個觸角廣布的、嚴密的統治網。軍事上,除正規軍外,重點強化民團建設,實行全省皆兵。桂林及其附近更是桂系當局苦心經營的地盤。全面內戰爆發后,國民黨廣西桂系當局頒布各種治安清剿法令,通令各地清鄉、成立清鄉委員會,實現民槍管制,清剿“盜匪奸偽”,以鞏固后方和地方政權。同時,為維持內戰所需的大量兵源和軍需物資,廣西桂系當局在全省實行“三征”政策。這些清剿法令和“三征”,最終都是通過廣西各地鄉村政權機構來實施。因此,“三位一體”的政權體制和保甲制度,是國民黨廣西桂系當局的基層統治基礎。
中共桂林地下黨在敵人力量強大的桂林附近發動武裝起義,兵鋒所至,敵人聞風喪膽。起義隊伍摧毀了桂北及湘南一帶的敵人鄉村政權,從政治上動搖了國民黨桂系當局基層政權的統治基礎。1947年7月23日,靈田起義爆發,起義軍攻占了國民黨廣西靈川縣靈田鄉公所,俘虜鄉公所的副鄉長、職員和警員20多人。7月24日,全縣、灌陽起義爆發,起義部隊在20多天的時間里,先后打下了全縣的石塘、兩河,灌陽縣的小江源、水車、碧營、文市、新圩、巨望、陳家衛以及湖南省的蔣家嶺等11個國民黨的鄉公所和敵軍據點。瓦解了國民黨桂系“三位一體”的政權體制和保甲制度,極大地打擊了桂北及湖南邊境地區敵人的囂張氣焰和桂系在廣西的基層政權。
桂北武裝起義間接配合了解放區軍民的自衛戰爭,支援了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桂系集團緊緊地跟隨蔣介石,成為執行其反民主的內戰政策的急先鋒。桂系將所屬的正規軍全部調往華東、中原、海南等內戰前線,進攻人民解放軍。1947年6月30日,為粉碎敵人對陜北和山東根據地的重點進攻,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部署,橫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開始了解放戰爭的戰略反攻階段。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后,桂系首腦之一白崇禧指揮以桂軍為主力的國民黨軍隊對劉鄧大軍圍追堵截,企圖將劉鄧大軍圍殲于大別山區。在這種形勢下,中共桂北黨組織在桂系的老巢或者說后院發動武裝起義,以及中共廣西黨組織在廣西各地舉行的武裝起義,攪亂了國民黨桂系的后方,使敵人坐臥不安,減輕了解放區戰場和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壓力。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一定程度上牽制了國民黨桂系的部分兵力。桂北武裝起義和廣西各地武裝起義,使國民黨桂系統治的大后方和反人民的內戰基地,變成了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二戰場。因而桂北及廣西各地起義隊伍也就成為國民黨桂系在后方的心腹大患。為穩定后方,安撫人心,遠在華中與人民解放軍作戰的白崇禧,一方面在《廣西日報》發表《給廣西父老的一封信》,要求動員全省之力戡亂;另一方面命令國民黨廣西省當局全力“圍剿”起義隊伍。為此,國民黨桂系不得不將新編174旅調回廣西駐防,同時通令廣西各縣恢復民團制度,由縣長兼任民團司令,下設中隊及分隊。強令全省青年接受軍事訓練,參加民團組織。并召集國民兵,充實保安部隊,目的在于“當茲動員戡亂之需,共匪企圖暴動日”,“確保省境各地治安”[3]。因此,國民黨新編174旅及廣西省保安部隊,深陷桂北及廣西武裝起義的烽火中,無法增援正面戰場。
第二,桂北武裝起義,也使敵人在兵源、財源和物質供應上受到一定的影響。為支持全面內戰,除省保安團、各縣自衛隊征集大批壯丁外,國民黨廣西省當局下令征兵,設桂林、柳州等六團管區,接收新兵集中團區進行訓練。在征糧征稅方面,桂系不顧戰時日軍對桂北經濟的摧殘,戰后水、旱、蟲災等這一嚴峻現實,恢復田賦征實征借制度,甚至對日本侵略軍占領期間的田糧賦稅也要予以追繳。桂系的“三征”政策,激起了無以果腹的農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桂北武裝起義以武裝斗爭與廣泛的農民群眾運動相結合,進行反三征斗爭。靈川縣靈田起義,提出“反內戰、反征兵、反征糧、反征稅”的口號。全縣、灌陽起義后,成立“全灌農民解放支隊”,起義隊伍提出的基本政策就是反“三征”。桂北武裝起義及其反“三征”的斗爭,使國民黨桂系在廣西全力推行的征兵、征糧、征稅工作無法全部完成,加劇了國民黨桂系當局的經濟危機。例如,1947年度的糧賦征收,截至1948年2月還遠未達到預期計劃。桂北武裝起義,威脅了桂系的后方,拖住了桂系的后備軍事力量,使桂系從事內戰的物資資源的供應受到限制。
第三,桂北武裝起義,為桂北游擊隊及桂北游擊根據地的發展壯大奠定了群眾基礎和干部上的重要準備。桂北武裝起義爆發后,起義隊伍正確貫徹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將武裝起義與政治、經濟斗爭相結合,大力發動群眾,開展宣傳工作,促使桂北人民覺醒,使革命真理深入人心,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桂北的影響,給桂北人民尋求解放道路指明了方向,贏得了桂北人民的熱烈擁護。從而為桂北游擊隊及桂北游擊根據地的建立、發展、壯大奠定了深厚的民眾基礎。
桂北武裝起義一開始,就把宣傳發動群眾作為首要任務。起義隊伍利用各種機會,向群眾發表演說,張貼標語,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軍隊的紀律和革命真理,號召貧苦農民團結起來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例如,靈田起義成功后,起義人員召開群眾大會,闡明起義隊伍的性質、宗旨及為民眾謀利益的戰斗綱領。全灌起義隊伍攻占灌陽縣文市鎮后,起義領導人蔣潔敏、鄧崇濟等親自走上街頭做宣傳工作,鼓動民眾對桂系殘暴的“三征”進行抗爭。起義部隊還以實際行動表明自己是人民的子弟兵,是為人民利益而戰斗的隊伍。提出“我們保護善良的老百姓利益,絕不亂拿一草一木”,“反對征兵征糧及一切苛捐雜稅”,“徹底實行耕者有其田及減租減息”,“維持地方治安,確保民眾安寧”,“本軍紀律嚴密,秋毫無犯”[4]等口號。將繳獲敵人的糧食、衣服、食品等物資分給貧苦的農民,并開倉救濟災民。這些口號和行動,激發了廣大勞苦人民的革命熱情,他們主動幫助起義隊伍,許多貧民還參加了起義部隊。人民群眾的衷心愛戴和熱情支持,為后來桂北大地廣泛開展游擊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桂北武裝起義培養、鍛煉了一批革命骨干,為隨后在桂北進行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作了干部上的重要準備。由于缺乏武裝斗爭經驗等原因,桂北武裝起義遭受重大挫折。靈田起義部隊在敵人的“圍剿”下,被迫撤退到靈川潞江河山區,全灌起義近千人的隊伍被敵人打散,起義領導人和骨干一部分轉移到靈川,與靈川起義部隊匯合,一部分到廣東西江部隊。靈川、全縣、灌陽三縣起義骨干會合后,只有40多人。雖然桂北武裝起義遭到挫敗,但大浪淘沙,鍛造了一支團結一致、堅定不拔的革命隊伍。這支隊伍經受了血雨腥風的洗禮,積累了武裝游擊斗爭經驗。正是在這支優秀隊伍的帶領下,桂北大地遍燃武裝游擊戰爭的烽火,建立了強大的桂北游擊隊,創建了靈川、全灌、高源等游擊根據地,配合解放大軍進軍廣西,解放桂北。而這支隊伍的大多數人員,當之無愧地成為桂北游擊隊及游擊根據地的各級領導和骨干力量。
[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6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418.
[2]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的廣西武裝斗爭(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319.
[3]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的廣西武裝斗爭(下)[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522.
[4]中共桂林地委黨史辦公室.解放戰爭時期桂北文獻資料選編[Z].1988.605.
【責任編輯:周 丹】
K263
A
1673-7725(2016)11-0231-04
2016-09-10
唐軍富(1965-),男,廣西灌陽人,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桂林近代史、博物館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