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皓玥
“一帶一路”戰略于邊境中的推進困境
歐陽皓玥
“一帶一路”戰略連接國內和國際的友好往來與互聯互動,它并非是一個國家的單向行為,而是需要沿線國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從地緣上看,邊境是一個與沿邊國家聯系較為緊密的矛盾復雜的空間行為體,它憑借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一帶一路”向沿線國家的接觸與溝通的新前線窗口及戰略支點。但由于邊境特性及外部變量控制等因素限制,“一帶一路”戰略在邊境的推進過程中存在種種問題。
邊境;一帶一路;地方政府
在“一帶一路”戰略中,邊境的定位不僅僅是一種地理位置的描述,而且更被視為一個融合民族跨度、文化深度、社會融度、資源配置等多種要素構成的空間整合體。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邊境作為與廣大沿線國家地緣距離最近、最直接的地點,成為溝通國際與國內往來、擴大國際與國內發展空間的重要戰略支點。邊境地區緊鄰兩國,溝通往來方便,文化、宗教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融通、共通、相通,信息交換順暢,交通便捷。
邊境作為重要的戰略支點,對“一帶一路”戰略意味著“起承轉合”的獨特作用?!捌稹?,即“一帶一路”戰略走出國門,邊境地區最先接觸到鄰近國家,作為“一帶一路”在國內的前沿地點,邊境被賦予了更加特殊的功能?!俺小?,即“一帶一路”戰略推行中,不免有一些行業和部門由于對國外市場考察疏忽等問題引發的供需問題,而邊境作為這種地緣開放的前端,可以更審慎地對待供需問題的整體考量?!稗D”,即在邊境地區,為兩國的各種資源進行交換互通提供便利?!昂稀?,即邊境的資源整合程度之高是其他區位不能達到的。邊境憑借先天的地理優勢,為物質、資源及其他要素的循環流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一帶一路”與邊境的整體發展的總體形勢是國家政策支持,但從發展現狀來看,南方優于北方,海疆好于陸疆。由此可見,邊境地區的自身局限難以突破,地方政府的職能授權束縛、跨境次區域合作項目難以推進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邊境內嵌性格帶來的諸多負面效果;二是在外生變量影響下,邊境發展帶來的問題;三是地方政府職能的限制。
邊境遠離經濟發展腹地,要想發展,就要承接發達地區帶來的一系列經濟發展外溢,對產業劣勢進行及時互補,尋找新的發展機遇。邊境依附邊界自身的屏蔽效應和中介效應,有著與其他國家發展區域不同的自身特性。在邊境的內嵌性格引化下,將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糅合在這個地域中,兩國的經貿往來、文化交流等溝通自發地受到阻攔。首先,邊境在封閉性與開放性的力量博弈下,封閉與開放這兩種力量是同時存在的,一方力量過高時,另一方力量則隨之消減,二者呈負相關關系,二者在摩擦中釋放的問題便由此產生。邊境的屏障效應取決于兩國關系,如果雙方關系惡化,屏障能力過強,便會阻礙這種雙方的生產要素活躍以及交換活動。相反,當雙方處于睦鄰友好的狀態中時,雙方合作會大于競爭,障礙弱化,經濟合作的頻率增加。其次,當前對待安全問題,邊境區域的非傳統安全威脅要遠大于傳統安全。在非傳統安全領域中,跨國犯罪、走私、販毒、人口非法跨境流動等逐漸成為重點議題,一般而言,邊境臨近別國,邊境地區的要素頻繁進行互動,為邊境地區發展創造了多元、多層次的氛圍。但由于政治因素、安全問題無法突破,同時一些邊境地區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貧困、非法通婚、跨國犯罪等社會問題突顯。這些負面問題使得政府側重于維護邊境安全與穩定。
邊境在動態性與靜態性制衡中產生的不確定性。邊境天生存在一種靈活多變的“動態觀”。邊境上的界域范圍變化形成之前是慣常性的,且變動幅度不同。這種外部刺激下產生的動態邊境,邊境地區的人民在生存方面受到因戰亂、饑餓、貧窮等不同程度的傷害,再加上邊境地區往往存在極端的地理條件或者自然災害,久而久之,原本因地緣條件活泛的邊境,陷入沉寂。但由于歷史更迭、邊界變遷,活躍要素也會重新復活。同時,實體邊境范圍難以劃定,各國對戰略緩沖帶的考量使得對于邊境劃定的標準不盡相同。各國對邊境的定義存在想象與現實意義上的偏差與沖突。在不同歷史時期,當國家在權力更換和由內向外的領土擴張等狀態下,邊境范圍及規模難以衡量,但當前世界總體和平,局部動蕩的大環境下,由此造就和平邊境的訴求是大范圍存在的。在動態與靜態的影響下,邊境產生過多易變因素,邊境地區的整體社會發展受到制約,由此對“一帶一路”承接力量減弱。
圍繞邊境的外生變量多,但主要問題仍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際問題國內化。一個開放的邊境,使兩國在地緣彼此鄰近的同時,達成空間上資源的共通與活用,增加地區性貿易往來、信息互通、人口流動等不同層次諸多方面的互進交流。從另個角度看,在這股正向力量引導下,不可避免地涌現人口流速加快、跨國犯罪頻發、非法通婚顯現等諸多非傳統安全的負面問題,同時加重邊境地區的治安,基于邊境的開放與脆弱性的考量。邊境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健全,近年來人口結構變動過大,由于邊境地區往往是經濟發展緩慢、不發達的地區,這就導致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出,基礎設施建設難以跟進,如此循環,造成整個邊境地區的經濟落后?!耙粠б宦贰睉鹇钥梢詫⑸形凑宫F自身優勢的邊境地區重新構建自身獨特優勢。
二是邊境發展緩慢這一瓶頸的突破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邊境自身所處的地域偏遠,又遠離經濟發展核心區,有些還伴有惡劣的自然環境,這些外部條件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邊境發展。同時,在一個國家的宏觀考量下,邊境地區的政治性程度和軍事條件要比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重要得多。長此以往,在國家層面會或多或少地忽略經濟發展,在歷史上,邊境是軍事重地而非經濟腹地也是由此而來。當邊境的政治性規劃遠高于經濟等社會層面的布局,之前形成的經濟社會結構、基礎設施配置、人口結構單元等與國家的經濟規劃之間難以適應,政策上的謹慎致使經濟發展顯得小心翼翼,該地域發展也由此緩慢。要突破瓶頸不僅亟需國際形勢的背景支持,同時還需要良好的區域環境、國家的支撐以及地方政府的協同帶動。
三是邊境地方政府職能有待提高。全球化程度的深入,以邊境經濟合作為次區域經濟合作擴展創造新的路徑。但是,中央政府給予地方政府的職能有限,所發揮的自由度和靈活度不夠高,使地方政府的職權,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與應用。
因此,在短時期內突破邊境的固有性格并非易事。首先,國家在政策上要對興邊富民政策予以重視,在如何推進邊境中的“一帶一路”戰略上予以完善,在經濟引導方向上,增強人民幣跨境結算,增加及擴展跨境合作區,提高邊境地區的競爭力,為經濟發展尋找新出路。其次,邊境發展離不開沿邊當地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在“跨境次區域經濟合作過程中加大了政府行為力度,沿邊地方政府已經成為推動我國跨境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倡導者、參與者和重要動力的推動者”。處理好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權力的關系,特別是在處理地方性經濟合作事宜中,地方政府發揮比較優勢。隨著中國進入新的戰略增長機遇期,邊境即將成為難以割舍且不可替代的戰略支點,通過國際與國內的雙向聯動,邊境作為一個巨大的資源整合體將在戰略實施的過程中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及政治效應。
[1]張玉新,李天籽.跨境次區域經濟合作中我國沿邊地方政府行為分析[J].東北亞論壇,2012(4):77.
[2]游珍.中國邊境地區人口分布的地域特征與國別差別[J].人口研究,2015(5):87.
[3]張慶霖.次區域經濟合作模式的演化:邊境區域經濟合作[J].經濟問題探索,2014(11):81.
[4]柳思思.“一帶一路”:跨境次區域合作理論研究的新進路[J].南亞研究,2014(2):1.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行政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