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英 游 岸
共產黨人視角下的分配公平
張偉英 游 岸
社會主義分配公平建立在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主要體現為“按勞分配”的公平性。社會主義分配公平具有階段性,需要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分配方式的調整。發展社會主義分配公平應當堅持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不斷壯大物質基礎以及科學理性地對分配方式進行變革。
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公平;分配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①這是黨在公平正義問題上的深刻認識。社會主義社會離不開公平,只有做到了社會公平,才能贏得民心,社會主義社會制度才能穩固。由于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剛剛擺脫低收入水平的國民經濟尚不發達,收入差距拉大已成明顯事實,共同富裕的目標還遠遠沒有實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分配公平就成為了廣大人民群眾所關注的焦點。因此,如何正確認識與發展社會主義的分配公平,是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
為弄清楚社會主義的分配公平,就必然要解決分配由什么決定,什么是分配公平的問題。對于前者,馬克思有過論述,他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②對于后者,馬克思在同一篇文獻中說:“難道資產者不是斷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嗎?難道它事實上不是在現今的生產方式基礎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嗎?”此外,恩格斯也在《論住宅問題》中指出“公平始終只是現存經濟關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觀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現。”馬克思恩格斯告訴我們:分配公平是源于現實生產關系的觀念反映,是當分配方式符合評判者的利益時獲得的肯定性評判。
在社會主義社會,整個社會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勞動體現為集體勞動,集體勞動之后的勞動所得被稱為社會總產品。馬克思認為,在進行勞動者的分配之前,首先要從社會再生產和公共消費的需要兩方面對社會總產品進行扣除。
對于個人的分配,他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按勞分配”,他說:“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他認為,這種分配方式的公平性在于:“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像其他人一樣只是勞動者。”馬克思主和恩格斯對社會主義分配公平的認識無疑顯得既科學又深刻。他們不僅僅是提出了對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科學設想,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認識分配公平的寶貴視角,形成了科學的分配公平觀。
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需要發展什么樣的分配公平,這是擺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前的難題。因為在我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就應當建立起“按勞分配”的分配方式。當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對分配公平采取的是平均主義傾向。之所以黨的第一代領導人不得已采取平均的分配方式,其實質還在于深諳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原因在于:一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太低,只有相對平均才能保障每個個體生存的基本權利;二是如馬克思所講新社會是在經歷了長久陣痛之后才得以建立的,這種相對平均也能對社會穩定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從而鞏固剛剛誕生的社會主義制度。同時,這樣的分配方式,通過保障基本消費水平,避免了貧富差距帶來的對資源的浪費,使得國家能把有限的資金和物質投入到基礎工業和重大科技項目的發展上去,實現了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結合。不但如此,我們也注意到,在平均分配為主的環境下,也有按勞分配的存在,例如在工資結構上的級別工資制等。
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已有的國民經濟基礎上進行了社會主義分配公平的進一步發展。他們面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時,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主義分配公平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的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結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要提高勞動效率,就必須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因此鄧小平同志認為,允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只有這樣我國經濟才能以波浪式的形式不斷向前。鄧小平同志還特別強調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分配公平的認識出發點在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時又注意到調整分配方式對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國形成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理念,建立起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是對社會主義分配公平的重大發展。事實證明,分配制度的改革對激發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業激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對促進國民經濟的積極發展意義重大。
新中國各時期領導人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但同時又立足于新的現實情況,從而創造出既具有延續性又有開創性的理論體系。在新時期,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在“三個代表”中已經蘊含了運用政黨力量實現并調節好各方面的利益,“公平”在合理的利益協調中才能得到發展。關于分配公平問題,江澤民同志針對各種亂象時就指出,“分配上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盡快加以解決。這些問題如不加緊研究解決,不僅會成為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會成為一個突出的政治、社會問題。”
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利益格局不斷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新問題的出現是發展中的必然,發現問題之后關鍵需要解決問題。2006年胡錦濤指出:“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正義,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抓緊完善利益協調機制,以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系、發展社會事業、維護社會穩定等為著力點,努力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胡錦濤同志對發展社會主義分配公平的思想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得到了體現,報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這是在對分配領域做出實事求是的分析后提出的新調整新舉措。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把公平理念提到社會核心價值的高度。他在談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總要求時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他還指出發展社會主義的公平,需要通過創造公平的環境,要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要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共產黨人在對分配公平不斷進行探索的過程中,著重強調以下兩點:首先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公平采取審慎的態度,不追求過高的、遠遠超過現實生產方式水平的分配公平。同時,也注意不讓分配方式的變革過于滯后,乃至過于落后于生產力的發展。其次,要保障社會主義分配公平的發展,必須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一切生產關系的核心。就分配而言,誰掌握生產資料,誰就在分配方式上具有變革的主動權。在我國,由于我們實行以市場化為主導的經濟改革,支持和鼓勵私營經濟發展,生產力被激活的同時,收入差距拉大,貧富懸殊的現象也十分明顯,為富不仁、仇富的現象不斷增多,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但是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我們之所以還能夠有信心維持好改革、穩定、發展三者之間的關系,還有能力去調整過大的收入差距,避免兩極分化導致的改革失敗,是因為堅持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的公有制經濟是國家通過政策、法律等方式對利益關系調整的支撐力量。應當充分發揮公有制經濟按勞分配的優越性,使之真正成為引領社會主義分配公平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的決定力量。
引文注釋
①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