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波
大慶文化產業發展與研究
趙春波
文化產業發展的水平是一個地區整體經濟實力的一個綜合體現。大慶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居于國內前列,但是文化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仍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原因在于:大慶地區屬于石油經濟一枝獨秀的高速發展地區,能否更好地發展文化產業,直接關系到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前途和命運。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大慶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研究文化產業的過程中,給出相應的建議。
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大慶是一座美麗的新型石油工業城市,從開發到現在共生產原油21.5億噸,占國家陸地同期原油總產量的40%以上,是中國最重要的石油和石化生產基地。2012年,大慶油與非油經濟比重調整到46:54,全市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大關,是中國發展較快的城市之一。
大慶是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鮮紅旗幟,享有“綠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國溫泉之鄉”的美譽,既是大慶的城市品牌優勢,又是特有的文化符號;大慶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發源地,石油文化、創業文化、民俗文化、都市文化特色鮮明。近年來,大慶又投入80多億元,建設大型文化設施46項,擁有文化產業單位4500家,從業人員3.3萬人,文化團體、協會507個,文化基礎相對較好;大慶擁有8所大學,科研院所及分支機構80多個,科技文化人才15萬多人,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實力和人才支撐;大慶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寬松,每年投入5000萬專項資金,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資金、土地等政策支持;大慶文化體制改革深入,組建了大慶新聞傳媒集團和大慶文化集團,辟建了黑龍江(大慶)文化創意產業園、“新華08”國際石油資訊中心、黑魚湖國際藝術村三大文化產業園區,培育和壯大了文化市場的合格主體。
2010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65億元,同比增長26.2%;增加值15億元,同比增長27.1%。2011年初,大慶文化創意產業園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全年文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81億元,實現增加值1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文化藝術創作成效顯著,文化產業影響力不斷提升,多部作品10余次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荷花獎等國家級大獎;堅持以大集團帶動大產業,做強國有文化企業集團。推動大慶新聞傳媒集團、大慶文化集團進一步深化改革,健全市場運營機制,全面擴大市場份額,全力提升經濟效益。
1.地理區位優勢
大慶位于哈大齊工業走廊中軸,是黑龍江西部的交通樞紐。境內濱洲、通讓鐵路交匯,連接哈大齊三市的G015國道等公路網絡已經形成,基本形成了以大慶為中心的兩小時經濟帶。通過濱洲鐵路,從大慶可以到達蒙古和俄羅斯,經松花江黃金水道也可直達俄羅斯,地緣和區位優勢明顯。
2.經濟基礎優勢
過去的5年,大慶地區生產總值翻了一番,達到3700億元,綜合實力位列全國地級城市第21位,是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大慶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300元,超過小康水平。
3.自然資源優勢
第一,油氣資源優勢。大慶油田探明含油面積4415.8平方公里,石油地質儲量55.87億噸,探明含氣面積472.3平方公里,天然氣儲量574.43億立方米。第二,地熱資源優勢。大慶林甸縣區域儲藏豐富的地熱資源。通過探井資料分析,林甸地區儲水層分布范圍廣、地層壓力高、溫度高、產量大,具有良好的開發利用前景,地熱文化根基深厚。第三,濕地資源優勢。大慶市地處松嫩平原,濕地面積120萬公頃,占全國已知濕地總面積的1/20,濕地面積大,濕地資源豐富多彩,濕地文化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第四,草原資源優勢。大慶市現有草原面積84.07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四成左右,草原上天然資源種類多、品種全,常見動物數十種、鳥類140多種,重要植物10幾種,為發展草原文化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文化資源分散
由于體制原因,大慶存在市政、管局、石化三大塊,文化產業各自為戰,文化資源布局難以統合,造成了文化資源不能共同利用和開發,難以合力出擊,削弱了市場競爭力。
2.體制機制不靈活
一些文化單位自我發展能力和持續發展潛質挖掘不深,機制落后,發展無序。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還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制約了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形成了“瓶頸”效應。
3.文化人才短缺
由于體制不靈活,依然存在大鍋飯問題,造成文化創作、藝術、經營等優秀人才流失嚴重,許多文化骨干紛紛“南飛”。文化產業人才青黃不接、斷層現象普遍,產業人才庫后備不足,文化產業發展難以創新。
4.產業結構不合理
文化產業結構不健全,缺乏創新的文化產業群,目前,仍然是壟斷的傳媒業、旅游業、教育業幾家獨大。其他小型的文化產業發展雷同、內容單一,爭資金、爭市場、爭消費群體現象普遍,發展無前途。
5.文化產業含金量低
大慶文化產業傳統類型顯著,現代文化產業發展較慢,創新能力不足,文化產業科技含量低,文化產品和品位缺乏市場競爭力,降低了文化產業的社會影響力。
1.把握發展優勢,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首先把握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對發展文化產業給予的優惠政策,制定文化產業總體規劃,備戰文化產業發展;其次利用雄厚的經濟基礎作動力,認真研究石油文化、濕地文化、草原文化、地熱文化、科技文化等發展的空間,確定發展目標;三是整合文化產業,讓政府、石油、石化這三匹黑馬共拉一臺車,形成合力,創造出大慶特有的文化產業發展風格;最后是利用好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較好的文化產業基礎,積極開展文化產業項目研究,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無限的文化產業發展中去。
2.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發文化產業發展動力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繼續改善文化發展的大環境,在涉及文化產業用地、稅收、資金、人才等方面充分利用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建立以政府資金為引導、社會資金為主體、股市融資和境外資金為補充的投融資模式。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發展的評價和考核體系,形成一套科學的引導、獎懲、調節、監督機制。加強經營管理、項目策劃、文化創作、網絡數字等高級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造就一批文化產業領軍人才。
3.加強宏觀調控,規劃文化產業發展藍圖
要結合我市實際,針對文化產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具體特點,研究制定好不同時期的發展規劃和文化產業政策,合理布局產業項目。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文化產業發展目標,實現全市文化產業的統一、協調、有序發展。要積極拓展發展領域和經營范圍,大膽實踐,只要不是國家明令禁止的,都要積極鼓勵和支持。
4.強化合作意識,提高文化產業含金量
打破行業界限,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最好出路。文化產業的發展已不僅僅是其自身的事情,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和產品,往往是與其他產業,尤其是與具有發展前景的高新產業交融貫通,并形成良性互動的發展關系的結果。產業間的融合互補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結合我市的實際情況,整合優勢,有效開發,突出重點,優先發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制造業文化產業,鑄造出我們自己的強勢文化品牌,把我市真正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文化強市。
5.改革用人機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文化產業的發展好壞直接體現在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發展上。改革用人機制,制定優惠人才政策,積極培育文化產業隊伍,是發展文化產業重中之重。如何引進和培養具備較高文化產業創新思維、懂現代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形成有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精干隊伍,是我們發展提升文化產業的關鍵所在。
[1]黃陽,呂慶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創新研究評述[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3).
[2]謝曉青.大袋文學期刊的編輯特色[J].編輯之友,2010(11).
[3]羅永泰,王連成.基于泛資源觀的文化產業資源整合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2(3).
[4]趙強.文化產業視域下我國當代文學期刊的生存研究[J].泰山學院學報,2010(1).
[5]張涵.關于馬克思著作中涉及“文化產業”的思想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03).
(作者單位:大慶文化體育旅游集團)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