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玉 張 靜
營造良好校園環境 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李金玉 張 靜
環境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環境作為高校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氛圍,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重視校園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本文通過物質、文化、制度、人際、網絡這幾方面途徑來優化校園環境,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校園環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校園環境是大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之一,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與結果。目前,高校的校園設施存在建設不完善,制度不民主,學生自我管理觀念淡薄等種種問題。如何打造一個和諧的校園環境已迫在眉睫。
物質環境是指校園內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影響的一切物質條件的總和①。主要有校容校規、教學科研設備、校徽、雕塑,建筑等以物質形態表現出來的校園設施。
1.校容校貌的建設
首先,從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角度出發,在文化設施與場所方面加強。校園建筑建設既要實用美觀,凸顯出育人功能,又要科學地布局教學、科研和社會活動的場所。其次,加大資金投入,注重校園內涵式建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將思想和文化寓于校園規劃和設計之中,充分利用富含人文精神的雕塑或誓言警句等物質景觀,營造出高雅、莊嚴的學術氣息氛圍,使學生被良好的物質景觀所熏陶,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第三,突出校園標志性建筑建設,陶冶學生的高尚品格。標志性建筑簡單明確地表現一個學校的辦學理念,加強與該校相關的標志性建筑設計與建設,反映出該校師生的精神面貌和價值追求。
2.校園基礎設施建設
文化基礎設施是開展各項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物質基礎,既可以滿足大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需求,又可以給學生無聲的教育。首先,加大對教工的工作環境和學生的學習環境設施建設的投入,例如:現代教學設備、實驗儀器設備、圖書館的藏書、校園網絡基礎設施的配備。各種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對大學生良好品德的建立,積極向上的氣質人格和科學的價值觀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其次,要完善校園網絡,做到校園網全面覆蓋,確保寢室、多媒體教室、圖書館的網絡供應,了解國內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最新信息。
文化環境在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在校園內生活,每天都與文化環境這本“無言書”進行著交流,受到影響。積極向上、與時俱進的文化環境,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1.加強校風建設
繼承優良歷史傳統,立足于學校發展的實際,以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為核心,提煉出富有特色的大學精神。大力倡導認真學習,奮發圖強的良好風氣,鼓勵學習刻苦,成績優異的大學生,營造濃郁的學習氣氛,建立良好的學習風氣。使學生在一個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文化環境中,不斷地激勵自己努力學習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促進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②。
2.優化課堂環境
首先,作為教育者應該發揮其主導作用,加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及時把握國家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調整,本專業最新的理論成果。其次,應該在教學方法上改進。以互動式教育為主,與學生進行雙向的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魅力。同時,應該積極地倡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校園制度環境作為約束大學生思想品德行為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學的制度體系,健全各種校園獎懲條例,對于規范大學生的言行,維持良好的教學次序,起到積極的作用。
1.多方參與、集思廣益,優化校園制度
校園規章制度的建立要本著和諧,民主、平等的思想觀念。滿足大學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與學校的發展,學生、老師、管理者、后勤等多方對校園制度進行商討。協調各方的意見,制定出以人為本的校園制度。根據高校的實際,合理地調整、更新校園制度。及時廢除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完善各種獎懲制度、獎學金評選制度、人才培養制度,教師的聘任制度、教學評價制度和信息反饋制度。
2.互相監督、及時反饋,落實校園制度
建立科學的監督機制,保證各項制度的順利實施。在這些過程中,與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結合起來,形成大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③。學校的發展以制度為保障,以人文關懷為首要。合理的管理制度能有效規范師生行為,整頓校園風氣、提高管理效率、促進學校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推動高校工作的順利開展。良好的校園規章制度的建立,要求在管理中體現人文關懷,使廣大師生感受到關心和愛護,從而督促自己進一步提升和完善,主動挖掘自身潛力,自覺為建設校園環境奉獻力量,進而促進學校的各項工作全面發展。
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能催人上進還能形成一股凝聚力,優化人際環境,使學生在融洽的人際關系中健康地發展。構建和諧的人際環境,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進行人際和諧觀教育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總和④。人際和諧觀教育就是教育學生用全局的觀點來看待和理解整個社會關系,而校園環境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因此,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就有著極大的意義。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者,就更應該讓學生懂得這個道理,通過自我的學習和訓練,掌握必要的人際關系能力。其次,青年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交往素質、交往的適應能力和交往處理能力,能夠做到與他人融洽地相處。
2.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
大學生在行為上出的問題,大部分是由于心理出現問題導致的。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心理健康指導,通過心理咨詢和心理講座的方式去幫助有困難的大學生,引導他們克服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努力建造與他人融洽的人際關系,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樂觀、開朗、活潑、大方的性格特點,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其次,設立相關的專項資金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形成通暢的預防、治療、教育的心理診療工作,為學生營造健康良好的心理環境。
構建校園網絡環境,是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渠道,通過網絡載體的形式,利用現在大學生最常使用的網絡,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1.學校加大對校園網絡的監管力度
可以在網絡服務器和計算機上安裝綠色上網過濾軟件,通過技術手段及時過濾或刪除低俗、淫穢、暴力、反動的信息,使校園網絡處在可監控的狀態,保證校園網絡安全、健康地運行⑤。其次,要積極建設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類網站的知名度。學校各級基層黨組織要致力于創建網絡教育陣地,使之成為緊密聯系學生的窗口,同時要建立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平臺,充分發揮其滲透式教育的功能,使大學生及時了解網站、關注網站。第三,高校要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加強網站對大學生的吸引力。
2.進行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
可以多組織一些網絡知識講座與選修課,將網絡應用到課程的學習中去,加強大學生的網絡素質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大對學生的引導,提倡健康上網,提高大學生的辨別能力和自控能力,培養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使用互聯網的習慣。高校的網絡教育工作必須現代化、信息化,必須致力于提高學生處理信息、分辨信息、選擇信息、綜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1]張飛.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及其優化[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0.
[2]梁愛強.營造良好育人環境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J].經濟師,2007(05):126-127.
[3]張勤勤.淺析如何培養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J].學理論,2013(17):326-327.
[4]陳佩.主體論視角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路徑的構建[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 (02):37-40.
[5]許健.傳媒暴力下青少年越軌行為的對策[J].犯罪研究,2010(04):86-92.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