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瑞
關于大力開展全民醫學科普教育的探微
唐 瑞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然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高負荷的工作壓力、不良的生活習慣及每況愈下的自然環境導致亞健康人群越來越多,發病人群趨勢由中老年患者向年輕患者轉變,傳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梅毒、甲肝、手足口病等發病率仍有上升趨勢。積極開展全民醫學科普教育,把關于疾病預防、健康生活和生命本質等知識普惠大眾,幫助人們自覺選擇良好生活方式,有效預防疾病發生、減輕亞健康狀態,對于提升國民健康素養、建設健康中國和促進和諧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全民醫學;科普教育;建議
2014年11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的2013城鄉居民健康素養監測報告顯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9.48%,即每100個15-69歲人群中,只有9.48人具備基本的公共健康意識、知識和技能。”①2014年公布的《中國人健康大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患有高血壓的人群高達1.6~1.7億人,患高血脂的人群已超過1億多人,糖尿病患者有9240萬人,超重或者肥胖癥的人群在7000萬~2億人之間,平均每30秒就會有一個人罹患癌癥或糖尿病,并且至少有一個人因心腦血管疾病而死亡。大數據顯示各種疾病出現年輕化趨勢。據統計,我國有22%的中年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七成人有過勞死的危險;白領亞健康比例也一度高達76%,處于過勞狀態的白領近六成,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②而慢性病患病率已達到20%,此外,目前全國有心血管病患者2.9億,其中心臟性猝死發生率為41.8/10萬人,每年心臟性猝死(SCD)發病人數超過54萬/年,相當于每分鐘有1人發生心臟性猝死,由于國民普遍缺乏猝死急救知識和基本技能,每天約有1500人因心臟性猝死離世。
醫學科普是將醫學科學知識、防病治病方法、醫學保健措施和健康理念,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傳播給公眾,提高全民健康意識,倡導健康生活,提升健康素養,是關系全民健康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大事。大力開展全民醫學科普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在“十三五”新時期實現健康中國建設的有效途徑;是增強公民自我保健意識、增長防病治病知識、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和健康素質的重要舉措;對于增強城鄉居民科學就醫意識和能力,培養科學就醫行為,引導公眾合理地利用醫療衛生資源,推動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形成尊重科學、尊重醫學和尊重醫務人員的社會風尚,推動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提高公眾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應急處置能力,穩定社會輿論,端正公眾心態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質教育和公共衛生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項經濟有效的衛生保健政策。要以創建“健康中國”為載體,整合醫學、科普等健康教育資源,健全健康教育機構,創新健康教育思路,建立健康教育長效機制。第二,加大投入,完善健康教育補償機制。將全民健康教育經費增列為醫保基金的支出項目,各地根據自己具體情況制定政策,劃取一定比例的醫保基金作為全民健康教育經費,專款專用;將健康教育服務項目納入醫療保險補償范圍,鼓勵公民利用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合作醫療、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等醫療保障經費接受健康教育服務,使公民接受健康教育服務常態化、規范化。第三,加強醫學科普研究,尤其針對目前心臟猝死率居高不下的情況,通過衛生計生部門、科協、高校、媒體等多層面、多渠道加強研究和公眾宣傳教育,包括如何自診和預防、正確就醫、快速急救等實用而易學的健康知識,提升全社會對急性病的認知,提高自我防治意識,掌握發病時的急救方法,減少急性病猝死的死亡率。
第一,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認真貫徹執行《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規劃(2014-2020年)》,加強醫學科普規劃和組織領導,制訂專項工作年度計劃,依托中央補助健康素養促進行動項目,以健康促進醫院建設及公立醫院改革為契機,將醫學科普教育作為醫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定政策文件,建立激勵機制,引導、規范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教育和醫學科普工作。第二,各級健康教育機構要加強與大眾媒體的合作,利用電視、電臺和報紙、期刊等傳媒,宣傳普及醫藥衛生知識,要積極爭取宣傳、教育、農業、文化、財政、體育和工青婦等部門的配合,發揮部門的優勢與作用,共同做好工作。第三,各教育機構要把健康科普教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并在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醫學科普教育和衛生實踐活動,做到教有學計劃、課時有安排、任課有教師,提高大、中、小學生醫學健康知識知曉率,從小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不斷提升健康素養。
第一,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醫學科普教育宣傳。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廣播及網絡等其他新興媒體,以健康科普專題、音頻、視頻專家講座等多種形式,進行各種疾病健康科普,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國民慢性病防治素養水平。第二,各地應積極組織開展醫學科普教育活動,并列為衛生部門的常態化工作。通過整合多方資源,深入城市及社區,以發放科普讀物、組織慢性病科普報告會等形式,開展健康科普活動。第三,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咨詢。邀請省內、國內醫學界知名專家學者,成立專家組,建立專家輪執制度,在電視臺開辟醫學科普專欄節目,定期開展健康教育咨詢,及時解答患者提出的各類健康問題。第四,廣泛利用各專業協會、學會力量,借助地方及高校的公益社會團體等各種資源圍繞科學醫學、健康養生、康復保健等方面開展多種形式的醫學科普宣傳教育活動。
第一,以“普及醫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為宗旨,各地市加強支持醫學高校建立預防醫學、臨床醫學、中醫學等具有鮮明專業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配置科普知識講解專員,在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科研工作之余,向公眾開放,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直觀地圖示和教具向社會公眾介紹醫學科普知識,讓百姓了解最基本的醫學知識,提高防病健身的意識。第二,依托醫學科普基地,廣泛開展多種科普知識宣傳活動。在高校內通過舉辦年度科普知識競賽、科普掛圖展、科普征文、科技制作、科技發明創造比賽,增加學生的醫學科普知識;面對民眾通過舉辦講座,大型展板展示、義診咨詢等形式開展系列常見病、慢性病、傳染病防治、養生保健等醫學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活動。
農村人口基數大,是醫學科普教育的重要陣地,提高農民健康素養,減少不必要的醫患糾紛,構建和諧社會。第一,社區充分要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依托,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建立和完善社區居民健康檔案,設立固定的健康教育專欄,針對老年人、青少年、婦女三類重點人群開展健康教育宣傳、健康咨詢調查等健康促進行動。第二,醫療衛生機構要有組織、有計劃地經常下基層宣傳醫學科普知識,使農民了解基本的醫學科普知識,增強衛生保健和預防疾病意識,有病科學就醫,避免亂用藥物、濫用抗生素、聽信虛假醫療廣告宣傳而錯誤就醫等情況發生。第三,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加強上下聯動,定期為村民開展醫學科普教育講座,推廣簡便的健康養生保健技術,提高農民健康保健素養,有效推動健康教育知識進入千家萬戶。同時,基層民眾對醫學科普知識的了解,又有助于醫患溝通,減少不必要的醫患誤會,減緩當下社會中越演越烈的醫患糾紛問題。
加強中醫治未病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從行為規范、衣、食、住、用、行等方面增強人民群眾養生保健和疾病預防意識;根據不同的受眾,推廣不同的養生保健技術和方法;采用網絡、電視、廣播等時效性強的媒體加強中醫治未病與健康教育宣傳,減少亞健康;建立一支中醫治未病宣傳健康教育的專家隊伍,將傳統中醫保健與健康生活方式結合,指導人們日常保健。
引文注釋
(作者單位:河南中醫藥大學)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58